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娟
【摘 要】 目的 了解六盤水市的梅毒流行病學特征,分析梅毒的發(fā)病規(guī)律以及主要臨床特征,為梅毒的防治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梅毒血清檢測:僅TPPA陽性為既往感染,TPPA與RPR均為陽性則為潛伏感染,統計分析2012年六盤水市的梅毒流行病學特征。結果 六盤水市2012年報告梅毒發(fā)病1225例,較2011年的1104例增加了121例,增長率為10.96%。地區(qū)分布:梅毒高發(fā)病區(qū)為盤縣442例,占36.08%;分期/類分布:隱性梅毒為主822例,占67.10%;年齡分布:梅毒高發(fā)年齡為21-40歲552例,占45.06%;性別分布:男性514例,女性711例,男:女為0.72:1.00;職業(yè)分布:梅毒高發(fā)職業(yè)為民工573例,占46.78%;。結論 貴州省六盤水市梅毒發(fā)病率較高并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必須加強梅毒知識的宣傳及普及,采取積極及針對性的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梅毒的流行。
【關鍵詞】 梅毒;流行病學;調查
【中圖分類號】 R275.3 【文獻標識碼】 B
梅毒是一種由梅毒螺旋體引發(fā)的性傳播疾病,容易引起人體的組織器官受損或者病變,從而導致功能障礙,引發(fā)組織破壞乃至死亡等[1,2]。近年來,我國梅毒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為了解我市梅毒流行病學特征,并分析其流行規(guī)律,為梅毒防治工作提供有效依據,現將2012年六盤水市的梅毒疫情資料統計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本研究資料取自六盤水市疾病防控中心發(fā)布的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梅毒發(fā)病統計報表,人口資料均來自于六盤水市統計局統計報表。
1.2 流行病學調查 醫(yī)院感染管理科收集化驗室梅毒血清檢測記錄及醫(yī)生上報的梅毒病卡資料,并對其進行匯總及統計分析。診斷標準參照王千秋[3]的《性傳播疾病臨床診療指南》(2007版)關于梅毒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并分期/類。
1.3 梅毒血清檢測 梅毒螺旋體抗體凝聚試驗(TPPA)陽性為既往感染,梅毒血漿反應素環(huán)狀卡片試驗(RPR)和TPPA均為陽性則為潛伏感染。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均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發(fā)病率增長情況 六盤水市2012年共報告梅毒1225例,較2011年的1104例增加了121例,增長率為10.96%。男性增加18例,增長率為3.63%,女性增加103例,增長率為16.94%,男女性增長率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地區(qū)分布情況 六盤水市2012年共報告梅毒1225例,盤縣442例,占36.08%;鐘山區(qū)333例,占27.18%;水城縣307例,占25.06%;六枝特區(qū)137例,占11.19%;不詳6例,占0.49%,六枝特區(qū)病例數與其它地區(qū)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分期/類分布情況 六盤水市2012年共報告梅毒1225例,一期梅毒289例,占23.59%;二期梅毒37例,3.02%;三期梅毒5例,占0.41%;胎傳梅毒72例,占5.88%;隱性梅毒822例,占67.10%,隱性梅毒病例數與其它期/類梅毒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年齡分布情況 六盤水市2012年共報告梅毒1225例,0-10歲79例,占6.45%;11-20歲139例,占11.35%;21-30歲275例,占22.45%;31-40歲277例,占22.61%;41-50歲171例,占13.96%;51-60歲109例,占8.90%;61-70歲118例,占9.63%;71-80歲52例,占4.24%;80-歲5例占0.41%;21-40歲的病例數與其它年齡段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5 性別分布情況 六盤水市2012年共報告梅毒1225例,男性514例,女性711例,男:女為0.72:1.00,男女病例數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6 職業(yè)分布情況 六盤水市2012年共報告梅毒1225例,民工573例,占46.78%;家務及待業(yè)人員208例,占16.98%;農民76例,占6.20%;退休人員67例,占5.47%;其它301例,占24.57%,農民病例數與其它職業(yè)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①發(fā)病率增長情況:六盤水市梅毒發(fā)病率較高并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這可能與我市近年來梅毒篩查人數增多,人員流動量較大有關;②地區(qū)分布情況:縣城較市區(qū)發(fā)病率更高,這可能與縣城梅毒知識宣教及防治工作不到位有關;③分期/類分布情況:隱性梅毒所占的比例最大,這可能與人們更在關注自己身心健康,就診機會增加,梅毒篩查相應增加有關;④年齡分布情況:21-40歲占的比例最大,這可能與其正處于性活躍時期,社交頻繁且混亂,行為不檢點有關[4];⑤性別分布情況:男:女為0.72:1.00,女性發(fā)病率明顯高于男性,這可能與女性生理結構有關,導致她們更容易受到感染;⑥職業(yè)分布情況:民工所占的比例最大,這可能與其長期漂泊在外,身處異鄉(xiāng)而沒有約束及對性病防治知識缺乏有關。
綜上所述,梅毒的防治應以預防為主,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加強梅毒知識宣傳教育,并針對高發(fā)人群、地區(qū)及時間等,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宣教及防治。同時,加強對高發(fā)年齡、職業(yè)以及地區(qū)等高危人群進行積極有效的檢測工作[5],加強梅毒的篩查工作,并規(guī)范診治行為,提高梅毒的診治水平,以實現及早發(fā)現、治療并有效控制梅毒傳染源的目的,從而防止梅毒的病情的發(fā)展及傳播蔓延。
參考文獻
[1] 高君,荊莉紅,王永保,等.陽泉市2005-2012年梅毒流行病學分析[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3,42(4):384-386.
[2] 朱新鳳,沈建勇.2004-2008年浙江省湖州市梅毒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監(jiān)測,2010,25(8):627-628.
[3] 王千秋,張國成.性傳播疾病臨床診療指南[M].上海:上??萍汲霭嫔?,2007,98-100.
[4] 高虹.87例梅毒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1,38(9):1608-1615.
[5] 金慧心,王德煥,蔣志堅.1995-2008年黑龍江省梅毒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管理,2009,25(6):667-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