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淑芳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外植體及冷藏處理對華中枸骨組織培養(yǎng)的影響。[方法]以華中枸骨帶芽新梢莖段為外植體,考察外植體的取材時間、部位以及4 ℃冷藏處理對其初代培養(yǎng)的影響。[結(jié)果]華中枸骨以帶芽的新梢莖段作為外植體進行組織培養(yǎng)時,以春季采取植株中上部枝條為宜,其中春季萌條的芽增殖倍數(shù)可達到4,中上部萌條的芽萌動率可達到45%。適當?shù)睦洳靥幚韺ν庵搀w的消毒以及芽的萌動有利,4 ℃冷藏處理14 h后的消毒成功率最高,可達到92%;冷藏處理22 h的芽萌動率最高,可達到18%。[結(jié)論]華中枸骨組織培養(yǎng)中外植體最好于春季選取植株中上部萌發(fā)的新梢頂芽;華中枸骨芽的萌動率隨冷藏時間的增加呈線性增長,可能與低溫打破休眠有關(guān)。
關(guān)鍵詞華中枸骨(Ilex centrochinensis);組織培養(yǎng);外植體;冷藏處理
中圖分類號S18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7-02000-02
(Ilex)植物,又稱針齒冬青、小果冬青,因其形態(tài)特征及其功用又被形象地稱為苦荊茶[1]。該植物枝葉繁茂,碧綠常青,黃花紅果,是一種優(yōu)良的園林綠化植物;同時,該植物富含多種營養(yǎng)元素,可以藥茶兩用,具有較高的保健功能。該植物資源稀少,種子繁殖困難,扦插繁殖也難生根,關(guān)于其組培快繁的研究鮮有報道。筆者主要針對帶芽新梢莖段的取材季節(jié)、部位以及外植體冷藏處理展開系統(tǒng)地試驗,以期找到最佳的取材方法和處理技術(shù),提高初代培養(yǎng)的成功率,為其組培快繁服務(wù)。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 研究對象。華中枸骨,經(jīng)鑒定為為冬青科(Aquifoliaceae)冬青屬(Ilex)植物華中枸骨(Ilex centrochinensis)。
1.1.2 主要試劑。所用試劑均為國產(chǎn)分析純,市售。
1.2方法
1.2.1 不同時間外植體的采集[2]。華中枸骨每年春季和秋季均會萌發(fā)新梢,分別于4月初和9月末采取植株中上部長約5~10 cm、未木質(zhì)化的新梢作為外植體,采取相同的消毒方法和培養(yǎng)方法,在繼代培養(yǎng)中分春季萌條和秋季萌條進行后期生長對比,每處理10瓶,每瓶3芽,重復3次。
1.2.2 不同部位外植體的采集[2]。于4月初采取外植體時分別從植株基部和中上部獲得,進行相同的處理后接種培養(yǎng)?;壳o段每處理約20瓶,每瓶1芽,重復3次。中上部莖段每處理約30瓶,每瓶1芽,重復3次。
1.2.3 外植體的冷藏[3-4]。于4月初采取外植體時,將所采取的新梢培養(yǎng)于蒸餾水中,置于4 ℃冰箱中冷藏處理,根據(jù)試驗進程分別冷藏處理0、5、7、14、20、22和25 h,每處理約接種30瓶,每瓶1芽,重復3次。
2結(jié)果與分析
2.1采集時間對外植體后期生長的影響 春季萌條與秋季萌條分別繼代培養(yǎng)若干代后對其進行培養(yǎng)對比,周期為30 d。由表1可知,在春季萌條的繼代培養(yǎng)過程中,芽高、直徑、葉數(shù)以及芽的增殖倍數(shù)均較秋季萌條高。圖1表明,同樣的處理在初培中春季萌條較秋季萌條芽的誘導較為容易,生長也較好,且春季萌條誘導的芽、葉多呈紅色,生長幼嫩;在繼代中較多的春季萌條與秋季萌條芽的生長差異較顯著(P<0.05),多數(shù)老化被淘汰。綜合考慮其生長狀況,確定春季為華中枸骨較好的外植體取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