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妮
摘 要:梁佩蘭是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其作品《六瑩堂集》當中描述了不少嶺南民俗風物。本文主要通過詩人梁佩蘭的作品探究嶺南地區(qū)的哭嫁民俗。
關鍵詞:梁佩蘭;哭嫁;民俗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5--01
梁佩蘭(1692—1705),字芝五,號藥亭,廣東南海人,著有《六瑩堂集》等。梁佩蘭與屈大均、陳恭尹合稱為“嶺南三大家”,他的詩在當時名氣極大,名公巨卿、達官貴人,都以獲得他的題詠為榮?!皫X南三大家”的作品大多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富有民族精神,在清初的文壇上有著很高的地位。
詩人所作的詩歌往往與其生活環(huán)境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嶺南位于中國五嶺之南,西北靠山、東南臨海,是一個相對封閉而獨立的地理區(qū)域。雖因臺風和洪水導致了嶺南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惡劣,生產(chǎn)力相對落后,但獨立的地理位置卻非常有利于發(fā)展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作為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梁佩蘭的許多作品中都體現(xiàn)出了嶺南地區(qū)所獨有的文化特色。
他的詩集《六瑩堂集》中有相當多描繪嶺南景觀的佳作,如《渴南海神廟》、《西臺訊梅》、《珠江候月》等,詩篇中描寫的白云靈洲、羅浮西樵、荔枝龍眼、鶴鶉江鷗等嶺南獨有的地物也都一一呈現(xiàn)出嶺南風土的奇姿異彩。此外,在詩作中我們還能看到一些嶺南的獨特的風俗習慣。詩人在《雄縣店壁和衡陽女史韻》中就曾寫道:“泱泱溝水路凄凄,日向東頭月向西。曾見茂陵長渴病,誰能嫁娶不須啼?!痹娭小罢l能嫁娶不須啼”所提到的就是具有嶺南地域特色的哭嫁習俗。
贛州上猶縣等地區(qū),待嫁的新娘在結(jié)婚的前四五天里往往便會開始盤坐在床上,泣涕漣漣,開始哭嫁這一特俗的習俗??图遗涌藜薏⒎呛唵蔚膰聡锣ㄆ且环N非常特殊的哭。她們亦哭亦唱,有板有眼,不僅有旋律,大多還配上了唱詞。如:“月兒彎彎照華堂,女兒開言叫爹娘。父母養(yǎng)兒空指望,如似南柯夢一場。一尺五寸把兒養(yǎng),移干就濕苦非常。勞心費力成虛恍,枉自爹娘苦一場?!?/p>
在哭嫁的過程當中,不僅只有出嫁女一人獨哭獨唱,往往是出嫁女主唱,母親、嫂嫂、姐妹等陪唱或答唱,哭嫁詞的內(nèi)容既有對父母親朋的不舍、也有對命運不公的感慨,還有對媒人的謾罵等等。民俗學家鐘俊昆教授在《客家山歌文化研究》中就提到,客家地區(qū)的哭嫁不僅能傳達待嫁新娘的種種情感,大多客家人還會利用哭嫁對待嫁新娘進行禮儀和婚育的教化。除此之外,哭嫁還是“展示新娘才藝智慧和家傳禮儀的一種傳統(tǒng)形式”,不會哭嫁的新娘“將被族人視為沒出息,沒良心不懂禮規(guī)的村姑”。
古人詩贊“人生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睂τ跓o法接受教育的中國古代女性來說,婚姻無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哭嫁習俗既能對待嫁新娘起到婚前教育的作用,同時也為新娘提供了一個宣泄即將為人妻的矛盾情感的機會,借此傳達新娘對父母親人的眷戀和不舍、對婚后生活的恐懼和擔憂等等情緒。此外新娘通過唱哭嫁歌,還能夠顯示出其聰明、能干、孝順的一面。
我們國家的許多民族都有哭嫁的習俗,兩廣一帶、江蘇都存有哭嫁的現(xiàn)象。鮑宗豪的《婚俗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也有相當多的對于嶺南哭嫁習俗的描述。
然而,民間百姓普遍視婚姻為終身大事,是一個幸福和歡樂的活動,“哭”這一傷感的表情行為與歡樂的婚禮場面格格不入。所以當人們意識到,即使婚前不進行哭嫁的習俗也并不會產(chǎn)生任何不好的影響,而哭又與嫁娶的幸福場合格格不入之后,哭嫁這一習俗便漸漸消失了。大部分嶺南地區(qū)的姑娘都早已告別了哭嫁習俗,昔日龍崗客家女子也有哭嫁的傳統(tǒng),隨著時代的變遷,龍崗女子哭嫁習俗現(xiàn)已不很流行。
參考文獻:
[1]梁佩蘭.六瑩堂集.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
[2]鐘俊昆.客家山歌文化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
[3]鮑宗豪.婚俗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1]余安元:《清初嶺南詩人梁佩蘭研究》,2007
[2]吳楠:《贛南客家女性哭嫁習俗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