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 劉慧霞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798-02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指纖維蛋白、血小板、紅細胞等血液成分在深靜脈血管腔內形成凝血塊,多發(fā)生于下肢深靜脈,以左下肢比較常見,尤常見于手術后患者。DVT是一種嚴重并發(fā)癥,可導致病人下肢活動活動障礙,當栓子脫落還可造成肺栓塞,成為病人致死的重要原因。近年來,各臨床科室廣泛開展雙下肢氣壓治療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我科自2013年10月試行開展氣壓治療,治療40余例,發(fā)生下肢血栓1例,現(xiàn)將病例報告如下。
1 病例介紹
患者,女,45歲,診斷為子宮內膜息肉,于2013年11月27日在腰麻下行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術后生命體征平穩(wěn),指導患者床上活動雙下肢。術后第一天予以雙下肢氣壓治療,上下午各一次,每次30分鐘,患者未訴不適。術后第二天,患者訴左下肢疼痛,程度不重,立即行雙下肢靜脈超聲檢查,提示:左小腿肌間靜脈叢血栓形成,范圍約3.9*0.4cm,診斷為左下肢深靜脈血栓,停下肢氣壓治療并給予肝素溶栓治療。一周后復查雙下肢靜脈超聲:左小腿肌間靜脈叢局部管腔擴張,0.5*3.1cm,患者要求出院,囑患者出院后繼續(xù)臥床1周,下肢勿負重,以防血栓脫落。出院隨訪患者一般情況良好,未出現(xiàn)其他異常情況。
2 討論
2.1婦科病人術后發(fā)生DVT的機制
2.1.1解剖學特點 盆腔靜脈密集,靜脈壁薄,缺少四肢靜脈所具有的筋膜外鞘,易使盆腔淤血、血流緩慢。
2.1.2麻醉導致周圍靜脈擴張,小腿靜脈叢壁處于松弛狀態(tài),靜脈叢內淤血,加之手術時制動狀態(tài),靜脈叢內血液較長時間瘀滯,從而誘發(fā)下肢靜脈血栓。
2.1.3術后臥床時間長,下肢肌肉處于松弛狀態(tài),血流緩慢瘀滯,易形成下肢靜脈血栓。
2.1.4由于手術刺激、創(chuàng)傷激活內外凝血酶原系統(tǒng),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術中、術后大量止血藥物的應用,使血液的粘稠度改變,導致血液凝固性增高。
2.1.5術前禁食、清潔腸道,術后飲水少等引起循環(huán)量不足,導致血液瘀滯和血液凝結力增加,也可誘發(fā)血栓形成。
2.1.6患者肥胖、血脂高、血液粘稠度大,也易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
2.1.7下肢深部小靜脈叢血栓形成后癥狀輕微,常被手術創(chuàng)傷的痛苦所掩蓋,臨床上患者和醫(yī)生都未引起高度重視,延誤治療,而形成血栓[1]。
2.2 氣壓治療的機制
氣壓治療儀通過其脈動氣流,經充氣管進入緊束在肢體治療部位上氣囊的氣室,氣囊隨著壓力的上升對肢體進行大面積的擠壓、按摩,其擠壓力和刺激可達深部肌肉、血管和淋巴結。加壓時對淺靜脈施加壓力,使血液更多分流至深靜脈,下肢加壓后使靜脈系統(tǒng)整體血容量減少,從而減輕血液淤積。
2.3 氣壓治療致DVT的機制
DVT多發(fā)生于術后早期,約50%發(fā)生在術后第1天,30%發(fā)生在術后第2天,甚至手術過程中血栓已經開始形成[2]。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麻醉、傷口疼痛、出血等原因,患者術后早期很難也很少遵醫(yī)囑進行有效的主動活動,因此在血栓潛在形成后再使用氣壓治療,明顯地促進了血栓癥狀的出現(xiàn)甚至血栓脫落。
3 總結
術后早期是預防DVT的最佳時期,因此從患者麻醉清醒后6小時即應開始進行氣壓治療,一旦錯過最佳治療時期,患者出現(xiàn)潛在血栓危險,使用氣壓治療的弊端要明顯大于其益處。因此,氣壓治療的開展應在術后早期,并在充分評估患者病情的基礎上實施,切勿讓其成為下肢血栓的導火索。
參考文獻:
[1] 劉愛霞,劉鵬.子宮肌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早期診斷和治療[J].基層醫(yī)學論壇,2007,11(11):966-968.
[2] WhiteJV.Preliminary,resultoftheA-Vimpul,sesystemappliedtovascu-larpatients[J]. Footnotes,1995,1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