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方
摘 要:情緒詞匯是獨立于具體詞匯和抽象詞匯之外的一類詞匯,由于其特殊的性質成為二語研究領域的熱點話題。但是目前在二語習得領域對第二語言情緒詞匯的研究和認識還不夠全面深入,本文擬對情緒詞匯的定義、特殊性質、影響二語情感詞匯習得的六個主要因素及常見的實驗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總結。在中國,對情緒詞匯的研究還主要停留在描述層面,對中國英語學習者的情緒詞匯的研究尚未深入,還不能深層次地說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對英語情緒詞匯的情緒性表征和反應。因此本文在綜述的基礎上提出未來研究的方向,希望對未來的研究能有所啟迪和幫助。
關鍵詞:情緒詞匯;情緒化詞匯;心理詞匯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4)05-0138-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2.033
1 . 引言
情緒與認知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情緒(emotion)與情緒性(emotionality)也是心理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心理學領域,對情緒的研究已有很長的歷史,但是在心理詞匯的研究中,情緒一度被忽視。情緒詞匯曾經(jīng)一直被認為是抽象詞匯的一部分。Altarriba(2004)做的一系列研究證明情緒詞匯是獨立于具體詞匯和抽象詞匯之外的一類詞匯。直到這時,情緒詞匯才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成為二語研究領域的熱點話題。但是在中國,對情緒詞匯的研究大多數(shù)是從語用學和語篇描述方面進行的(Pu, 2007;鄭玉榮,2010),很少從認知心理方面進行研究,沒有深入到中國英語學習者心理詞匯的本質。本文對二語情緒詞匯的研究進行綜述研究,希望能為中國英語學習者的情緒詞匯研究提供方向和幫助。
2 . 情緒詞匯的相關研究
2 . 1 定義
在不同的研究中,對情緒詞匯的定義也各不相同,其中使用最廣泛的主要有兩種定義方法。第一種是比較廣義的定義,Ortony和Clore(1987)提出,情緒詞匯必須滿足在以下兩種情況下都能用來描述情緒狀態(tài):一:感到**,二,是**的。比如說,“悲傷”“感到悲傷”和“是悲傷的”都可以用來表示人的情緒狀態(tài),“悲傷”就是情緒詞匯?!氨缓鲆暋保╥gnored),“感到被忽視”可以用來表示情緒,但是“是被忽視的”表示的是事情的狀態(tài),不是表示情緒狀態(tài),因此“被忽視”就不屬于情感詞匯。第二種采用的是Osgood(1975)的定義,Osgood的定義更傾向于對情緒詞匯的成分分析。Osgood等學者認為,情緒詞匯包含三個要素,評價(evaluation)、主動性(activity)及強度(potency)。不同的學者對這三個詞的表述也不一樣,但大多數(shù)學者都一致認為情緒詞匯至少包括激發(fā)性(arousal)(高、中、低)和效價(valence)(積極、消極、中性)(Pavlenko, 2008)。與情緒相關的詞匯,除了情緒詞之外,還有一類是情緒化詞匯(emotionladen words)。情緒化詞匯不是直接地對情緒進行描述,而是間接地引起或誘發(fā)情緒反應,情緒化詞匯包括比如“piss”(用作動詞時用來表達挫折的心態(tài)),“idiot”(笨蛋)等(Pavlenko, 2008)。
研究表明,情緒詞匯和情緒化詞匯在心理詞匯中的表征存在區(qū)別。Knickerbocker & Altarriba(2011)的實驗研究表明情緒化詞匯產(chǎn)生的情緒反應比情緒詞匯弱。一般在研究中,需要將這兩類詞匯明確區(qū)分開來。
2 . 2 情緒詞匯的特殊性
情緒詞匯被認為是一類特殊的詞匯,是因為它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Altarriba和Bauer(2004)發(fā)現(xiàn),情緒詞匯的畫面和語境聯(lián)想都比具體詞匯低,也就是說具體詞匯(如,桌子、筆)比情緒詞匯更容易產(chǎn)生畫面和語境聯(lián)想,但是短期自由回憶測試中,情緒詞匯回憶的正確率卻比具體詞匯都要高。與中性詞匯,即情緒中立的詞匯相比,情緒詞匯有以下特性:自動反應程度更高(Dinn & Harris, 2000);更容易被記?。ˋltarriba & Baucer, 2004; Ferre el at., 2010);更能吸引注意力(Odonnel & Sereno, 2012; Sutton & Altarriba, 2011)。
2 . 3 影響二語學習者情感詞匯習得的因素
二語學習者通常表示在使用第二語言時,有一種距離感,當用第二語言來表達禁語或不文明用語時,產(chǎn)生的情感焦慮遠比母語低(Gonza, 1976),這種現(xiàn)象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他們開始探討二語學習者在母語和二語的情感表達和情緒反應的不同(Osgood et al., 1975; Ferre el at., 2010; Gonza, 1976)。由于母語與生活息息相關,與個人情感經(jīng)歷聯(lián)系更緊密,通常情況下,二語學習者的母語情緒性(emotionality)比二語高。但是在二語學習者心理詞匯中,母語情緒詞和二語情緒詞的關系遠比這個復雜得多。它們的關系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2.3.1 二語水平。大部分對情緒詞匯的研究都選取的是水平較高的二語學習者。在Sutton等人(2007)的實驗中,對象為七歲以前開始學習二語,高水平二語(英語)學習者,研究表明他們的二語情緒詞匯的情緒性和母語沒有差別。Eilola等(2007)研究采用的是9歲左右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為英語的實驗對象,同樣英語水平很高,Eilola等(2007)得到的結果和Sutton等人的結果是一致的。在Ferre(2010)的第三個小實驗中,實驗對象選取的是比較晚,而且是在學校環(huán)境中學習二語的雙語者,他們的英語水平也很高。Ferre(2010)同樣發(fā)現(xiàn)雙語者在母語和二語的情緒詞匯反應上,沒有差別。三個實驗中,實驗者的二語習得年齡不同,習得環(huán)境不同,他們唯一共同點就是二語水平都很高,三個實驗都發(fā)現(xiàn)雙語者母語和二語的情緒詞匯表征沒有差別,由此可以看出,二語水平是決定二語情緒詞匯的情緒性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至少起決定性比習得年齡和學習環(huán)境都強。一般認為當二語水平較低時,二語情緒詞匯的情緒性就低于母語,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里假設沒有得到實證研究證明,大多數(shù)學者只是從反面論證。
2.3.2 二語習得年齡。實驗證明,二語習得年齡對情緒詞匯的習得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Anooshian和Hertel(1994)發(fā)現(xiàn)只有母語的情緒詞匯比普通詞匯更容易被記住,然而二語情緒詞匯的被正確回憶率和普通非情緒詞匯沒有差別。研究者認為主要原因是他們的實驗者都是在較晚的時候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相比之下,F(xiàn)erre等人(2010)發(fā)現(xiàn)西班牙語和加泰羅尼亞雙語者的母語和二語情緒詞匯表征沒有差別,這主要是他們的實驗者都是在三歲左右開始習得第二語言。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如果只考慮習得年齡,幼年開始學習第二語言,雙語者的兩種語言情感詞匯表征基本一樣(Altarriba & BasnightBrown, 2010),但是在青少年及青少年以后年齡段的學習者,母語的情感詞匯測試表現(xiàn)明顯優(yōu)于第二語言。但是目前沒有實驗單獨研究習得年齡對情緒詞匯習得的研究,我們只能從研究結果中進行總結。當然,年齡這一因素時刻與其他因素相互作用。
2.3.3 詞匯類型。在一般的分類中,情緒詞匯可以分為積極、消極、中性(即不帶情緒色彩的詞匯),情緒化詞匯又包含禁忌語、詛咒、(兒時)訓斥語、昵稱、反感詞(蛇、蜘蛛)等(Pavlenko, 2008)。大部分研究關注的是情緒詞(Ferre el at., 2010; Anooshian & Hertel, 1994),在情緒化詞匯當中,研究較多的是禁忌語和(兒時)訓斥語(Eilola et al., 2007)。關于二語學習者對不同類型詞的反應的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1)情緒詞匯(和中性詞匯相比)。一般來說,無論是在母語還是二語中,情緒詞匯的記憶保留性比中性詞匯都好(Ferre, 2010)。但是,Anooshain & Hertel(1994)表明學習者對母語的情緒詞匯(積極和消極的)的記憶更好,但是對二語的情緒詞記憶沒有優(yōu)越性。但是,Anooshain等人解釋,這是因為他們的實驗者是在7歲以后開始學習第二語言,因此母語和二語的情緒詞匯表征存在差別。
(2)情緒化詞匯。情緒化詞匯當中研究比較多的是禁語、詛咒語以及(兒時)訓斥語。整體來說,研究者一般都證實母語的禁語和詛咒語表達的感情比二語強得多(Koven, 2006)。
Harris等人(2006)測試實驗者對不同類型的情緒詞匯和情緒化詞匯的反應,他們發(fā)現(xiàn)禁語和詛咒語產(chǎn)生的SCR結果明顯。另一些實驗也表明,雙語者對禁語和詛咒語的記憶比情緒詞匯更好(Ayc & Caldwell-Harris, 2004; 2009)。甚至有研究發(fā)現(xiàn)雙語者對第二語言的禁語和詛咒語的記憶超過母語(Ayc & Caldwell-Harris, 2004)。
總而言之,無語是母語還是二語,情緒化詞匯,特別是禁語和詛咒語,產(chǎn)生的情緒反應比情緒化詞匯更大;二語的禁語和詛咒語產(chǎn)生的效應可能比母語的更大。
實驗中的結果會受到不同類型詞的比例、選詞的數(shù)據(jù)庫以及測試程序等很多程序的影響(Ayc & Caldwell-Harris, 2004)。通過上面的總結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的表達情緒的詞匯在心理詞匯中的表征強度的對比還有待更系統(tǒng)、更嚴格的證實。
2.3.4 情緒詞接觸的方式。情緒呈現(xiàn)的方式主要是指學習者平時是以閱讀形式還是聽力的形式接觸情緒詞匯。Harris, Ayc & Gleason(2003)實驗發(fā)現(xiàn),當禁忌語以聽力的形式呈現(xiàn)時,母語產(chǎn)生的SCR結果明顯高于二語,但是當以閱讀的形式呈現(xiàn)時,二語和母語產(chǎn)生的結果沒有差別。這一實驗結果證明,聽力形式更有利于產(chǎn)生情緒性。
2.3.5 性別。許多研究都證明男性和女性在情感表達上存在很大的區(qū)別。女性的情緒感受比男性深,女性更喜歡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情緒。在語言使用中,女性也更關注語言的情感表達功能及情感意義。一般男性喜歡表達社交、自我成就方面的情緒;而女性則更傾向于表達焦慮、關愛等情緒(Pu, 2007)。王媛(2012)研究發(fā)現(xiàn),女性對二語的消極情緒詞和中性詞的記憶更好,但是她們對于情緒詞是以哪個語言呈現(xiàn)的記憶準確卻沒有優(yōu)勢。Schirmer等人(2002)發(fā)現(xiàn),在詞匯加工過程中,女性對情緒韻律的運用比男性早。但是目前為止,情緒詞匯研究中,還沒有實驗探討性別這一變量。
在二語習得領域,性別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話題,隨著對情緒詞匯探討的加深,對性別的作用和角色也會有進一步的理解。
2.3.6 學習環(huán)境。目前有影響的情緒詞匯研究的研究對象都是來自雙語社會,基本都是西方社會(Sutton et al., 2007; Eilola, 2007; Ayc et al., 2004),也就是這些二語學習者都是在自然的社會環(huán)境中學習第二語言的。除Ferre等人(2010)外,很少有學者研究在學校環(huán)境中學習第二語言的雙語者。Ferre他們的研究對象是母語為西班牙語的英語學習者,他們只在學校學習和使用英語。結果證明這些雙語者母語和二語的情緒詞匯表現(xiàn)沒有明顯差別,且他們的表現(xiàn)和在自然環(huán)境中學習的雙語者沒有差別。僅僅這一個實驗不能揭示在學校正式課堂中二語學習者的情感詞匯習得全貌,因此對在學校環(huán)境中學習第二語言的雙語者的情緒詞匯習得的研究還遠遠不夠。
3 . 常用實驗方法
在情緒詞匯的實驗中,實驗者關注的中心是情緒詞匯的情緒性(emotionality)。情緒性是指情緒詞匯的激發(fā)性引起的學習者對情緒詞匯的自動加工的程度??傮w來說,加工的自動性和記憶的保留是實驗的關鍵。
3.1 情緒Stroop測試。這種測試方法是根據(jù)心理語言學中的Stroop(1935)任務改編的。情緒Stroop測試給實驗者呈現(xiàn)一個情緒詞匯,然后讓實驗者說出或者按鍵表明這個詞匯的顏色。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測試實驗者在實驗時候的注意力分配情況。情緒Stroop測試可以測出實驗者對不同類型或不同語言的情緒詞匯的關注度(Sutton et al., 2007; Eilola et al., 2007)。
3.2 等級評定(rating)。在實驗中讓實驗者對情緒詞匯的抽象性、具體性、情感愉悅程度進行等級評定,比如讓實驗者對“高興”這個詞就抽象性進行打分,范圍為0~5。一般要求實驗者以最快的速度反應。通過這種方法可以看出實驗者對情緒詞匯的認知情況(Ferre, 2010)。
3.3 自由回憶。自由回憶需在實驗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也就是說,先讓實驗者接觸實驗材料(情緒Stroop任務或等級評定等),但是不告訴他們之后還有記憶測驗。通過讓實驗者寫出他們能記得的任何東西,探討情緒詞匯在記憶中的保留情況(Ferre el at., 2010; Eilola et al., 2007)。
3.4 點探測(dot probe)。點探測是心理學中常用的試驗方法,很多實驗采用這種方法來檢測情緒對注意力的影響(Sutton & Altarriba,2011)。實驗過程大致是:首先在屏幕上出現(xiàn)一個“十字”,讓實驗者注意力集中,然后出現(xiàn)測試用的詞匯,測試詞匯在屏幕上呈現(xiàn)一定的時間后消失,然后馬上出現(xiàn)點或者是別的字母,測試者需要通過按鍵或口頭對點或字母進行反應,記錄反應時間。這個方法的原理和情緒Stroop大致相似。
3.5 打底測試(priming test)。打底測試的理論依據(jù)是傳播激活理論(spreading activation theory)。在心理詞匯中,語義相近的詞的節(jié)(node)聯(lián)系在一起,整個心理詞匯形成一個網(wǎng)狀結構。一個概念被激活,與之相鄰的概念都被激活。在實驗中,如果前面出現(xiàn)的詞能加速后面的反應時間(打底效應,priming effect),那么就認為這兩個詞在心理詞匯中有語義聯(lián)系。Altarriba(2004)就是通過這種方法發(fā)現(xiàn)情緒詞匯和抽象詞、具體詞之間不存在打底效應,因此她認為情緒詞匯是一類特殊的詞匯。這種方法還可以用來探討母語和二語情緒詞匯的概念表征關系(1997)。
3.6 其他物理電子設備。其中廣泛使用的設備有,SCR,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掃面(PET),核磁共振成像(MRI)(Beaucousin et al., 2007)。通過這些設備可以及時地,精確地記錄實驗者的腦部、皮膚等部位由情感詞匯刺激產(chǎn)生的生理病理細微變化,另外還有眼運動跟蹤器(Odonnel & Sereno, 2012),通過記錄實驗者眼珠的變化來追蹤實驗者注意力的分配。這些現(xiàn)代化技術設備為情緒詞匯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4 . 中國相關研究
目前在中國,整體來說,對英語學習者的心理詞匯的研究相對比較深入和全面(Zhang, 2004; Zhang, 2009)。但是,對情緒詞匯的研究相對而言就沒有那么系統(tǒng)及深入。其中也有少數(shù)學者對漢語情緒詞匯進行跨學科研究(王媛,2012;陳湛愔,2008),他們從生理病理等角度去揭示情緒詞匯在使用者身上產(chǎn)生的生理病理反應。這類的研究相對而言比較深入,對探索心理詞匯及情緒詞匯的本質具有較大的貢獻意義。但是這類研究的對象只是漢語,還沒有涉及中國環(huán)境下的英語(第二語言)的使用。對第二語言(主要為英語),情緒詞匯的研究還停留在描述階段。研究主要分為兩類:(1)從語用角度探討英語學習者的情緒詞匯使用情況(鄭玉榮,2010;Zheng, 2007; Rong, 2007);(2)學習者個體差異方面研究情緒對詞匯記憶的影響。這類的研究顯示女性比男性善于使用情緒詞匯(Zheng, 2007);在愉悅的環(huán)境下,詞匯的學習效果更好(孫曉杰,2011)。這些研究只是從宏觀方面對情緒詞匯的使用進行描述,比如情緒詞匯的使用頻率(Zheng, 2007)、性別差異(Pu, 2007);或者把情緒作為一個外部因素,研究它是如何影響英語學習者的學習和記憶的,比如情緒如何影響英語詞匯的記憶(孫曉杰,2011)及英語詞匯閱讀。當然這些也能說明英語學習者的習得狀況,但是還不能深層次地說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對英語情緒詞匯的情緒性表征和反應,換句話說,我們還不知道中國英語學習者是如何認知英語情緒詞匯的,他們對英語情緒詞匯的認知是建立在機械背誦的基礎上,還是對英語的情緒詞匯的情緒性有一定的認知和心理認識?有極少數(shù)學者從認知和跨學科方面來探討中國英語學習者情緒詞匯的記憶效應(毛浩然,2007;Li, 2007)。毛浩然(2007)的研究結果顯示詞匯主色彩效應顯著,也就是說明對于中國英語學習者來說,情緒詞匯的情感色彩對學習者的影響明顯,實驗者對積極詞匯的學習效果最好。但是這樣的實驗數(shù)量有限,不能展現(xiàn)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全貌。對心理詞匯的研究結果在某種意義上能揭示情緒詞匯的表征,畢竟情緒詞匯也是心理詞匯的一部分,但是鑒于情緒詞匯具有獨特的性質,因此有必要對中國英語學習者的情緒詞匯習得進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5 . 未來研究啟示
目前關于情緒詞匯研究領域很明顯的一個局限性就是只關注理論研究,沒有將實證研究結果和二語學習和教學實踐結合起來。一個很明顯而且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課堂教學能否引導學生形成二語情感概念,什么樣的教學形式或活動有利于學生形成二語情感概念。
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以單個的單詞為單位,但情緒在語言中的表達單位遠不止單個的情感詞匯,還有習語(idioms)、感嘆詞、句子等。有時一個句子沒有任何情緒詞匯,但是可以引起很大的情緒反應。未來的研究可以把研究單位進行拓寬,從而形成更全面的理解。
另外,歷時和基于語料庫的研究相對欠缺,這樣的研究有利于探討學習者情感概念的發(fā)展和變化過程,有助于探討二語情緒概念建立和發(fā)展模式。
在西方國家,情緒詞匯的研究已經(jīng)比較成熟,但是在中國,獨特的二語學習環(huán)境下,對外語的情緒詞匯的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特別是從認知和語言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數(shù)量極少。中國特殊的東方文化背景、應試教育和傳統(tǒng)的英語死記硬背模式可能會形成不同于西方二語環(huán)境的認知模式,因此,對中國英語學習者的情緒詞匯研究有待進一步加深。
參考文獻
Altarriba J. & Matitis K. M. Conceptual and lexical develop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7(4): 550-568.
Altarriba J. & L. M. Baucer. The distinctiveness of emotion concepts: A comparison between emotion, abstract and concrete words[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4(3): 389-410.
Altarriba J. & Basnight-Brown D. M. The representation of emotion vs. emotion-laden words in English and Spanish in the Affective Simon Tas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 2010(3): 310-328.
Anooshian L. J. & Hertel P. T. Emotionality in free recall: Language specificity in bilingual memory[J]. Cognition and Emotion, 1994(6): 503-514.
Ayc? Ic? Egi-Dinn A. & Caldwell-Harris C. L. Bilinguals recall and recognition of emotion words[J]. Cognition and Emotion, 2004(3): 977-987.
Ayc? Ic? Egi-Dinn A. & Caldwell-Harris C. L. Emotion-memory effect in bilingual speakers: A level of processing approach[J].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2009(3): 291-303.
Beaucousin V. et al. FMRI Study of Emotional Speech Comprehension[J]. Cerebral Cortex, 2007(2): 339- 352.
Brierley B. el at. Emotional memory for words: separating content and context[J]. Cognition and Emotion, 2007(3): 495-521.
Caldwell-Harris C. L. et al. Taboo words and reprimands elicit greater autonomic reactivity in a first than in a second language[J].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2003(4): 561-578.
Caldwell-Harris C. et al. When is a First Language More Emotional? Psychophysiological Evidence from Bilingual Speakers[M]. Clevedon: Multilinugal Matters Ltd, 2006: 257-283.
Dinn W. M. & Harris C. L. Neurocognitive function in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J]. Psychiatry Research, 2000(97): 173-190.
Eilola T. M. et al. Emotional activation in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language[J]. Cognition and Emotion, 2007(5): 1064-1076.
Ferre P. el at. Memory for emotional words in bilinguals: Do words have the same emotional intensity in the first and in the second language[J]. Cognition and Emotion, 2010(5): 760-785.
Gonza′Lez-Reigosa F. The Anxiety Arousing Effect of Taboo Words in Bilinguals[M]. Washington, DC: Hemisphere, 1976: 89-105.
Knickerbocker H. & Altarriba J. Bilingualism and the impact of emotion: The role of experience, memory, and sociolinguistic factors[G]. In Cook V. & B. Basseti (eds.) Language and Bilingual Cognition.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Koven M. Feeling in Two Languag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 Bilinguals Affective Displays in French and Portuguese[M]. Clevedon: Multilingugal Matters Ltd, 2006: 84-117.
LI A. L. Are emotion words better memorized?—A neurolinguistic experiment[D]. Kunming: Y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07.
Odonnel P. J. & Sereno S. C. Emotion words affect eye fixation during reading[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12(3): 783-792.
Ortony A. et al. The referential structure of the affective lexicon[J]. Cognitive Science, 1987(11): 341-364.
Osgood C. et al. Cross-cultural Universals of Affective Meaning[M].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75.
Pavlenko A. Emotion and emotion-laden words in the bilingual lexicon[J].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2008(2): 147-164.
Pu H. Q. A study of emotion words in CLEs Interlanguage[D]. Beijing: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2007.
Rong H. A corpus-based study of the use of emotion vocabulary by Chinese EFL learners[J]. Chines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Association Journal, 2007(6): 114-121.
Schirmer A. et al. Sex differentiates the role of emotional prosody during word processing[J].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2002(14): 228-233.
Stroop J. R. Studies of interference in serial verbal reaction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35(6): 643-662.
Sutton T. M. et al. The automatic access of emotion: Emotional Stroop effects in Spanish-English bilingual speakers[J]. Cognition and Emotion, 2007(5): 1077-1090.
Sutton T. M. & Altarriba J. The automatic activation and perception of emotion in word processing: Evidence from a modified dot probe paradigm[J].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2011(6): 736-747.
Zhang S. J. The CLE Mental Lexicon: Nature and Development Pattern[M]. Kaifeng: Henan University Press, 2004.
Zhang P. Word Association Patterns in Chinese EFL LearnersMental Lexicon[M].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09.
Zheng Y. R. The use of emotion vocabulary in the speech of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D].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07.
陳湛愔. 情緒詞加工的心理生理和病理機制——事件相關電位時空模式研究[ D ] . 廣州:南方醫(yī)科大學,2 0 0 8 .
毛浩然. 愉悅情緒對英語情感詞匯的記憶效應[ J ] .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 0 0 7 ( 4 ):1 6 7 - 1 7 1 .
孫曉杰. 情緒對大學生英語詞匯記憶效率影響的實驗研究[ J ] . 教育科學,2 0 1 1 ( 2 7 ):3 9 - 4 2 .
王媛. 漢語情緒詞加工的ERP研究[ D ] .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 0 1 2 .
鄭玉榮. 英語情緒用語的語用得體性分析[ J ] . 教學與管理,2 0 1 0 ( 1 5 ):8 3 - 8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