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蓮 劉瑋 董德建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572-01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患高脂血癥人數(shù)不斷上升且呈年輕化趨勢,血脂異常是誘發(fā)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其中血清總膽固醇(TC)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升高更是是引發(fā)冠心病和缺血性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因此,對血脂異常的防治必須及早給予重視。我院依據(jù)中藥的現(xiàn)代研究,研制了參杞調(diào)脂飲治療高脂血癥,取得較好療效,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選擇2008年1月~2012年12月病人120例,男性57例,女性63例;年齡( 51.23±5.42)歲。所選病例近2個月均未用過調(diào)脂藥。
2 診斷標準:在正常飲食情況下,2周內(nèi)如2次測血清總膽固醇(TC)為≥6.0mmol/L或甘油三酯(TG)≥1.54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HDL-C)男性≤1.04mmol/L、女性≤1.17mmo1/L者,即可確診。
3 納入標準:年齡18-65周歲的成年男性或女性;臨床已經(jīng)明確診斷為血脂異常;進行血脂指標復測:保持平常飲食時實驗室檢查血清TC≥6.0mmol/L或血清甘油三酯(TG)≥1.54mmol/L。治療期間保持平日的生活和飲食習慣。
4 排除標準:年齡<18歲未成年者,或年齡> 65歲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合并有嚴重心、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疾病或精神病患者;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guī)定服用參杞調(diào)脂飲,無法判定功效或資料不全影響功效或安全性判斷者。
5 觀察指標:
5.1 治療前后對所有納入患者進行體格檢查,測定血常規(guī):紅細胞計數(shù)( RBC)、白細胞計數(shù)( WBC)、血紅蛋白(Hb);血生化指標: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 ALT)、門冬氨酸氦基轉(zhuǎn)移酶(AST)、尿素氮( BUN)、肌酐(Cr)、血清總蛋白(TP)、血清白蛋白( ALB)等指標,并同時記錄臨床癥狀的變化。治療前后還同時測定受試者血清TC、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LDL-C;并計算服藥前后TC水平及降低百分率、TG水平及降低百分率、HDL-C水平及上升幅度以及LDL-C水平及降低百分率。
TC下降百分率(%)=(服藥前TC –服藥后TC)×100/服藥前TC
TG下降百分率(%)=(服藥前TG -服藥后TG)×100/服藥前TG
5.2 主要儀器與檢測方法 血常規(guī)指標用日本希森美康公司生產(chǎn)的XE -2100全白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生化和功效學指標用西門子全自生化分析儀分別檢測。
6 治療方法:
6.1 方藥組成:丹參20g、山楂10g、地龍10g、天麻10g、澤瀉10g、薏苡仁10g、枸杞子15g、女貞子15g、紅參6g、葛根15g
6.2 煎服法:上藥浸泡1~2小時,水煎兩遍取汁300ml,每早、晚各服一次,飯后半小時溫服,每次150ml。
6.3 服藥療程:服藥3周為一療程,重者可服2-3個療程。
7 療效判定標準:
7.1 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
7.1.1 臨床控制 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
7.1.2 顯效 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
7.1.3 有效 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zhuǎn),證候積分減少≥30%;
7.1.4 無效 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7.2 實驗室檢查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1988年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治療高脂血癥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血脂調(diào)節(jié)藥物的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控制:癥狀消失,TC、TG、HDL-C恢復正常;
顯著有效:臨床癥狀顯著減輕,血脂未完全恢復正常,但達到以下任何一項者:TC下降≥20%、TG下降≥40%、HDL-C上升≥0.11mmol/L;
有效:TC降低>10%,TG降低> 15%,HDL-C上升>0.104 mmol/L;
無效:癥狀未減輕,血脂變化達不到有效標準者。
8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用 ±S表示,自身對照采用配對t檢驗。
9 治療效果:
實際有效例數(shù)為120例,服藥48d后,其精神狀況、飲食狀況、睡眠狀況、大小便情況等均無明顯變化,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
周某,男,56歲,干部,2012年3月19日初診。頭昏目眩反復發(fā)作3年。癥見陣發(fā)性頭昏目眩,發(fā)無定時,伴耳鳴,記憶力減退,氣短乏力,雙下肢沉重感,納可,睡眠多夢,大便時稀時干?;瘷z查示:谷丙轉(zhuǎn)氨酶56u/l,甘油三酯6.4mmol/l,總膽固醇7.2mmol/l,舌質(zhì)暗,苔滑膩,脈弦滑。中醫(yī)診斷:眩暈,證屬痰瘀蒙竅。西醫(yī)診斷:高脂血癥。治以益氣養(yǎng)血、滋陰潛陽、豁痰祛瘀。處方:參杞調(diào)脂飲,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連服15天后,頭昏發(fā)作明顯減少,周身較前輕松。再服15天后,患者頭昏目眩癥狀消失。復查血脂已屬正常范圍。
11 討論
中醫(yī)雖無高血脂癥的病名,但《內(nèi)經(jīng)》中明確提出了“膏”、“脂”的概念。血中膏脂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源于五谷精微,有濡潤、補益、充養(yǎng)的功能。而膏脂的生成和輸化有賴于脾胃、肝腎等臟腑功能的協(xié)調(diào)平衡。過食肥甘厚味、少動貪逸是常見的不良生活方式。正如《素問·痹論》所言:“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脾胃受損運化失司,則精微不化兩痰濕內(nèi)生;過逸少勞,周身氣血運行緩慢,久則氣滯血瘀而痰生;脾主四肢,四肢少動則脾運不健,日久脾虛停濕。人到中年,精氣漸衰,腎陰不足,虛火灼津,腎氣虛弱,氣不化津,或水不涵木,肝郁脾虛,或先后天相互影響,則清從濁化,痰瘀內(nèi)生。痰瘀互為因果互結于血,發(fā)為高血脂癥。該病屬于祖國醫(yī)學的痰證,濕濁,眩暈,肥胖范疇。癥見頭暈目眩,胸悶,心悸,肢麻困重,神疲倦怠,或形體肥胖。舌胖大有齒印,質(zhì)紫黯 或有瘀斑瘀點,苔滑膩,脈沉澀或弦滑等癥。
參杞調(diào)脂飲中人參、制首烏、丹參、水蛭益氣養(yǎng)血、活血化瘀為君藥;枸杞、天麻、地龍滋陰潛陽,平肝通絡為臣藥;石菖蒲、生山楂、澤瀉開郁化痰;消積利濕為佐藥;葛根升發(fā)清陽、鼓舞中氣為使藥。諸藥共奏益氣養(yǎng)血、活血化瘀、滋陰潛陽、化痰通絡之功能。本方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辨證立法用藥,具有補而不滯、通中有和、剛?cè)嵯酀厣?。功用益氣養(yǎng)血、活血化瘀、滋陰潛陽、化痰通絡,治療高脂血癥及心腦血管疾病,無毒副作用,療效確切,深受廣大患者好評。
該研究表明參杞調(diào)脂飲有明顯的調(diào)控癥狀及調(diào)節(jié)血脂作用,120例中,服藥后臨床控制40例,顯效58例,有效16例,總有效率95.00%. TC下降百分率為8.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0例中,降TC有效47例,有效率39.58%.服藥期間受試者胸透、腹部B超、心電圖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且血象、肝、腎功能等主要指標服藥前后無明顯變化;服藥過程中未見過敏及其它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