王魯峰 劉瑞朝
50年前,蘭考的泡桐花謝之后,帶領老百姓種植泡桐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同志,因病離去。
病重之時,他還惦記著一篇沒有寫完的文章;彌留之際,他還在叮囑“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而今天,家鄉(xiāng)的人們在以各種方式懷念他,他一直在我們身邊,從未走遠。
有一篇文章,50年從未停筆
雖然很多年輕人都知道焦裕祿,但可能不太了解他病重離去時曾為一篇沒有寫完的文章而深深抱憾。
“我還沒開口,焦書記就說,看來這篇文章我寫不成了,現(xiàn)在我這兒疼得很,實在支持不了了。”近日,80歲的劉俊生坐在自家小院的舊藤椅上,回憶焦裕祿被迫輟筆時的情景。
劉俊生是當時蘭考縣委的新聞干事,和焦裕祿接觸頻密。這位耄耋老人,去年剛從腦梗塞的病痛里掙脫出來,但對多年前的細節(jié)卻記憶猶新。
焦裕祿打腹稿時,曾起過一個標題《蘭考人民多奇志 除掉“三害”保豐收》。沙、澇、堿“三害”,害苦了蘭考人,干部群眾對能否戰(zhàn)勝它們憂心忡忡。焦裕祿想用這篇文章,為治“三害”鳴鑼開道、鼓舞士氣。
他還想讓這篇文章承載更多內容——他從蘭考人民在抗災斗爭中表現(xiàn)出來的英雄氣概、實干精神中,預見到了蘭考的美好未來。他想用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黨性責任、用榜樣的力量,描繪出一個改天換地的新蘭考。
已故著名報人穆青先生,在《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中,曾用飽含深情的筆墨,描述過這篇只有標題和提綱的文章。
因為病重,焦裕祿原本打算發(fā)表在黨報上的這篇文章,最終被歷史之手封存。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苯乖5撋m遠去,但精神長存。
“自立更生,艱苦奮斗”這篇文章,50年來蘭考人從未停筆。焦裕祿所列四個小標題寄托的愿景,不少已變成現(xiàn)實。今日蘭考,風沙遠去,鹽堿不再,內澇已治。
有一種精神,半世紀歷久彌新
3月15日,焦裕祿紀念園。
泡桐枝丫遒勁,松柏依舊青蔥。
黃河九曲十八彎,把最后一道彎留在了蘭考。蘭考人民在明末黃河故堤的一個沙丘上修起的焦裕祿烈士陵園,成了無數(shù)人心中的念想。
50年并不遠,焦裕祿一直在這里。他以樹的形象,站在這里。根,深扎于土地;葉,伸展在云里。他以情的力量,留在這里?!跋蛉说兰敖箷洠側青l(xiāng)民淚滿襟?!?/p>
他在老一輩革命家、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和注目里,他在新聞人、書法家、歌唱家、詩人的筆墨和吟唱里,他更在老百姓的心窩窩里。
5年前的4月1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在河南調研期間,專程瞻仰了焦裕祿墓,了卻了多年心愿。
他說:“《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刊登那天,政治課張老師給我們念了這篇通訊,我們當時幾次都泣不成聲,深感震撼。焦裕祿精神對我影響很大?!?/p>
50年時間長河中,“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時至今日,仍滋養(yǎng)眾人。
他是一個真正“大寫”的人,一個值得景仰的人,一個令無數(shù)人追隨的標桿。其精神穿云破霧,一路流傳到今天。
有一種感情,與百姓水乳交融
在蘭考這片土地上,曾有149個大隊,在蘭考的470多天里,焦裕祿跑了120多個。
他走過的每一個村莊,他訪問的每一位村民,他做過的每一件事情,樁樁件件,點點滴滴,至今仍刻在老百姓心里。
如今,隨便推門走進任何一戶人家,他們都能跟你嘮上半晌焦裕祿,說道說道老書記感人的故事。焦裕祿和老百姓零距離,老百姓與他心貼心,這種水乳交融的感情,至今仍令人深深感動。
老韓陵村70多歲的張繼田和孟樹枝老人,32年來一直守護著焦裕祿曾跑了一趟又一趟的泡桐試驗站;
葡萄架鄉(xiāng)葡萄架村的孫世忠老人,至今還珍藏著一本發(fā)黃的記錄本,上面記著病重的焦裕祿去醫(yī)院前11天的電話會議精神;
雙楊樹村67歲的村民姚留學,執(zhí)意保留著一處破舊的房子,因為當年焦裕祿曾多次走進這間老屋和群眾交心……
記掛著百姓冷暖,謀劃著蘭考發(fā)展。許下3年改變蘭考面貌的宏愿后,他全身心投入,無怨無悔;他日復一日奔走,櫛風沐雨?!按盒Q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p>
到底是什么在支撐著他如此前行?是因為他無論走多遠,從沒有忘記自己從哪里出發(fā);無論做什么,從來不敢“忘本”。
這個“本”,是艱苦樸素、清貧自守的“本”;是與老百姓血濃于水、甘苦與共的“本”;是踐行共產(chǎn)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本”。
有一種情懷,“位卑未敢忘憂國”
焦裕祿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如今說起,蘭考的老百姓仍然愛用這四個字形容:“好人”“好官”。
他是苦孩子出身,心存悲憫,見不得別人受苦;他是個“七品芝麻官”,卻“位卑未敢忘憂國”。
他的身上,有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中最樸素的良善,有廟堂江湖共同認可的報國情懷,有普羅大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崇高境界。
看到災荒逼迫老百姓背井離鄉(xiāng),他說:“這不怪他們,責任在我們身上。”
看到大雪擁門的時候,他說:“我們不能坐在辦公室烤火,應該到群眾中間去?!?/p>
談到“為人民服務”,他說:“我希望大家牢記著今晚的情景(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祿帶領著縣委領導去火車站看災民),領導群眾改造蘭考的面貌?!?/p>
面對嚴重的自然災害,他說:“堅決領導全縣人民苦戰(zhàn)三五年,改變蘭考面貌,不達目的,我們死不瞑目!”
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老百姓構成的。民之所望,國之所憂。
有一種向往,為后人栽下陰涼
為什么今天還要學習焦裕祿?這,也是我們一直在思索的問題:焦裕祿之于今天,究竟意味著什么?
習近平在蘭考視察時的重要講話指出,焦裕祿同志到蘭考不是為了做官而是去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焦裕祿之所以被譽為“縣委書記的好榜樣”、共產(chǎn)黨員的光輝典范,之所以深受人民群眾愛戴,根本在于他始終與老百姓心相連、情相依、同呼吸、共命運。
時代在改變,中國在發(fā)展,但焦裕祿精神青春永在。因為,千變萬變,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變,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光榮傳統(tǒng)不能變,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能變。學習焦裕祿、宣傳焦裕祿,對許許多多無私奉獻、埋頭苦干的好干部來說,是支持、是鼓勵;對于在現(xiàn)代社會中迷失方向的干部來說,是勸誡、是警醒。
此刻,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一首流行歌曲在耳畔回蕩:“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你栽一棵灑下一片陰涼,我栽一棵灑下一片陰涼,我們來到地球上,怎么能夠白走一場……”
電影《地心引力》,有這樣一句經(jīng)典臺詞:“思考生活的意義并不能幫我們改變世界,但是可以幫我們認識自己。”
這種思考,也將激發(fā)我們每一個黨員干部、每一名普通民眾,在實現(xiàn)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路上,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路上,更多更好地奉獻個人智慧、實現(xiàn)自我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