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 蘇曉毅
摘 要:通過對昆明理工大學新校區(qū)景觀空間進行研究,分析其景觀空間的現狀,有效解決校園消極景觀空間造成的環(huán)境資源浪費,將該校區(qū)部分消極景觀空間重新進行功能定位,并提出消極景觀空間積極化的改造方案,指導校園景觀環(huán)境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
關鍵詞:昆明理工大學;景觀;消極空間
中圖分類號:TU984.14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3-0908
The New Campus Landscape Research to Transform Negative Spaces into Positive Ones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 Wei, Su Xiaoyi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 campus landscape space was analyzed. To solve the wasting of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caused by the negative campus landscape space. Through reposition the function and make a positive blue print to guide the campus landscape environment more humaniza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Key words: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ndscape; Negative Space
0 引言
知識經濟與科教興國時代的來臨,使國內高校校園的建設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期[1]。原有的大學校園已經不能滿足學校自身的發(fā)展以及校園對教學和生活方面的需求,出現了大量老校區(qū)的用地擴張及新校區(qū)的大規(guī)模新建。
目前,國外校園發(fā)展相對平衡和全面,國內大學校園的研究多數停留在面積指標和技術規(guī)范要求上,雖然針對大學校園的設計理念有較多的討論和理論分析,但尚未形成理論體系。新校園在規(guī)劃設計中多采用幾何圖案的大構圖、棋盤格式作為表現校園宏觀空間特征的基本手法;夸張的建筑體量、大尺度的廣場、綠地、水面[2],使得大學校園環(huán)境無法適應高速發(fā)展的文化教育要求,出現景觀盲點,造成校園景觀空間的連續(xù)性不夠,以及新老校區(qū)歷史文脈的延續(xù)性不夠,新校區(qū)缺失了應有的活力和精神。因此,本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學新校區(qū)為例,以分析校園景觀空間與校園主體的關系為前提,以功能性和生態(tài)性為原則,充分考慮師生心理、行為的需求,對具代表性的區(qū)域進行改造設計,改善校園景觀大而空,缺少人性化設計,文化內涵缺失等問題。形成適應開放式教學的多元化公共景觀,增強學生對校園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1 校園中消極空間存在的問題
首先,新校園大部分建設倉促,校園環(huán)境并非在學校以及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形成,與老校園相比,從文化、歷史等方面相對欠缺。并且長期以來,校園景觀在校園建設中,沒有作為一項獨立的設計和建設程序進行研究,常常被納入規(guī)劃的子項[3],導致雷同的景觀營造方式,高校自身校園文化特色日益削弱。其次,校園規(guī)劃過分強調功能分區(qū),忽視了空間自身的功能特性,導致原本功能聯(lián)系緊密的外部空間脫節(jié),環(huán)境空間與人需求空間不符。再次,景觀設計中過多的追求平面美觀,采用大面積的幾何式構圖,使景觀功能單一且局限性強,空間單調呆板,缺乏層次感和連續(xù)性。再者,交流空間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對于不同類型的交流空間所需營造出的景觀特色,并未系統(tǒng)性的區(qū)分。座椅、亭、廊等物體成為交流空間的代名詞,空間自身的使用性、舒適性被忽視,出現大部分無人涉足的消極空間,景觀空間利用率低下。
2 昆明理工大學部分景觀消極空間現狀分析及改造方案
校園景觀空間是交流學識、抒發(fā)感情、體現校園文化和生命力、展現學術氛圍的重要場所,校園景觀的優(yōu)劣,對于學校的教育質量與聲譽有著重要的影響[4],好的校園環(huán)境有助于師生的思考、探索以及在交流和溝通中思想的啟迪和升華。高校校園環(huán)境相當于一個小型社會,其中包含日常生活、學習生活、交際生活等多種生活形態(tài),所以需要具備不同種類的功能空間,來滿足使用者行為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因此,校園環(huán)境建設要達到與教書育人目的的統(tǒng)一、與現代教育思想協(xié)調的要求,不是簡單的栽花種樹所能實現的,需要充分考慮學校和校園環(huán)境的特點及校園綠化的生態(tài)結構,創(chuàng)造與學校主題和諧,與素質教育一致的和諧校園景觀環(huán)境[5]。本研究通過對昆明理工大學新校區(qū)校園景觀空間的調查分析,選取3個具有代表性的空間進行改造設計。
2.1 公共空間(學生宿舍內庭圍合空間)
2.1.1 現狀分析 建筑外部的公共空間是室內功能的一種外延,對環(huán)境整體感的塑造起著重要作用。宿舍內庭空間對于學生來說,有比較明確的空間界定,有著強烈的歸屬感,更易于形成內向的集聚性,使得學生在此駐足休憩、談話、討論、交流[6]。
此空間被回字形的學生宿舍樓圍合形成封閉的內庭,空間形態(tài)窄而長,兩端是與外圍環(huán)境相連的出入口,現狀除道路以外空間均為種植區(qū)域,空間單調缺乏生氣,忽視了對于學生日常生活非常重要的休閑及活動功能,導致聊天、活動的學生無處可去,只能站在路上,影響交通的同時也不利于自身安全(見圖1)。
2.1.2 空間改造 人們的行為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環(huán)境的作用和影響,校園環(huán)境空間是直接影響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因素[7]。對于宿舍這樣一個學生最熟悉的環(huán)境,應該創(chuàng)造舒適的生活空間。因此,改造以滿足學生日常生活需求為主線,根據其狹長的空間特點,同樣利用條形綠地營造景觀,保持了空間相對的開放性,同時結合道路鋪裝,樹木種植豐富景觀層次,形成互不干擾的休閑環(huán)境,使學生晨讀、交流有了可去之處??臻g中部宿舍出入口處是交往行為發(fā)生的主要場所,通過聚散的活動小廣場并放置雕塑和低矮的石柱增添了空間的趣味性,使狹長的空間變寬闊(見圖2)。為保證宿舍內庭光照環(huán)境,選用四季常青的天竺桂和觀花樹種冬櫻花搭配種植。
內庭空間的改造將建筑、環(huán)境和人的活動充分的融合,在有限的場地內通過空間開合、動靜的變化,創(chuàng)造親切、自然富有活力的交往和休閑空間,提高了空間的使用率。
2.2 休閑空間(教學樓與教研區(qū)公共綠地)
2.2.1 現狀分析 休閑空間是校園中的主要空間類型,是理想的交往空間。此類空間具有多變性和豐富性,多為環(huán)境較自然的半開敞空間。
此空間的東南角為學校的主體建筑圖書館,南面為條狀的教學樓群,北面是教研區(qū),它是學生往返于圖書館、教室、宿舍的必經之路。應創(chuàng)造良好的交流空間為三類建筑服務,同時提供學生課余時間的休閑活動空間?,F狀為大面積的植物種植,配以小路穿插其中滿足建筑與建筑間的交通需求。休息座凳放置在小路兩側,無遮蔽措施,導致交流人群任意被過路人干擾,沒有私密性可言。由于空間面積較大,沒有文化性、學術性、歷史性等特點的體現,空間環(huán)境顯得蒼白無力[8],所以幾乎無人涉足(見圖3)。
2.2.2 空間改造 休閑空間要滿足師生的交通、集會、休閑、交往等功能要求,并強調空間的歸屬感和參與感,功能的適度混合使用可以激發(fā)校園空間的活力[9]??臻g改造設計以體現校園文化,促進交流溝通為原則,充分重視校內各學科以及不同人群間的知識交流。根據人群特點,利用直達性較強的道路打破場地原有的四方格局,將空間分為四個主要區(qū)域,每個區(qū)域分別服務于不同類型的建筑。針對于教學樓的區(qū)域1,通過景墻結合座凳錯落的放置,營造具有私密性的交流空間。同時利用文化性雕塑點綴,體現校園的文化氛圍。針對于圖書館的區(qū)域2,不過分追求景觀的特色,利用下沉廣場創(chuàng)造的陰角空間是封閉性強、親切的、令人安心的空間,給人一種環(huán)抱的、溫暖的、完整的氣氛[10]。同時點植的樹木使空間疏密有致。針對教研的區(qū)域3,因其研究性建筑的特點,可以布置紀念性的植物造景和識別性強的空間造型[11]。因此,通過自然式微地形草坪的處理,兩端植以茂密的樹木,并利用半環(huán)繞性的條狀石帶豐富景觀層次,形成富有自然情趣的綠化空間,營造安靜兼具休閑功能的環(huán)境。林下空間4,通過條石與灌木的結合,創(chuàng)造具有現代感的景致(見圖4)。根據空間整體的景觀特點,選用四季常青的陰香為基調樹,配植三角楓以及日本櫻花、紫薇等豐富色彩,以杜鵑、八角金盤作低矮的綠籬,形成四季常青,四時開花的植物景觀。在遵循適地適樹原則下,樹種選擇上以速生和慢生樹種結合,既能在短期內形成綠化效果,又能隨著時間的延續(xù)逐漸形成自身的植物景觀特色和歷史文化積淀[12]。
大學校園園林化是現時期大學校園建設活動中的一個創(chuàng)舉,是表達校園生態(tài)化、地域化、人文化特征的理想載體[13]。改造通過運用園林手法,豐富了空間的內涵,提高了景觀識別度,營造了多元化的交往空間,使校園環(huán)境更易親近和使用。尊重校園文化氛圍的同時體現了新時代校園的氣息。
2.3 私密空間(圖書館旁閱讀空間)
2.3.1 現狀分析 私密空間與外部環(huán)境相對隔離,處于空間內部的人群希望擁有不被打擾的環(huán)境和屬于自己的時間。因此對于此類空間的營造不僅要滿足私密性,并且應創(chuàng)造舒適度高的環(huán)境,適宜人較長時間的停留。
空間不僅是人們一切室外活動的場所,而且是構成校園風貌的重要因素[14]。此空間東面為學生宿舍區(qū),西南角為教學樓群,南面是圖書館,并且從圖書館可以較高的視點俯看整個空間。從地理位置而言是聯(lián)系教學區(qū)與生活區(qū)的重要區(qū)域,應營造具有校園特色的景觀,成為學生學習、交流的場所,體現校園文化氛圍。場地現狀作為單純的綠化用地,忽視了良好的地理位置,成為與人沒有互動關系的消極景觀空間(見圖5)。
2.3.2 空間改造 現代大學校園重視環(huán)境的潛移默化作用,更重視提供交流的空間及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學術氣氛[15]。但由于對師生行為、心理需求的研究較少,使得交流空間利用率低,其主要的原因在于這些地方缺乏歸屬感和所有感,或者說是缺乏一種潛在的領域感[16]。因此空間改造以靜心為主題,營造具有歸屬感的閱讀空間,通過對使用者的行為類型進行劃分,將場地進行空間開敞、封閉的變化,形成從中間草坪的開敞空間,到整形修剪的灌木形成的半開敞空間,到密植樹木形成的私密空間的過渡,使景觀產生斷而不絕的通透感。中部高大的喬木成為人們的視覺中心,使空間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三面圍合的環(huán)境,為主體建筑“亭”創(chuàng)造了寧靜、愜意的氛圍(見圖6)。植物以枝葉茂密、四季常綠的香樟和觀葉樹種石楠搭配種植,中央的孤植樹選用樹形優(yōu)美的滇樸,形成幽雅的整體綠化效果。
通過對空間的改造,既滿足了不同的功能要求,又能體現特定環(huán)境的人文內涵和景觀特色,協(xié)調自然景觀和人文環(huán)境,滿足師生對物質環(huán)境與精神環(huán)境的雙重需求[18]。利用植物高矮及疏密變化營造的環(huán)境,使景觀層次豐富并富有生機。創(chuàng)造出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擴展到整個校園學習環(huán)境[19]。
3 結語
校園景觀空間不僅僅是供人觀賞的環(huán)境空間,它具有生活、交流、學習的屬性。目前,國外開放式校園的建設日益成熟,如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等學校,在充分理解校園文化的基礎上將景觀空間特性與校園未來的發(fā)展結合考慮,形成了完整的點線面式的、可持續(xù)的規(guī)劃設計理念。國內校園景觀還無法形成完整的系統(tǒng),景觀的人性化和文化的融入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與國外相比校園景觀較單一。
通過對昆明理工大學新校區(qū)消極景觀空間改造的研究,使校園消極景觀空間得到更合理的利用且更人性化,給構建良好的校園景觀空間切實的改造方案,為校園消極空間的積極化提供可借鑒之法。由于景觀設計是以校園整體的大環(huán)境為基礎的,因此,設計者應在尊重校園的歷史文化,充分利用所有能展現校園風貌空間的同時,關注不同的景觀空間的功能性和創(chuàng)新性,充分挖掘景觀表象下,環(huán)境與人的行為心理上深層次的關系,創(chuàng)造具有豐富層次和高識別度的校園景觀。校園環(huán)境和文化共同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將不僅是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要求,也是校園景觀規(guī)劃設計的發(fā)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車元元.校園消極空間再生性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29):23-25.
[2] 盛露嗚,王云.尋找失落的空間——大學校園空間形態(tài)、場所特征的流變與發(fā)展[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7(6):203-208.
[3] 涂慧君.大學校園整體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32-34.
[4] 簡波,藏珊珊.大學校園景觀設計探析[J].南方建筑,2005(1):12-14.
[5] 吳軍,李鵬波,臧真榮等.中學校園環(huán)境景觀設計初探[J].山東林業(yè)科技,2006(2):81-82.
[6] 楊希文.大學校園學習空間環(huán)境的整合[J].華中建筑,2007,25(8):19-21.
[7] 劉路,江洪濤,許冰冰.創(chuàng)建與自然和諧的人文校園景觀——評本溪一中分校校園規(guī)劃、建筑、環(huán)境設計[J].建筑技術,2003,33(6):39-41.
[8] 宋嘩皓.歐美生態(tài)建筑理論發(fā)展概述[J]世界建筑,1998(1):67-71.
[9] 薛軍.探討高情感的未來高校規(guī)劃模式[J].規(guī)劃師,2002(7):35-39.
[10] 高波.大學老校區(qū)景觀空間更新的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5:40-43.
[11] 孔文.中國大學入門——兼談中國最佳典范大學[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02:25-26.
[12] 劉志紅,張毅川.高校校園景觀規(guī)劃設計:以河南師大新校區(qū)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15):7037-7038.
[13] 何鏡堂,黃沛寧.新時期大學校園規(guī)劃設計回顧與展望[J].建筑與文化,2007(5):52-55.
[14] 王文友,空間·文化個性·情趣——關于高等學校校園環(huán)境的思考[J].規(guī)劃師,2000(2):36-41.
[15] 何鏡堂,郭衛(wèi)宏,吳中平.現代教育理念與校園空間形態(tài)[J]建筑師,2004(2):38-45.
[16] 劉悅來,胡玎,魏樞.走進上海園林:關注消極空間優(yōu)化公共環(huán)境[J].園林,2004(12):24-25..
[17] 邱玉華,陳幼琳.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中文化內涵的表達[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2007(2):74-77.
[18] 何人可.高等學校校園規(guī)劃設計[J].建筑師,1985(24):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