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1886年,德國人卡爾·本茨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輛汽車“奔馳1號”。但你可能不相信,在本茨本人還沒有出生的1832年,汽車就已經誕生了,只不過按照漢語的釋義它不能叫“汽車”,因為它不靠內燃機驅動,而是靠電。世界上第一部汽車幾乎可以肯定是電動車,因為它的成形遠比“奧托沖程”、“本茨汽油機”、“迪塞爾柴油機”要早。但當時還沒有什么環(huán)保理念,造電動汽車的唯一目的:找到可靠的能源驅動馬車,為人類代步。100多年來,人類一直在電動和油動間搖擺不定。當石油成為兩國開戰(zhàn)的主要理由時,當“車輪上的國度”在風雨中遙遙欲墜時,當我們開始擔心子孫在我們千古后還能否生存時,回過頭來,你會發(fā)現,汽車工業(yè)又回到了 100年前的原點。在原點上,我們欣喜的看到以特斯拉和中國本土的比亞迪為代表的汽車廠商已經開始推出相對成熟的產品了,它們是否能被市場大面積接受還需要時間的檢驗。而本文意在還原從汽車誕生伊始到本世紀最初的十年,人類在電動車制造領域所走過的彎路和歧途,以史為鑒,后人才能更堅定的走下去。
二十世紀初期,電動車在美國大受歡迎。它沒有振動和噪音,沒有難聞的汽油味道,又不用換擋,成了上層社會女士的首選座駕。相比后來叱詫風云的內燃機汽車,電動汽車有著在當時看來巨大的優(yōu)勢。它不用費力的搖手柄就能輕松啟動,而且價格非常誘人,一輛基礎型電動車售價1000美元,而裝飾華麗的專為達官貴族設計的頂級車型也只要3000美元左右。
當時與電動車和內燃車競爭的還有蒸汽汽車,但在經濟又便利的電動車面前很快就撤臺了。蒸汽汽車在寒冷的早晨需要預熱至少45分鐘才能啟動,在行駛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水來提供蒸汽動力,而且在糟糕路面上蒸汽汽車面臨爆炸的危險,這一切,都是駕駛電動車所不需要考慮的問題。
1920年代,連接美國各主要城市的公路網開始興建,物流業(yè)飛速發(fā)展。在美國政府的鼓勵下,大量移民遷往西部的陽光地帶。駕駛汽車長途旅行成了當時最主要的出行方式,這使得電動車續(xù)航里程短的弊病暴露無疑。與此同時,德克薩斯州發(fā)現了儲量巨大的油田,使石油成為了廉價的能源。1912年,凱特靈(Charles Kettering)發(fā)明了起動機,發(fā)動汽車再也不用搖把了,這使得大量女性駕駛員轉而投向馬力更大、駕駛更輕便的汽油車。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亨利·福特的流水線使汽油車的售價大幅下降了500~1000美元,而電動車由于研發(fā)投入,售價節(jié)節(jié)攀升。1912年,主流電動車的售價達到了1750美元,而當時福特的T型車只賣650美元。
于是,電動車迅速被市場邊緣化了,轉向了用途比較專業(yè)的行業(yè)領域。1923年,耶魯大學研制出電動叉車。電動高爾夫球車和電動購物車也開始出現。到了30年代,電動車已經基本上銷聲匿跡了,但以電為動力的概念車依然層出不窮,一部分人始終沒有放棄電力代替汽油的努力。
1973年,石油輸出的主要力量阿拉伯國家因不滿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采取石油禁運措施,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fā)。1979年,伊朗革命爆發(fā),石油供應再度趨緊。1990年,海灣戰(zhàn)爭引發(fā)石油價格暴漲。三次世界范圍內的石油危機給喜愛大排量轎車的美國人以沉重的打擊。事件過后人們開始反省當初揮霍能源的行徑,電動車一下子成為了香餑餑,以通用為代表的美國汽車巨頭紛紛啟動了電動車的復興計劃。
在世界汽車市場上,有一群特立獨行的品牌,它們不屈不撓的堅持著自己的產品理念,造最節(jié)能環(huán)保的汽車,造純電動汽車。哪怕投入再大,產量再小,銷量再差也在所不惜。有了它們,人類的環(huán)保汽車事業(yè)多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我們的天空多了一抹純凈的藍色。向默默耕耘的獨立電動車制造商致敬!
近年來,由于研發(fā)投入大,占用資源多,成本高昂,電動車的開發(fā)進入了低谷。油電混合這種折衷的技術逐漸成為廠家的研發(fā)重點,單純的電動車項目大都被擱置,廠商的理由是電池的體積、電量和重量問題沒有解決。在技術難關面前,大家又在走50年前的老路,被商業(yè)利益牽著鼻子走。資源終究有一天會枯竭的,油電混合的最終出路還是純電動汽車,一種純綠色、無污染的解決方案。世上無難事,只要潛心研究技術,用心培育市場,電動車的春天還會到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