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婕
摘要:現(xiàn)如今籃球界和以電影為代表的媒體的接觸越來越頻繁,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籃球題材的紀錄片、電影、微電影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主流趨勢。就拿NBA來說,籃球是美國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導演通過拍攝籃球電影可以充分的體現(xiàn)美國夢。NBA需要依靠宣傳來壯大自己,而好萊塢則是要更充分地挖掘某球隊的商業(yè)價值,以獲取利益,他們之間的接觸和融合是必然的。
關鍵詞:美國;NBA;籃球;影視一、NBA的形成以及與體育影視的關系
1896年,美國的第一個籃球組織“全國籃球聯(lián)盟(簡稱NBL)”成立,1946年4月6日,由美國波士頓花園老板沃爾特·阿·布朗發(fā)起成立了“美國籃球協(xié)會(簡稱BAA)”,1949年,在布朗的努力下,美國兩大籃球組織NBL和BAA合并為“全國籃球協(xié)會(簡稱NBA)”。在美國社會中黑人所處的地位是比較低的,無形之中在社會種種方面,人們對于黑人的態(tài)度并不好,給予他們的機會要比白人少很多。雖然當時美國的種族歧視還是相當嚴重,但是隨著比爾·拉塞爾、威爾特·張伯倫等人在比賽中的優(yōu)秀表現(xiàn),黑人球員漸漸被球迷們接受,并且慢慢地成為NBA的主角,人們對于黑人球星的熱愛也逐漸顯現(xiàn)出來。
二、80年代的籃球影視
1984年,一個NBA超級巨星進入了聯(lián)盟,他就是邁克爾·喬丹。喬丹對于一切熱愛籃球運動的人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他也被絕大多數(shù)人認為是全世界最棒的籃球運動員,也是NBA歷史上第一位擁有“世紀運動員”稱號的巨星。關于”飛人“喬丹的電影有非常多,其中涉及卡通片、紀錄片等很多領域。
2.1《空中大灌籃》(《Space Jam》)
《空中大灌籃》是一部卡通與真人混合的影片,NBA大腕明星邁克爾·喬丹和一群活蹦亂跳的迪斯尼卡通明星共同拍攝的喜劇片,影片運用了大量的后期制作,不僅有籃球巨星喬丹的出演,也有眾多球星來客串,電腦特效的制作和NBA大腕的出演讓這部影片被吸引的不僅是小觀眾們,還有非常多的籃球愛好者。
2.1.1《空中大灌籃》的可觀性
影片開頭中喬丹在賽場上的精彩表現(xiàn),他的扣籃、華麗的滯空、經(jīng)典的絕殺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沖擊,表明了體育比賽不僅是一項競技運動,同時它具有較強的可觀性,并不亞于美國大片,所以影視和體育可以很好地結合。
2.1.2《空中大灌籃》的商業(yè)價值
影片中兔八哥到喬丹家里偷鞋,給了球鞋一個特寫,體現(xiàn)了體育為影視帶來的商業(yè)價值,同時也展現(xiàn)了90年代美國引領世界潮流的sneaker文化,也正是喬丹創(chuàng)造的這一文化,就是大家現(xiàn)在所熟知的Nike、Air Jordan、Adidas等sneaker文化。
2.1.3《空中大灌籃》的精神
影片的最后一幕,喬丹的一記大扣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傳遞了美國文化中的崇尚自由和永不言敗的精神。
2.2《極致喬丹》(《Michael Jordan to the Max》)
有人說:最早的影片類型應該是紀錄片”。沒錯,其實籃球影視方面最多的影片類型是紀錄片,它能以最真實、自然的生活場景去打動觀眾的心。喬丹的一部紀錄片名叫《極致喬丹》,影片是以1998賽季季后賽為劇本的,在影片中觀眾可以看到很多轉播比賽中看不到的場邊鏡頭,充分的向大家展示了喬丹。
三、90年代的籃球影視
阿倫·艾弗森是9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球星之一,他的與眾不同讓他在96年獨樹一幟,以183的注冊身高對抗全聯(lián)盟的攻擊后衛(wèi),敢在喬丹面前撂狠話。他的速度突破如閃電,人們評價他就像一個殺手,總是能讓對手措手不及,它還具有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給NBA帶來了許多改變。
3.1《審判艾佛森》(《No Crossover:The Trial of Allen Iverson》)
《審判艾佛森》是一部關于艾佛森的紀錄片,但它并不是像名稱那樣是一部審判艾弗森的片子,相反,這是一部試圖還原1993年轟動一時的艾弗森案件,并通過相對客觀冷靜的鏡頭對大量相關人士進行采訪,重現(xiàn)一個被人誤解的艾佛森。在當時種族歧視還是相當嚴重的美國,一個社會底層的黑人是怎樣靠著打籃球,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并且為黑人爭取了很大的權利。也反射出了美國的社會文化特點,那就是人們常說的美國夢。
3.2《答案》(《The answer》)
《答案》也是一部紀錄片,記錄了從艾弗森在維吉尼亞度過的艱苦的童年,一直到當選為2001年NBA最有價值球員的整個心路歷程。講述了AI傳奇般的一生,這一路走來的光榮與艱辛。更收錄了獨家采訪片段以及從未播出過的幕后花絮鏡頭,很好的解讀了這名真正不平凡的球員。
四、2000年代的籃球影視
4.1勒布朗·雷蒙·詹姆斯的體育電影
200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NBA球星,當之無愧是“小皇帝”勒布朗·雷蒙·詹姆斯,他是NBA史上最年輕的50000分先生,三次獲得NBA最有價值球員,在2012年季后賽獲得了NBA總冠軍和總決賽MVP以及奧運金牌,達成了完美的四雙,也追平了籃球大帝邁克爾·喬丹1992年所創(chuàng)的紀錄。
《不只是一場比賽》(《More Than a Game》)是一部關于小皇帝詹姆斯在進入NBA之前,全國高中生聯(lián)賽的一部紀錄片。
影片一直圍繞的主線“不只是一場比賽”來走,開頭時有一段話“籃球是一種工具,它不是終點,而是一種工具,帶你從A點到達B點。利用籃球,而不是讓它反過來利用你”,影片展現(xiàn)了對于籃球的熱愛,同時也表達了當時美國社會的信仰之一,崇尚自由。
4.2姚明的體育電影
在2002年,中國的一位籃球運動員加入了NBA,他就是姚明,他在NBA的這些年不僅使更多的中國人愛上了NBA,也使更多的美國人充分的了解了中國。
關于姚明的一部任務紀錄片名叫《姚明年》(《The Year of the Yao》)在美國2005年上映,影片從姚明2002年NBA狀元秀談起,一直記錄了他從起初的低迷到最后的爆發(fā),從“菜鳥”到最后的巨星的充滿汗水的荊棘之路。影片中有許多的因素讓這部《姚明年》獲得成功。
4.2.1影片的可觀性
和大鯊魚奧尼爾的對決也成為了影片的高潮部分,影片也因為這一部分的加入而變得更加的精彩和具有更強的可觀性。
4.2.2影片的商業(yè)價值
NBA公司把《姚明年》的首映特意安排在了全明星賽的前一天,把他的首映式列為全明星周末的一項重要活動,制片商的用心投入足以表現(xiàn)出對《姚明年》這部影片的重視,也說明了這部影片極高的商業(yè)價值。正因為姚明是中國人,姚明走入NBA就相當于把中國文化帶到美國,也把美國文化引進中國。
4.2.3影片的意義
影片中講述了姚明在2002年選秀大會上被休斯頓火箭隊選上以后,他作為聯(lián)盟歷史上第一位在首輪就被選中的國外球員,獨自在異國他鄉(xiāng)打拼,他必然有著巨大的壓力,因為他的每一場比賽都會有無數(shù)人去關注,表現(xiàn)的不好也會有無數(shù)媒體區(qū)報道。影片很好的傳達了這種保持良好心態(tài),不輕易放棄的體育精神,88分鐘成功塑造了一個魅力四射的姚明。
五、結語
體育主要表現(xiàn)的是一種精神,而影視就是作為一種媒介把這種精神傳達給受眾,所以籃球運動成為了熒幕的寵兒,不論是展現(xiàn)體育精神,還是突出籃球的商業(yè)價值,籃球電影可以講體育故事和人生經(jīng)歷很好的融為一體,展示出來,并且?guī)Ыo人無限的正能量。(作者單位:西安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參考文獻:
[1]惠戈.體育電影—不僅以體育的名義[J].中國西部科技
[2]白皚.電影藝術講座[M].中國電影出版社
[3]閻偉.體育傳播學概論[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