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杰 胡新 任德超 黃建英 葛君 張福絹
摘 要:為了降低低溫凍害發(fā)生時土壤溫度對小麥植株的危害,通過2010、2011年生物炭在麥田應用,研究了生物炭對黃淮麥區(qū)土壤溫度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施炭與不施炭相比,施炭可以提高凍害天氣下最低溫度,降低最高土壤溫度,增加土壤積溫,對小麥提高抗霜性具有一定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生物炭;小麥;溫度;影響
中圖分類號:S-3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0073
0 引言
隨著中國工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中國面臨著CO2減排的巨大壓力。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并提出可以通過增加生態(tài)系統(tǒng)炭庫來補償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炭排放[1-3]。為此,中國眾多學者開始了炭的深入研究[4-8]。河南商丘三利新能源公司適應目前的形勢,開展了秸稈熱解炭化技術(shù)的研究和生產(chǎn),目前已利用小麥及其他作物秸稈在零排放的條件下連續(xù)工廠化生產(chǎn)出炭、木醋、生物氣體和焦油。炭在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生物炭可以用作保溫材料、防潮材料、污水處理、空氣吸附材料等,而且在農(nóng)業(yè)的生產(chǎn)中也開始顯現(xiàn)其重要的作用[9-10]。
大量研究表明,生物炭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質(zhì)及微生物的活性,培肥土壤肥力[11],改善土壤持水能力[12-13],延緩肥料養(yǎng)分釋放,降低肥料及土壤養(yǎng)分的損失[14-15],減輕土壤污染的作用[16]。然而,目前未見關于生物炭對土壤溫度的研究論文。因此,本研究從生物炭對土壤溫度效果方面著手,探討其對土壤溫度的影響,以期為緩解或降低小麥低溫凍害的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生物炭肥是由商丘三利新能源公司提供的加有木醋液的小麥秸稈炭。供試小麥品種為‘周麥22。溫度計是日產(chǎn)的自動記錄溫度計——HIOKI。
1.2 試驗方法
1.2.1 試驗設計 試驗設在商丘市農(nóng)林科學院試驗田,采用大區(qū)對比和池栽的方法進行,2009—2010年采用大區(qū)試驗,面積90 m2,播種采用寬幅播種機統(tǒng)一播種,播量127.5 kg/hm2。1次重復,行距23.1 cm。2010—2011年采用池栽試驗,面積1.5 m2,行距20 cm,基本苗225萬/hm2。溫度計均于2月8號前掩埋于各試驗區(qū)中部地面下5 cm處,小麥收獲期取出。每個處理1個溫度計。溫度記錄間距為30 min 1個數(shù)據(jù)。
2009—2010年設6個處理:處理1、2、3、4、5、6(對照)的每666.7 m2施用炭量(炭自然吸濕的濕炭)分別為440、280、200、100、20、0 kg(對照)。2010—2011年處理1、2、3、4、5分別為每666.7 m2施用碳量分別為600 kg、480 kg、320 kg、160 kg、20 kg、對照為0 kg。
1.2.2 測試項目與方法 2009—2010年采取對角線法,取長勢均勻一致的3個點,每個點1 m2進行考種。2010—2011年全池全部收獲,并取10株進行考種。
1.2.3 統(tǒng)計分析 應用DPS 6.5軟件進行分析。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生物炭對地表溫度的影響
2009年對不同施炭量各處理越冬期間午后的表土溫度測定結(jié)果,見圖1。施炭量較高的處理1、2溫度比處理3低,處理3最高為8.3℃,以后隨施炭量的減少迅速下降。處理5較處理6(對照)高0.1℃??梢?,隨施炭量的提高,表土溫度提高,最高的處理3比對照(處理6)溫度高0.5℃,表明施炭有提高地溫的作用。
2.2 小麥苗期低溫下土壤溫度的日變化
2010年3月10號,商丘發(fā)生了一次早春凍害過程,當日最低氣溫為-5℃,最高氣溫11.5℃,平均溫度2.8℃。本研究選擇與對照臨近的處理5的地溫日變化進行對比(見圖2)。由圖2可以看到,在低溫條件下施炭處理比不施炭的溫度高;在白天太陽照射下,施炭處理的溫度上升比不施炭的速度慢,下降的也慢。表明土壤中施入炭有儲熱和平抑地溫的作用。
2.3 小麥孕穗期低溫下土壤溫度的日變化
2010年4月15號商丘發(fā)生晚霜凍害過程(最高氣溫11.5℃、最低氣溫1.4℃、平均溫度5.3℃),此時小麥達到孕穗期,因此對造成了小麥一定的凍害。但是,本研究測定的土壤溫度仍然是施炭的溫度高于不施炭的處理,同樣表現(xiàn)為施炭量增加,溫度提高量增加,將15號當日地溫合計平均結(jié)果,處理1、3、4、5分別比處理6(對照)高分別為0.4、0.7、0.7、0.2℃。
2.4 生物碳對月平均溫度和積溫的影響
土壤施用生物炭可以提高土壤溫度。2009—2010年從放入溫度計到取出溫度計之間的溫度分析結(jié)果(見表1),平均各處理積溫為1217.6℃(1209.6~1221.1℃),比對照1178.9℃提高38.7℃,平均溫度比對照高0.4℃。2010—2011年度池栽試驗的溫度結(jié)果(見表2)與2009—2010相同,表明土壤施炭可以改善土壤環(huán)境,提高土壤儲熱的作用。
3 結(jié)論與討論
(1)黃淮麥區(qū)小麥面積0.15億hm2,每年有大量的小麥秸稈,除小部分用于造紙和飼料添加外,大部分堆放在田間地頭,不僅污染環(huán)境,而且也有失火的隱患。部分群眾則在田間進行焚燒,造成空氣污染,直接還田則雖可提高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但也存在著病、蟲危害加重的負面影響,如何合理地利用作物秸稈是一個長期存在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大問題。
(2)生物炭施入土壤不僅可提高地溫,還可以平抑土壤溫度的日變化,對小麥抗御低溫災害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中,施入生物炭肥的處理幼苗期土壤溫度始終高于未施炭的對照。施炭小麥成株期也有同樣的增溫效果,4月15號日平均地溫較對照提高了0.2~0.8℃,日溫度變化規(guī)律與幼苗期基本相同。
(3)從放入溫度計開始到取出溫度計止,130天地溫積溫處理比對照提高了30.7~114.1℃,表明生物炭作為肥料可以提高地溫,有利于小麥的生長和發(fā)育。
參考文獻
[1] 張慶忠,吳文良,林光輝.小麥秸稈還田對華北高產(chǎn)糧區(qū)炭截留的作用[J].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學報,2006,5:773-776.
[2] 于嚴嚴,郭正堂,吳海斌.1980—2000年中國耕作土壤有機炭的動態(tài)變化[J].海洋地質(zhì)與第四紀地質(zhì),2006,6:123-130.
[3] 潘根興,趙其國,蔡祖聰.《京都議定書》生效后我國耕地土壤炭循環(huán)研究若干問題[J].中國基礎科學,2005,2:12-18.
[4] 方精云,郭兆迪,樸世龍,等.1981—2000年中國陸地植被炭匯的估算[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7,6(37):804-812.
[5] 范宇,劉世全,張世熔,等.西藏地區(qū)土壤表層和全剖面背景有機炭庫及其空間分布[J].生態(tài)學報,2006,9(26):2834-2845.
[6] 何緒生,張樹清,余雕,等.生物炭對土壤肥料的作用及未來研究[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1,27(15):16-25.
[7] 潘根興,曹建華,周運超.土壤炭及其在地球表層系統(tǒng)炭循環(huán)中的意義[J].第四紀研究,2000,4(20):325-334.
[8] 潘根興.中國土壤有機炭和無機炭庫量研究[J].科技通報,1999,5(15):330-332.
[9] 潘根興,周萍,張旭輝,等.不同施肥對水稻土作物炭同化與土壤炭固定的影響——以太湖地區(qū)黃泥土肥料長期試驗為例[J].生態(tài)學報,2006,11(26):3705-3710.
[10] 張文玲,李桂花,高衛(wèi)東.生物質(zhì)炭對土壤性狀和作物產(chǎn)量的影響[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09,25(17):153-157.
[11] Kimetu J M, Lehmann J. Stability and stabilisation of biochar and green manure in soil with different organic carbon contents[J].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2010,48(7):577-585.
[12] Glaser B, Lehmann J, Zech W. Ameliorating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highly weathered soils in the tropics with charcoal-a review[J].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2002,35(4):219-230.
[13] Dugan E, Verhoef A, Robinson S, et al. Bio-char from sawdust, maize stover and charcoal: Impact on water holding capacities (WHC) of three soils from Ghana[C].19th World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Symposium 4.2.2, Soil and water-global change, Soil Solutions for a Changing World, Brisbane, Australia, 2010,8(1):9-12.
[14] 鐘雪梅,朱義年,劉杰,等.竹炭包膜對肥料氮淋溶和有效性的影響[J].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6,25(增刊):154-157.
[15] Magrini-Bair K A, Czernik S, Pilath H M, et al. Biomass derived, carbon sequestering, designed fertilizers[J].Annal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9,3:217-225.
[16] 張忠河,林振衡,付婭琦,等.生物炭在農(nóng)業(yè)上的應用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38(22):11880-11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