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陽張欣悅
沈陽“吶喊”:我有最棒的書店
Shen Yang:“I Have the Best Bookstore”
□青陽張欣悅
店長老馬
書店外景
440余家書店散落在1.3萬平方公里的地域上,稀稀拉拉。
在沈陽這座大都市,對諸多喜愛逛書店的人而言,找到心儀的一家往往是件奢侈的事。不過,無論是豆瓣、人人或大眾點評網(wǎng),吶喊書店都是眾人最心儀的那一個。
黃色墻體,黑字白底的招牌,在擠滿洗浴、燒烤、KTV的街頭,吶喊書店絲毫不搶眼。走進去,一樓賣書,二樓是水吧,三樓是閱讀區(qū)。
店里的書不算多。暢銷書幾乎一本未見,《紅輪》、《唐宋注疏十三經(jīng)》這些冷門的書倒是都曾擺上一樓書架。而在三樓,諸如《國土資源管理與執(zhí)法監(jiān)督》之類更加生僻的法律書籍,常年占據(jù)著一面墻。
電商橫行的時代,沒有哪個實體書店能輕易拼贏網(wǎng)絡營銷術。吶喊書店以小眾化的書籍吸引小眾目光,勉為生存。它所仰仗的,是二樓舉辦的各種文化沙龍。攝影展、電影周、音樂節(jié)、讀書會,這些小團體在書店里生長、壯大,并為書店積攢人氣。
“吶喊就是提供給有獨立思想的青年團體,一個發(fā)出自己聲音的平臺。”店長老馬說,這也是書店名字的由來——我所能做的是吶喊,出自法學前輩江平之口。
寒來暑往,月升日沉,思想的萌芽和碰撞在吶喊書店里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讀書會的形式莊重而略顯嚴肅,在吶喊書店一張矩形的白色長桌前,在十幾位神態(tài)各異的年輕人圍坐下,《怪誕行為學》這本書被剖析、討論、解構。
“作者對人們的非理性行為有一系列有趣的實驗。這些實驗讓我得以從旁觀者的角度,對消費行為和習慣養(yǎng)成上的一些非理性有了新的認識……”
一襲長裙的姑娘輕聲講述自己對于書的理解。爾后,一位魁梧的男生用EXCEL講解。再后來,學經(jīng)濟的男生、黑衫靈秀的女生、剛讀大一的95年小男生、粉桃花-C(網(wǎng)名)、三哥(昵稱)一一發(fā)言。暑日的午后總有股莫名的躁動,但在兩個多小時的討論中,這場熱烈讓人收獲的是心靈的愉悅。
讀書會名曰穆恬,曹振波是其中一員。就在談論《怪誕行為學》的前一天下午,記者在吶喊書店偶然遇見他。他正忙著挑書。
曹振波來書店一年有余了。他平常喜歡閱讀人文書籍,有位同事向他推薦了吶喊書店和遼大煙波致爽書齋?!皡群笆侨宋耐ㄋ祝|大是人文專業(yè),這兩個書店我常逛?!?/p>
聊天時,他背著雙肩書包,里面是新入手的《經(jīng)史百家雜鈔》等古籍。這些閱讀其實與他的工作相距甚遠。曹振波是學機械的,讀這些書純粹出于興趣。
在朋友引薦下,曹振波加入穆恬讀書會,他讀書的興致愈發(fā)高漲?!按蠹叶己軠Y博,讀得都很深?!倍c吶喊書店的關系也越發(fā)緊密。
“我們是去年9月開始到吶喊搞活動的?!蹦绿褡x書會的發(fā)起人陸仁(網(wǎng)名)說,最早幾次讀書活動在商業(yè)會館做的,后來搬到了書店。
身為80后,創(chuàng)辦讀書會陸仁有自己的思考,“每個人都有閱讀的需求,甚至有的人不閱讀就會焦慮?!眳群皶瓴皇請龅刭M,每次只需消費一杯飲品,會員價15元~20元?!皩ξ覀儊碚f,這是個不錯的平臺?!?/p>
通過口碑和網(wǎng)絡傳播,讀書會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現(xiàn)在每個月都要辦5場活動。除了分享閱讀,這些年輕人一起吃飯、玩耍,很多都成了朋友。
很少有人相信,工廠跟書店結合起來能達到某種完美。
陽光穿過廠房破舊的穹頂,在滿是銹跡的鐵架上留下斑駁光影。鋼鐵、水泥、紅墻,曾經(jīng)支撐一個時代運轉的車間里空無一人。而這空曠凝視久了,竟給人一種壓抑之感。
這場景出自沈陽圖景團隊的攝影照片,常年掛在吶喊書店二樓和樓梯間。老工廠,舊房子,廢棄的火車道,不冒煙的煙囪。這些早已被人遺棄的場景,在這里被人們重新發(fā)現(xiàn)。“很多人看完都很激動?!?/p>
說這話的是沈陽圖景的發(fā)起人楊樹。他小時候在鐵西長大,每次騎車去機床一廠醫(yī)院看望姥姥,都要經(jīng)過很多鐵道路口,街兩邊是灰白的建筑物,頭頂上是高聳的煙囪。他慢慢迷戀上了這些東西。
2006年,鐵西區(qū)的老工廠開始往外搬遷,曾經(jīng)的廠房或扒或搬。冬日里某一天楊樹到鐵西辦事,鬼使神差又走到了機床一廠。附近的工廠被拆了,余出來一大片空地,機床一廠孤零零地立著。
“如果現(xiàn)在不拍,這些老工廠都沒了?!睏顦涠似鹣鄼C,摁下了快門。這之后,他不停地往鐵西的老工廠跑,一發(fā)而不可收。重型機械廠、特變電廠、機床三廠、鼓風機廠、冶煉廠,這些企業(yè)都被他收進鏡頭中。
40歲的楊樹學中文出身,做過美工,自學攝影、平面設計、動畫制作,現(xiàn)在電視臺工作。幾個朋友在他影響下,對工業(yè)攝影都產(chǎn)生了興趣,遂成立沈陽圖景團隊?!拔覀兿霝檫@座城市保留一些記憶?!?/p>
起初,沒有平臺,他們只能把拍攝的一些照片放在博客上。2012年秋,楊樹受老馬邀請到吶喊書店搞活動,沈陽圖景第一場攝影展開幕。那片工廠早已不在,突然間隨著老照片移到書店里,好像城市又找回了工業(yè)的屬性。
攝影展很成功,后來沈陽圖景又在書店舉辦4場講座,講解100座被拆掉的老房子背后的故事,場場爆滿。
2013年7月,沈陽圖景畫廊在吶喊書店成立。歷史建筑水彩畫展,城市街拍攝影展,他們的活動一個接一個地上演。
楊樹說吶喊書店就像一個舞臺,“也許我們的東西進不了正統(tǒng)的大劇院,但這里允許個性化表達,讓我們能堅定信心走下去。”
“向前走出了那一步,走向出山的那條公路
山外面是否會幸福,一切都是未知數(shù)……”
音樂聲響起,窗外混亂而嘈雜的噪聲仿佛一下被隔斷,即便四周暑氣沉沉,心竟然隨著吉他的彈撥慢慢安靜下來。
吶喊書店的各種文化沙龍里,個性十足的年輕人不在少數(shù),澀狼(網(wǎng)名)就是其中一個。他個頭兒不高,兩道眉毛微微立著。淡藍色頭巾、夸張的大耳環(huán)、破舊的牛仔褲,渾身上下都透出叛逆的味道。以常人目光看,他長得不算帥。但當他的歌聲響起,立刻讓人眼前一亮。
澀狼喜歡音樂。起初在一家琴行做吉他表演,后來老板嫌不掙錢且操心,活動不做了。恰好草地音樂在吶喊書店搞活動,他偶爾來串場。不過后來因理念不同,他又單飛了,但跟書店一直常來常往。
1986年出生在沈陽雙馬拖拉機廠一個技術工人家中,澀狼自稱愛玩。“平常玩音樂、練武術、擺弄老玩具,就是痛恨書。”他小學讀了4年,初中讀了20天,中專學做服裝兩年。大專時家人強迫他到廈門學機械,他進學校轉了一圈就退學了?!熬瓦@么一路玩下來的,是不是挺奇葩?”
活動海報
他痛恨書,是源于他的愛。澀狼家里以前藏了很多書,但有次搬家書搬不走,一氣之下都當廢紙賣了,從此他不再碰書。“愛之深恨之切吧。”但他極其喜歡吶喊書店,“這里能讓我慢下來”。他說紙張都是從木頭里來的,在書店靠著書就像靠著一棵棵大樹,身心俱靜。
今年6月下旬,澀狼把積攢多年的老玩具都搬到書店,搞了一個交流展。“算是一種記憶和情結吧?!弊屗陡行牢康氖?,展覽勾起了很多70、80后的共鳴。“說明除了錢,我們還有相信的東西?!?/p>
沈陽有百余家書店,有些店里永遠人頭攢動像是超市,缺了味道。坐在吶喊書店的黃色鳥籠燈下,靜謐中有幾分靈性。
吶喊書店創(chuàng)于2009年,老板是位律師,原本想把書店打造成律師沙龍。但后來業(yè)務繁忙,想法未能實現(xiàn)。他只得找人打理書店,老馬成了中意的人選。
對于老馬,楊樹的評價是資深文青?!皭酆染疲瑦鄢闊?,看著有點吊兒郎當?shù)摹!彼€清晰記得兩人第一次見面時,老馬就說了一句,吶喊書店要跟沈陽圖景緊密合作,然后就沒話了,咕嘟咕嘟猛灌啤酒。“不善言談,內秀。”
吶喊書店開業(yè)的頭兩年一直虧損,近兩年靠著辦活動、賣飲品勉強持平。雙方?jīng)Q定合作后,老馬把店里僅剩的一點積蓄拿出,裝修、布展、買射燈,沒讓楊樹分擔費用?!昂苷嬲\的人?!?/p>
老馬負責為書店選書、選定活動,賦予書店獨特的氣質。楊樹說,大家都愿意管吶喊叫獨立書店,“因為它是有獨立精神的書店,這里有很多小眾的、情緒化的、有個性的東西?!?/p>
其實老馬名叫劉陽,馬戲團是他的網(wǎng)名,叫得久了很多人反而忘了他的本名。大約是2007年,賦閑在家的老馬從出版社批發(fā)了一些非暢銷類圖書,掛到網(wǎng)上賣。若買家在沈陽,他便騎著電動車送書上門,由此結識了許多愛書人。
老馬發(fā)起水沫書社,平日里大家換書、讀詩、演話劇,一起吃喝唱歌。2009年,他和朋友組織顧城十四年祭的詩歌朗誦會,第一次走進吶喊書店。這之后,書社常在書店做活動。兩年后,他成了店長。
老馬說,他很清楚一個靠興趣結合起來的小團體,是如何發(fā)生、壯大、消亡的。也許,這也是很多團體愿意跟這位不善言談的店長打交道的原因。
“宿醉方醒的Fred頭頂著亂蓬蓬的金發(fā),抬手把偷來的文件藏在了地下鐵的管道縫隙間。他剛一轉頭,啪,斷電了?!?/p>
7月21日,午,沈陽大雨如注。三五個人坐在窗邊,書頁翻動的聲音和著雨滴敲打玻璃的聲響,吶喊書店內顯得愈發(fā)安靜。
雨一直下到了傍晚。19點,書店2樓的小店員一如往常打開投影、關上窗簾,法國導演呂克·貝松的《地下鐵》開始放映。不巧的是影片剛進行了約30分鐘,放映機跳閘了。小店員重啟放映機,影片再次吸引看客的目光。
舉辦電影周,圍繞某一主題放映影片,一直是吶喊書店的傳統(tǒng)。雖然是周一再加上大雨,依然有人趕到店里觀看影片。
曾有人擔心,當下物質的生活正在摧毀年輕人的想象力:“他們本可以吟誦詩歌、結伴旅行、開讀書會。但現(xiàn)在,年輕人大學一畢業(yè)就像中年人那樣,為了柴米油鹽精打細算?!?/p>
不過在吶喊書店,多樣的文化活動不僅讓年輕人重新找回面向心靈的生活方式,他們還嘗試著為自己的思想與夢想發(fā)出吶喊。也許現(xiàn)在他們的聲音還不夠高,但終有一天會漸成氣候。
“Dreaming is not the answer(夢想沒有答案)
It's only mystery and I like it(這是唯一的秘密我喜歡它)……”
當《地下鐵》里那位怯生生的黑人開口吟唱時,記者起身走出吶喊書店。離開前轉頭看,書店里透出的燈光在夜里尤為明亮。
責編/馬征mz@lnddg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