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
要把德育工作做好,要看我們自身的品味,要看我們的精神氣質(zhì)。——趙希斌
專家們的報告給我們很深的啟迪,是啊!教育就是一個過程、一個影響的過程。但怎樣才能使這影響的過程不僅有效、而且高效呢?這就需要老師用心去辦教育。其實,教育過程不需要由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來支撐和附和,教育就是由許多許多細小而瑣碎的小事鏈接而成,但如果我們不屑于關(guān)注這樣細微的小事、或不善于挖掘那樣瑣碎的平凡,教育很難有實效、更不要說高效、也不可能走向更深處。
有時我們覺著教育很溫暖,有時也會灰心,盡管還未意冷,這不是很恰當?shù)男膽B(tài)。聽著專家們娓娓道來的教育點點滴滴:專注而投入、溫暖而持久。想想自己對教育的搖擺心態(tài),有點興奮、也有點躍躍欲試之心,但更多的是有點汗顏,因為平素自己在這方面確實用心不專、用力不夠、用法不當!
趙希斌教授提到了德國青年盧安克,講起他為什么回國了,我感覺很心酸。盧安克,德國漢堡人,畢業(yè)于漢堡美術(shù)學院工業(yè)設計系。1990年夏天,為期3個月的中國之旅,改變了他的人生——從1997年至今,他在中國廣西的大山里已經(jīng)待了十年,輾轉(zhuǎn)多處山村,過著簡陋的生活。他在華支教十年,是感動中國2006候選人。當時他說:“我很害怕去感動別人。有人推薦我參加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我嚇壞了,趕緊給評選委員會寫信,讓他們別選我。我不想感動中國,只能是中國感動我?!?999年他從德國回到廣西,到河池的一所縣中學當初中老師,因不能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家長們有意見,學校把他開除了。后來,他來到廣西河池的特困縣東蘭,在東蘭縣切學鄉(xiāng)偏僻的板烈村小學,當了10年的鄉(xiāng)村教師。而在這10年的教師生涯中,從未收受過學校一分錢工資,他每年三四千元的生活費均由其遠在德國漢堡的父母提供,月支出不超過200元。其間,這位與中國最貧困地區(qū)農(nóng)民一道承受著最艱苦的物質(zhì)生活,同時進行著極富創(chuàng)造力實踐與研究的青年,還得過乙型肝炎,并遭遇車禍險些失去了性命。
趙希斌教授調(diào)侃地說,盧安克沒有獲得正式的志愿者身份,也就沒有獲得中國的教師資格,所以他回去了。我看到趙教授臉上的諷刺和無奈。但是盧安克說:“僅僅為錢工作,是可惜的。”這是一個德國青年來中國支教給我們的最大教育。教育是一種工作,更應該是一種信念。盧安克找到了從事教育的發(fā)力點、切入點;也幫我們找到了教育的發(fā)力點。他讓我們每一位教育者警醒、震撼。
再看看趙教授,他為了搞教育,經(jīng)常進課堂聽課,從大學課堂到幼兒園課堂都有,真是一位教育的有心人。所以他給我們講課,旁征博引、引經(jīng)據(jù)典,素材豐富而生動、案例典型而精準。這樣溫暖而陽光的老師一站上講臺就吸引了我們;也一定在平時走進課堂時就會吸引學生。所以,每一個站在教育崗位上的老師,其實只要一顆心就夠了,那就是愛心,因為愛心能夠衍生出細心、耐心和責任心,而所有成長和教育中的問題,只要有這幾顆心,都會迎刃而解!
再借用盧安克的一句話結(jié)尾。有學生問盧安克:“什么最幸福?”他說:“能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是最幸福的。”我想:如果老師心里一直溫暖著,課堂就成了快樂地,教育就成了開心事;只有理解和關(guān)注學生,只有明白了他們成長的規(guī)律,用心去辦教育,而不是用模式去辦教育,教育才是幸福的。因為,教育的冷暖,取決于心靈的溫度。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