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商業(yè)觀察網站4月22日文章,原題:近看中國“不情愿”的消費者 在被外界廣泛接受的有關中國經濟的論斷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中國消費者花得不夠多”。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克魯格曼在內的諸多評論人士認為,中國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約50%,這種失衡的經濟不可持續(xù)。不過人們發(fā)現,中國強勁的零售數據和“太多消費者不愿消費、消費不足”的論斷不一致。即便不常去中國,你也肯定會發(fā)現消費主義的無處不在。國外奢侈品牌爭相進入中國,開設新店。包括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巴克萊前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在內的一些中國經濟學家向“中國消費者消費不足”這一觀念發(fā)起挑戰(zhàn)。黃和他的同事發(fā)現,2008年以來零售額的加速增長和官方統計數據中的消費下降不一致。他們的計算結果表明,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2008年的48%反彈至2010年的52%。官方數據則顯示,2010年,消費占比為47%。另外一名中國著名經濟學家蔡洪濱最近表示,由于中國和西方國家在統計住房消費上的不同,中國的消費占比可能被低估10%。那么,消費占比不斷增加原因何在?答案其實很簡單:不斷增加的家庭收入。讀者不應感到吃驚,大量中國游客和學生來到澳大利亞,他們是外國游客中人均消費最高的群體。2013年,中國農民工工資較前一年增長13.9%,兩倍于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事實上,中國工資增長幅度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更大。2009年至2013年間,中國工資分別增長5.7%、19.3%、21.2%、11.8%和13.9%。這些新的預估和數據提醒人們,中國經濟正經歷快速變化,不研究最新數據、維持觀念一成不變很危險。▲(作者彼得·蔡,伊文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