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類食物被大家委婉地稱作“高蛋白食物”,明白點說,就是富含蛋白質的各種蟲蟲,據說這種東西是營養(yǎng)圣品。蠶蛹是好東西,可是看看它,發(fā)亮的殼兒,肥肥的肉——你敢挑戰(zhàn)嗎?
壯士,干了這盤蠶蛹!
有人喜歡吃蠶蛹,對他們來說,拇指一般大的蠶蛹或煮熟后用鹽腌制,或油炸,或加蔥姜蒜稍微炒一下即是一道好菜。而大多數人對此類東西敬而遠之,不得不感嘆一番,愛吃蠶蛹的人真懂得也敢于享受生活中的各種“樂趣”啊。
蠶在吐絲結繭后四天左右變成蛹,半月左右蛹體變軟,羽化成“蛾子”。并非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鮮的蠶蛹(現如今大概已經沒有時令一說了),所以能吃蠶蛹是一件珍貴且幸福的事兒。一些好客的主人會用蠶蛹來招待好友,不過如果這位朋友不敢吃蠶蛹,估計就要黑線了。據說有些蠶蛹愛好者對蠶蛹的熱愛已經到了把它們當作零食來吃的地步,他們一定很享受剝開黑色的硬殼,把軟體放入嘴中慢慢咀嚼,細細體味蠶的汁液迸出,然后和唾液互相融合的過程,一邊看電視一邊嚼蠶蛹,簡直樂翻了天。更夸張的是,還有人吃蠶蛹化出的“蛾子”,而且他們覺得非常美味,這寬廣的胸懷真的讓人有點望塵莫及!光是想想把這一個一個的小東西塞進嘴里,許多人恐怕就忍不住打個寒戰(zhàn)。
對愛吃之人來說,蠶蛹只算是一道家常菜,沒什么稀奇的,而對于其他人來說,吃這種稀奇古怪的東西說是種挑戰(zhàn)也不為過。不過世間不乏追求刺激的人,昕以蠶蛹在餐桌上的地位肯定是只增無減。
吃蟲?臣妾做不到??!
面對蠶蛹這些非常規(guī)食物時,大多數人會產生飲食心理障礙。這種障礙表現為人們在食用之前,由食物的外觀、氣味或者可能變成的形態(tài)而對它有了一個先行的主觀評價(大多數時候這個評價都是負面,甚至是超負面的),而這個負面的主觀評價會阻礙人們的行為。如果內心對某件事物有了障礙,那無論它的形態(tài)是怎樣的,人們都很難再去接受它。這種飲食心理障礙會映射在很多東西上,比方說有些人抗拒吃牛蛙(牛蛙皮膚疙疙瘩瘩的,長得非常惡心)或者榴蓮(榴蓮實在太臭,隔老遠都能聞到),這種抗拒的情緒和對蟲的反感是同一個原理。
相比之下牛蛙和榴蓮還真算是小清新,像蠶蛹、蜘蛛、知了這類高蛋白食物,真是看一眼也會覺得汗毛豎起。尤其是蠶蛹,發(fā)亮的黑殼里那條白白軟軟的蟲子已經夠惡心,想著不知什么時候它就變成“蛾子”了,真是讓人“難以啟齒”。如果蠶蛹下肚后,在體內羽化成了“蛾子”,豈不是會在胃里“撲騰撲騰”亂飛嗎?這還讓人怎么活呢!真是想到都胃疼!上刀由下火海都沒有硬殼、絨毛、觸角、漿汁可怕!要臣妾吃蟲?臣妾做不到啊!
蠶蛹雖好,可不要貪吃喲!
蠶蛹雖營養(yǎng)價值極高,但也不可毫無顧忌地大吃特吃。其實非常規(guī)食材都有一個共同點:如果處理不當,反而會對人體造成損害。
食用蠶蛹有一些基本的注意事項:首先,未經處理加工的蠶蛹絕對不可食用,忌直接涼拌、鹽漬即食,因為有的蠶蛹可能帶有蠶卵或其他蟲子,直接食用很有可能造成食物中毒,一定要經過高溫烹制后才可食用;其次,不新鮮、變色發(fā)黑或有麻味的蠶蛹不可食用,發(fā)生異味、惡臭的蠶蛹不可食用,放置過久的蠶蛹也不可食用;此外,易過敏的人最好不要食用或少食用蠶蛹。
而在保存蠶蛹時也需要注意,一般市面上買到的蠶蛹處在休眠期,如果長時間放在溫暖的環(huán)境中,蠶蛹們會“醒過來”開始羽化,據說羽化了的蠶蛹即“蛾子”也是可以食用且營養(yǎng)價值更高,不過相信吃“蛾子”比吃蠶蛹需要的勇氣和決心要大得多得多。所以建議最好把買來的蠶蛹放在冰箱里讓它們好好睡著,等想吃的時候再叫醒它們,大吃一頓!
Tips
蠶蛹富含蛋白質和各種氨基酸,營養(yǎng)價值極高,但一般小建議過多食用,且過敏體質人群不宜食用,易過敏。孕婦可食用蠶蛹補充營養(yǎng),但寶寶腸胃敏感,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