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嗵
從小就知道家鄉(xiāng)平湖的西瓜是鼎鼎大名的,所以走到哪里也不忘向朋友們宣傳一下,一撥撥外地的友人在西瓜上市季節(jié)到了平湖,我便會屁顛屁顛地去拎幾十斤西瓜回來,大家看著我滿頭滿臉汗水和被重物勒得紅紅的小手,一邊感嘆江南竟出如此勇猛之小女子,一邊不忍拒絕我美意,大啃起西瓜來。每每此時,我會在一旁很煞風景地提醒:西瓜皮不要扔,待會兒給你們做道好菜吃吃!此舉多半會引得朋友們面面相覷:方才豪爽至極之人怎地一下子又如此摳門?我自暗下得意,殊不知,腌漬西瓜皮是我十幾年前初識廚藝的第一道拿手好菜呢!
印象中童年吃到的西瓜都是極薄皮的,或許小時侯手拙,想要把西瓜皮刨去外皮并刮凈瓜肉是極繁雜的活兒。那時家里也沒有瓜果刨,用刀曾經(jīng)把左手食指削去一塊皮肉。好在有農家土法。那時夏天下河游泳常常摸螺螄河蚌,其中有一種細細狹長的叫蜆子的小東西,有比河蚌更堅厚的外殼,把半片蜆殼的凸面放至水泥地上磨,殼中間便會磨穿一個洞,洞周是極薄極鋒利的,正好用來刨瓜皮,不會傷著手。
再說處理干凈的西瓜皮切成長方形、三角形或多邊形的塊兒,找個大盆盛了,灑些粗鹽,進行腌漬的手法又極其豐富,有篩籮式的輕微擦動,有拋空式的顛上倒下,也可以撥動盆底兒看瓜爿輕快跳躍,專注地腌漬瓜爿也成了一種快樂的游戲。如此顛盆數(shù)分鐘,接下來就可以把它放到菜櫥里休養(yǎng)生息了,過了三四個小時,潷去盆內許多瓜爿的“眼淚”,倒點醬油便可以佐飯了。上口是脆生生的,“咯吱咯吱”的聲音很能振人食欲,六七歲的我便能就著一碗瓜爿狠狠地吃上兩碗飯,那個碗是如今在城里見不大多的藍花大碗。
十幾年來,舉家?guī)走w,到現(xiàn)在有了明亮寬敞的大廚房,廚藝也長進不少,然而對西瓜皮情衷不改,當初的簡單腌漬仍是我的至愛。有時朋友聚餐,為了體現(xiàn)一點心意,會取出各色調味瓶罐,精心調制一盆西瓜皮,如蒜泥麻油加米醋,撒上一絲絲的辣椒干,或者切成細長條,加上調味料,蘸上辣醬油,不失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西瓜皮不僅可成菜,還可以泡茶喝。將西瓜皮同樣去外皮去瓜肉洗凈,然后切成兩厘米寬的條狀,再切成一毫米厚的薄片,烈日暴曬成瓜皮干,在盛暑之時取來泡飲,解暑去火,清香爽淡,這恐怕也算得瓜鄉(xiāng)一大特色了。
西瓜皮切成條曬干后可燒肉,可清蒸,或者切碎后炒毛豆,炒絲瓜,或者做個冬瓜肉西瓜皮湯,都是夏天不可多得的開胃菜肴。
但無論怎樣,我仍喜歡帶著生瓜味的大塊兒腌漬瓜爿,這也許是源于我對簡單清純的童年的深切懷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