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錦
說起閃耀在我們生活中的“人文”與“科學”這兩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結(jié)晶,不知為何我的第一反應是想起了他。
列奧納多·達·芬奇,他被世人譽為曠世奇才,人們說造物主再也造不出第二個他。他留下的人文畫作《蒙娜麗莎》讓世人膜拜,他留下的科學探究成果《萊斯特抄本》讓比爾·蓋茨視若鎮(zhèn)家之寶。人們知道最多的,也許是他那些聞名遐邇的帶有“人文思想”的藝術(shù)作品,但同時不可忽略的是,他也是一個通天文曉物理的“科學怪才”。
在他身上,“人文”與“科學”這兩顆結(jié)晶同樣流光溢彩,他是將人文與科學的左右手運用極佳的典型范例。
我想我們需要追溯到幾百年前的歐洲,再度探尋他斑斕如蝶翼的杰作中的奧秘。
《蒙娜麗莎》,是他最富盛名的作品。畫中那個神秘的女子有著永遠迷人的微笑,她雙手隨意搭在扶手上的曼妙姿態(tài)有著永不消減的魔力。她有一雙溫和親切卻又深邃迷離的眼睛——據(jù)說,無論你處在畫像前的什么位置,你盯著那雙眼睛看,都會覺得那雙眼睛也在默默地注視著你。蒙娜麗莎,她亙古地昭顯著“人”的美麗,她像一束光,照亮十五世紀歐洲滿布教會陰霾的天空。毫無疑問,她是文藝復興運動中彰顯著人文主義的一面大旗,是人文瑰寶、人文精華。
可為何,蒙娜麗莎的微笑有著那樣不尋常的美?在《蒙娜麗莎》這幅名作中——經(jīng)后人研究發(fā)現(xiàn)——它的光、影、線,它的構(gòu)圖、用色、布局……竟然也有著對“科學”的運用。從人類視覺神經(jīng)活動的角度來說,賞畫時,蒙娜麗莎的眼睛往往第一時間抓住你的視線。而你在欣賞那雙迷離的眼睛的同時,顴骨的陰影與嘴唇的弧度相得益彰,更使得她的笑容若隱若現(xiàn)、楚楚動人。當然,也有光學角度的說法、其他生理學角度的說法……而可以肯定的是,對于科學知識的運用讓蒙娜麗莎從簡單的“美麗”變成了復雜的“魅惑”。
再來看看他的《巖間圣母》吧。畫中,圣母面龐慈祥和藹,她低垂著頭,右手摟著圣嬰約翰。畫面的右下角,小耶穌坐在地上,手指著約翰,瞪大著眼睛一副鄭重其事的樣子。在小耶穌的后面,天使微微側(cè)過身,臉龐上浮現(xiàn)著一個恬靜美好的笑容。圣母、幼童、天使,他們處于一個幽美的巖洞中,身旁色彩淺淡的花裊娜地開,身后是清山秀水,天倫之樂處處洋溢,整個畫面的典雅靜美之氣從容自然地流出。眾所周知的是,這幅《巖間圣母》,雖然是宗教體裁的畫作,但不拘泥于教會條條框框的達·芬奇使它完全打破了教會束縛,充分借由“神性”盡情表達了“人性”,人文色彩不言自明。
但你知道嗎?這幅畫運用了三角形穩(wěn)定性,機械學原則,立體幾何原理,明暗對比法則,光線的反射性……達·芬奇絕不僅僅是個畫家,他同時還是個對大千世界有著無窮無盡好奇心的人。他在天文、物理、軍事、密碼、水利、地質(zhì)等方面均有研究,他的自然科學知識很多時候都在他的畫作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這也就解釋了為何達·芬奇的作品總是充滿了不可思議的美感。欣賞他的作品,得有人文情懷,兼具對科學之美的鑒賞。
達·芬奇把人文與科學完美融合,他的不朽是多方面的。他用科學的寶劍磨礪了人文的寶石,他用人文的寶石閃耀了科學的價值。
與他同時代的人們何等榮幸。文藝復興之風吹走彌漫了整個中世紀歐洲的大霧,而達·芬奇身為文藝復興中的領(lǐng)軍人物、一代巨匠,他用他的畫筆與靈思為人們的生活抹出諸多絢爛的色彩,且永不褪色,燦爛至今。試想,如果人類藝術(shù)寶庫中少了達·芬奇的杰作,那將是多大的損失與遺憾!而正因有了達·芬奇對于人文與科學的牢牢把握,人類藝術(shù)寶庫才留下了如此璀璨的珠璣滿列。而我們后人,也能滿懷著驚嘆贊美,陶醉于達·芬奇構(gòu)筑的世界。
我們的生活,也因此多出一種無可比擬的享受。
是的,在達·芬奇的身上,我們可以找到一種人文、科學的相輔相成,找到一種人文、科學、生活的相互融合。我想,這大概也是這三者最佳狀態(tài)的融合吧!彼此纏繞,彼此開花結(jié)果。人文與科學,都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而我們的生活,也為人文與科學的發(fā)展開辟著軌跡,影響著人文與科學。
達·芬奇是歷史長河中的珍珠,而歷史的長河如今依舊在奔騰前流。愿人文之花綻放出生活的姹紫嫣紅,科學之泉澆灌出生活的碩果累累,而生活,依然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無盡的珍珠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