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建華 賴添奎 鄒岳威 吳新洪
[摘 要]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也越來越注重食品的安全問題。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有機大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目前,很多公司或者私人進行著有機水稻的種植,但是種出的有機水稻的質量卻參差不齊。在本文中,筆者將著重介紹有機水稻的種植技術,并對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給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 有機水稻 種植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3-0123-01
一、關于有機水稻的種植技術的基本認知
有機水稻的基本定義是指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不使用任何經(jīng)化學方法合成的化肥、農藥以及各種生長激素,按照生態(tài)規(guī)律與自然法則,運用各種可長期發(fā)展的種植方法種植而成的水稻。在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下,種植有機水稻并不只是單純的為了生產無公害、無農藥殘留、無污染的水稻,更重要的是為現(xiàn)代的農業(yè)創(chuàng)造出一條可長期發(fā)展的水稻種植方法??偟膩碚f,有機水稻的種植技術的要點在于提高土壤的肥效,推進水稻的種植過程,再對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徹底防治,然后取得水稻高產營養(yǎng)的目的。
二、有機水稻的種植技術
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種植有機水稻的許多條件都是較為苛刻的。其種植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主要是稻田的選擇、品種的選擇、種子的處理、播種的時期、插秧、施肥、灌溉、除草以及防治病蟲害。
1. 稻田的選擇
為確保有機水稻在種植過程中能夠順利生長,必須保證所選擇的田地能夠滿足有機水稻的生長要求。一般來說,所選擇的田塊應該具有適合其生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具體而言,就是該田塊的土層相對較厚,排水灌水較為便利,土壤含有足夠的有機質,其周圍的空氣質量良好,具有較為純凈的水資源。所以,選擇出種植有機水稻的田塊,該田塊的土壤的質量能夠達到我國農業(yè)部規(guī)定的一級標準,田塊所在地的空氣的質量能夠達到我國相關規(guī)定的一級標準,灌溉稻田的水質能夠達到我國相關標準的二級標準。一般來說,所選擇的的種植有機水稻的田塊與那些交通道路的距離不得低于200米,此外,該田塊要與那些生產常規(guī)水稻的稻田很好的分割開來。
2. 品種的選擇
顯而易見,品種的重要性對于有機水稻的種植是非常重要的,品種的好壞將直接決定水稻的產量與質量。一般來說,好的品種將對水稻抽穗后的生長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此外,其對于病蟲害的抵抗能力也大大的優(yōu)秀于那些質量較差的品種。在品種的具體選擇過程中,首先需保證其抗逆性強,簡單的說即也就是對病蟲害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再者需注意的是該品種出的稻谷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與商業(yè)價值,然后需要注意的就是該品種的萌發(fā)率,一般來說,良好的品種的萌發(fā)率不會低于百分之九十五,最后需保證的就是該品種的成熟時期要在霜期的前一周左右,使早稻、中稻、晚稻的搭配盡量合理,從而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土地的種植價值,最大程度的創(chuàng)造經(jīng)濟效益。
3. 種子的處理
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核實的處理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來說,對種子的處理分為以下三步。第一,把進行晾曬后的種子倒入濃度適量的泥水混合物中,通過攪拌過濾去除種子中含有的各種雜質,然后將種子撈出洗凈后放到室外進行晾曬,晾曬的時間在四天左右,以此去除種子中含有的病菌從而保證其的發(fā)芽率。第二,采用濃度為百分之一的石灰水對種子再次進行浸泡,以此防止長出的水稻的線蟲病、惡苗病的發(fā)生。在這個步驟在需要注意的是,該石灰水是由生石灰與水勾兌而成,在對種子進行浸泡的過程中,種子要低于水面0.15米,同時在浸泡的過程中不能對種子進行隨意的攪動。第三,將浸泡后的種子再次利用消毒劑進行消毒,確保由種子萌發(fā)出的水稻苗的質量。
4. 播種的時期
一般來說,播種的時期由移栽期與換齡期相互決定。相較于普通水稻的種植,有機水稻的播種時期要相對延遲一段時間,其播種時期一般在三月二十日到三月二十五日。在對有機水稻進行播種時,要在合適的溫度下進行,一般來說,最適宜播種的溫度一般是穩(wěn)定在12攝氏度以上。 播種時,要保證種子的鋪灑均勻,盡量使種子做到三面都沒入土中,再在上方均勻的鋪灑出一層厚度為0.5厘米左右的細土。在播種完畢后,在土層上方再賽一層有機肥料,肥料的鋪灑密度為6千克每平方米,同時做好保溫保濕等防護工作,確保種子的發(fā)芽率。
5. 移栽
當秧苗生長出5片葉到6片葉時便可進行移栽插秧。插秧時,最佳的溫度為攝氏13度以上并能選擇晴好天氣進行。一般來說,插秧是應該保證起秧與插秧工作的同時進行。在出現(xiàn)有卻秧苗或者有秧苗死亡的應該盡快的做到補栽。同時,關于秧苗的種植密度應該保證株距15cm左右,行距23cm左右。當種植的有機水稻為雜交稻品種時,每穴應該插植三到四株水稻苗;若是常規(guī)稻品種,每穴應該插植五到六株水稻苗。
6. 施肥
在有機水稻的種植過程中,施肥的重要性是不可置疑的。一般來說,施肥的方法是,在插秧前要施足基肥,在水稻的分蘗期施分蘗肥,在水稻的抽穗期應施足穗肥和粒肥。將牲畜的糞尿、草木灰、稻草秸稈以及各種礦物質進行堆置,待其腐熟后將是良好的基肥,在插秧之前鋪灑在水稻田中。需要注意的是,基肥不能施的太厚,不然將會出現(xiàn)燒苗的情況。如果稻田的肥效較為充足,在水稻的分蘗過程中可以適量的少施肥。在水稻的抽穗過程中,依據(jù)水稻的長勢的不同情況,可以施兩次或三次肥,這些肥料應該主要是速效肥;依據(jù)土壤的肥效和水稻的長勢情況適量的施加有機肥。在水稻剛剛開始抽穗的時候,每畝稻田應該施加50千克到150千克的有機肥,以此保證有機水稻在抽穗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充足的營養(yǎng)供給。在給水稻施加追肥時,要多次的對有機水稻噴灑有機肥,一般來說,分別是在水稻開始進行分蘗時噴灑一次,在水稻擱田時噴灑一次,在水稻開始促花時噴灑一次,在水稻生長到保花期時噴灑一次。在這茬水稻收割之后,要對稻田及時的進行翻耕,一般來說,每畝稻田至少要翻耕兩次以上。如果稻田的肥效不夠充足,必須人工進行培肥。
7. 灌溉
在有機水稻的種植過程中,灌溉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茖W合理的對水稻田進行灌溉,可以使有機水稻能夠盡早的夠苗,從而取得通過對水稻田的灌溉控制雜草的生長,促進水稻的生長,并且能夠調勻肥效的作用。對有機水稻進行灌溉的水源必須潔凈,在灌溉時必須做到一排一灌。對水層進行管理時,要保證水層不能夠太深,水層能夠起到控制稻田溫度的作用。從插秧后到水稻開始進行分蘗時,應進行淺水灌溉,保證水稻不會出現(xiàn)脫水的情況。待水稻返青后,稻田的水層應該保持在2厘米到3厘米之間,當水稻開始進行分蘗到結束分蘗的這段時期,水稻的生長速度較快,要及時排水曬田控蘗,待到稻田的表現(xiàn)呈現(xiàn)出白色,且稻田的地上出現(xiàn)裂紋即可。在有機水稻生長的后期,如果晚上的氣溫較低,應該在稻田中灌溉較多的水,達到用水進行保溫的效果。
8. 除草
在有機水稻的種植過程中是不能夠使用任何經(jīng)化學合成的除草藥的,在對稻田進行除草時,應該采取以下方法進行。首先可以通過反復整地的方法進行除草。在插秧前半個月左右,將地整平一次,以此讓稻田的雜草快速生長,在插秧前在將稻田的雜草去除。其次,可以通過養(yǎng)殖的方法去除雜草。在稻田里事項的養(yǎng)殖一些家禽,諸如鴨、鵝等,在插秧之后將那些相對活動能力好的家禽放入稻田,通過家禽對雜草進行采食的方式去除田間的雜草。一般來說,在水稻田放養(yǎng)家禽的密度在每畝稻田兩只到四只。最后,可以通過稻殼對稻田進行覆蓋的方法進行除草。待插種的秧苗長到返青之后對水稻施有機肥,同時將稻殼均勻的鋪灑在稻田,以此抑制稻田中雜草的生長。
9. 防治病蟲害
由于在有機水稻的種植過程中不能夠使用農藥,所以對于蟲害的治理一般采取的是預防治理的方法。如要取得好的預防治理的效果,就必須先選擇具有好的抗病能力的水稻品種,讓其在生長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抗病抗蟲能力。另外,可以增加稻田的濕度,適當?shù)氖睵H值較低的酸化水,從而使稻田中的土壤的PH值大致在4.5到5.5之間。再者,盡可能保證每季種植的有機水稻的品種都互不相同,從而降低由于選擇性低導致的病蟲害的不斷增多。最后,可以在稻田里適量的安裝殺蟲燈,由于昆蟲都具有趨光性,利用此方法殺蟲既可以保證稻谷的質量不受到影響,又可以起到很好的殺蟲效果。
三、結語
水稻作為一種重要的農作物,在我們國家的很多地方都大面積的種植,其收獲的水稻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全國數(shù)以億計的人們的身體的健康。所以,在有機水稻的種植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按照相關標準進行,保證所收獲的稻谷的質量安全,只有這樣,才能讓有機水稻為更多的人帶來更多的營養(yǎng)與健康。
參考文獻
[1] 張志剛,馬日亮. 有機水稻生產技術規(guī)程[J]. 墾殖與稻作. 2003(04)
[2] 李福興. 我國有機水稻發(fā)展對策探析[J]. 河北農業(yè)科學. 2011(02)
[3] 宇金玲,鄒開福,呂春和. 有機水稻栽培技術要點[J]. 吉林農業(yè). 2011(05)
[4] 林克明,林明煌,林文燦. 有機水稻的種植與規(guī)劃[J]. 中國產業(yè). 2010(09)
[5] 魯杰. 大力開發(fā)有機農業(yè)與有機食品[J]. 四川農業(yè)科技. 2001(10)
[6] 李經(jīng)賢. 有機水稻栽培技術[J]. 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 2010(14)
[7] 畢中科. 有機農業(yè)與有機食品的基本概念[J]. 農機具之友. 2001(04)
作者簡介:刁建華(1965-),男,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yè)科技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