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炎
每每聽大人這樣逼孩子打招呼,總能看到孩子和家長各種不同的反應。
可是,孩子根本不想和陌生人打招呼,爸媽們知道嗎?
小家伙對他們眼中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一般來說,孩子在長到在6個月時,開始有自我安全的需要和靠哭鬧來斗爭的自衛(wèi)本領,尤其是對人臉的反應更明顯,更排斥。這就是“陌生人焦慮”。
“陌生人焦慮”會幫助孩子靠近有助于他們成長的人。一歲半后,這種焦慮反應逐漸淡化,但仍保留對陌生人的直覺警覺,直到成年。
所以,大人們在陌生人靠近的時候也會有不自在感覺,孩子們的身體更敏感。你會發(fā)現(xiàn),寶貝們在躲閃的時候,還會悄悄觀察面前的人臉,這是在以自己的感覺,去感受、去觀察“這個人安不安全”、“他對我好不好”。這是一道必須的“安檢”過程,人類正是透過這樣的能力培養(yǎng),逐漸學會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很多時候,小孩子的行為是大人心理的反照,大人怕自己孩子不禮貌被人笑話、怕孩子“內向”的種種擔憂心理才是讓孩子感覺更不安全的原因。有自尊自信的大人才有自尊自信的孩子。所以,大人們鼓勵寶貝叫人的最佳途徑就是理解寶貝,以身示范!
作為寶貝的家人,如果你感覺到孩子的緊張,請不要強迫孩子馬上打招呼,可以撫摸孩子,捋捋后背效果最好。如果必要,先介紹大人給孩子認識,介紹時可以拍拍那個大人,用肢體語言告訴孩子“他是安全的,是自己人”。尤其記得詢問孩子的意愿,“叫聲阿姨好,好不好?”一時做不到也不要責備他,做到了就及時肯定鼓勵。
如果你是那個被叫的大人,請和孩子保持一點點距離,別馬上碰觸他。能和孩子平等對視更好,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去觀察,記得用笑容給寶貝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