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
作者出生于梨園世家,四周住的都是京劇演員和樂隊伴奏者們,家里的客人也大多跟京劇有關。或輕緩或鏗鏘的吹拉彈唱,讓作者從小耳濡目染,與京劇結下不解之緣。
“將身兒,連心肉,兒行千里母擔憂”,這是京劇《三家店》中的一句經典唱白。每當我身在異鄉(xiāng)、遠離父母的時候,總會不由自主地哼唱起這段千古絕唱。
或許是受家庭的影響,從小我就與京劇有一種說不清的緣分。我的姥爺在北京京劇院工作,除了管理團里的大小事務以外,他還是個花臉演員。在許多經典劇目的演出中,都能看到他魁梧挺拔的身影、聽到他渾厚高亢的聲音,如《打焦贊》《戰(zhàn)馬超》《連環(huán)套》《虎牢關》等。我的姥姥是個忠實的京劇票友,最喜歡看央視戲曲頻道,邊看邊唱,不亦樂乎。我的爺爺先后在北京戲曲研究所從事戲曲研究和在北京京劇院擔任編劇。而我的母親平日里也喜歡聽戲、看戲,時不時還來兩嗓子。
正是在家人耳濡目染的熏陶下,我自幼便對京劇有著濃厚興趣。記得小時候,家里沒網,也沒有MP3播放器,為了聽戲,我只能翻箱倒柜地找尋那些被遺忘在角落里的老磁帶。為了找到想聽的唱段,我必須大費周折,來回來去地倒帶子,手指不斷地游走在快進、暫停和播放鍵上。然而這一切從未減退我聽戲的熱情,當收音機里終于傳來楊子榮“今日痛飲慶功酒,壯志未酬勢不休”那慷慨激越的唱腔時,我血脈賁張之余如有怒火燃于胸中,好似剎那間便成為智勇殺敵的英雄好漢,于是附而高唱“來日方長顯身手,甘灑熱血寫春秋”,全然沉浸在戲曲世界中不能自拔。
后來,家里有了CD播放器。當時家中僅有一張《紅燈記》的京劇光碟,于是那段時間里,聽《紅燈記》就成為我京劇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記得有一次,母親又見我聽《紅燈記》,便順口說:“你既然這么喜歡聽《紅燈記》,何不自己學唱一段呢?我可以教你,再不行,咱們這么多親戚和鄰居,隨便哪個也都可以教你?!本瓦@樣,我從聽戲轉變?yōu)閷W戲。最初學《紅燈記》中《渾身是膽雄赳赳》選段時就曾遇到過很多困難:首先,唱詞不易記背;其次,有些地方調比較高,我的嗓音偏低,唱不上去;最后,一些拐彎抹角兒的地方總是唱不準,缺乏韻味。還好,有了母親和親戚的指導,最終這些困難都一一克服了。之后我還學了《鍘美案》《智取威虎山》《沙家浜》《三家店》中的選段。在學戲過程中,我不僅對國粹京劇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我一直認為京劇不僅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精神。有人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京劇傳遞的正是這樣一種人生理念、一種為人處事的準則,即堂堂正正地做人、光明磊落地做事。這就是士子精神,京劇的精髓,亦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如今,我家的墻上仍舊掛著姥爺當年唱戲的劇照,照片上姥爺英姿颯爽、威風凜凜,巍巍然有一代豪杰義士之雄風。這些照片似乎在默默訴說著什么、守護著什么、傳遞著什么。每當我默然凝視它們時,身上就會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文化需要傳承、精神需要傳承,我們年輕人理應擔負起這樣的使命,不僅要傳承,更要勇于創(chuàng)新,讓這些文化和精神在新的時代煥發(fā)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