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英
一、教研問題的由來
學習兒歌是幼兒喜愛的活動之一?!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和實施,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生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各領域的教學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中?!?/p>
教師通過互動聽課、評課,在討論交流中發(fā)現:教學中,教師指導策略的有效運用對幼兒有很大影響。那么教師如何以兒童發(fā)展為出發(fā)點,為幼兒提供有效支持?教師采取哪些策略解決這些問題?為此,我院將視點集中在中班幼兒的兒歌教學中,提出了“兒歌教學中教師有效策略運用的研究”。
二、教研問題的價值判斷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學習需要,本次活動筆者選擇兒歌《小熊過橋》作為學習內容。筆者通過設疑的方法引題,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引導幼兒帶著問題傾聽作品,自主感知理解兒歌內容和情趣;以圖示梳理加深幼兒對作品的理解;以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方式支持幼兒大膽地表達,引發(fā)幼兒的想象性思維,達到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和表現能力的目的。
三、研究解決問題的策略
在本次主題研討中,我院采用集體研討的策略逐步解決問題。
第一輪研討問題:如何從幼兒的興趣出發(fā)引導幼兒學習兒歌。
案例研究策略:給幼兒選擇適宜內容后,采用互動交流的方法,為幼兒創(chuàng)造寬松的語言交流環(huán)境;采用圖示梳理講述重點的方法,幫助幼兒記憶觀察與表達的主要內容;采用動作表演、表達的方法等多種形式,引導幫助幼兒學習兒歌。
第二研討問題:兒歌教學中教師采用哪些有效策略引導幼兒學習兒歌。
案例研究策略:以同一教學內容為載體,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提問互動、合理運用圖片和圖示等形式,激發(fā)幼兒思考。通過觀察,分析不同指導策略下幼兒的學習效果,集體研討形成支持幼兒學習兒歌的有效指導策略。
四、實施策略的過程
1.研討案例:中班兒歌活動教案《小熊過橋》(第一輪)
(1)問題:如何從幼兒的興趣出發(fā)引導幼兒學習兒歌。
(2)活動目標:①幼兒在欣賞和朗誦兒歌的過程中,體驗小熊的情感變化過程。②體會小熊過橋的心情,并嘗試用語言或動作表現出來。學習詞組:“立不穩(wěn)”“站不牢”等。③培養(yǎng)自信、勇敢、不怕困難的精神。
(3)活動準備:①知識準備:利用散步時間帶幼兒一起走過鐵索橋。②材料準備:教具為“小熊過橋”的PPT、有關故事內容的教具(獨木橋、用皺紋紙做成的小河、小熊和鯉魚的頭飾等)。
(4)活動過程:①提問走獨木橋的經歷,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②通過觀看PPT,幫助幼兒理解兒歌內容,啟發(fā)幼兒大膽表達想法。③引導幼兒學習、理解兒歌。④分組游戲,鞏固所學。⑤朗誦兒歌,創(chuàng)編動作(集體朗誦兒歌,加上自己喜歡的表情和動作)。
(5)案例交流與分析:①設疑激趣,拋磚引玉。幼兒回顧走在各種橋上時的不同感受,激發(fā)其他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②初步欣賞,聽說結合。幼兒通過欣賞PPT演示,感知兒歌內容。引導幼兒觀察細節(jié)部分。③動作表達,體驗情感。將語言教學和多種表演形式相結合,整合成活動,幼兒在創(chuàng)造中學會與人交往、與人合作、與人分享,能“學中玩,玩中學”。
(6)研討后的共識:①在下一節(jié)活動中,結合兒歌配上掛圖、圖示、教師肢體動作等逐步層層遞進,激發(fā)幼兒學習兒歌的興趣。②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互動還須加強。針對這些問題,用兩兩相對的教學指導方式,增加幼兒講述的機會,增強互動的效果。
2.研討案例:中班兒歌活動教案《小熊過橋》(第二輪)
(1)問題:兒歌教學中教師有效策略運用的研究。
(2)活動目標:①培養(yǎng)幼兒參加學習兒歌活動、體驗戰(zhàn)勝困難的樂趣。②理解兒歌內容,感受小熊在同伴鼓勵下的心理變化。學習詞組:“立不穩(wěn)”“站不牢”等詞。正音:“熊”。③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提高大膽表達、表現的能力。
(3)活動準備:①知識準備:認識各種橋,有走蕩橋的經驗和感受。②材料準備:錄音機、磁帶等,教具為可操作性掛圖一幅及教師梳理的圖標若干。
(4)活動過程:①出示背景圖設疑引題,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師:美麗的森林里,河水嘩啦啦地流。瞧,河上有什么?如果你走在小竹橋上,會有什么感覺?②多種方式欣賞兒歌。通過范誦、配樂朗誦、欣賞圖片朗誦等形式,引導幼兒帶著問題欣賞兒歌,感受兒歌優(yōu)美的意境;集體交流,師、幼共同梳理兒歌內容。③多形式支持幼兒學習兒歌??磮D示朗誦兒歌,使幼兒熟悉兒歌內容;看圖完整朗誦兒歌,讓幼兒初步體驗理解兒歌情趣;初步學習有表情朗誦兒歌,幫助幼兒體驗小熊在鯉魚的鼓勵下從害怕到勇敢的心理變化;幼兒完整朗誦兒歌,讓幼兒大膽表現兒歌的情趣。④結束:結合詩歌進行勇敢教育,鼓勵幼兒做勇敢的幼兒。
(5)案例交流與分析:創(chuàng)造寬松的活動環(huán)境支持幼兒學習;掛圖、圖示的有效支持;教師肢體語言的有效運用;教師以兩兩交流的策略支持幼兒學習;啟發(fā)式的教學策略,由淺入深,層層誘引,最后讓正確的答案或結論從幼兒的口中說出。
(6)教研后達到的共識:通過這次教研,教師對兒歌中有效指導策略的運用有了新的認識。①每次活動,活動的內容、材料、環(huán)境都要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及本班幼兒具體情況,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采取適宜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幼兒自主學習的興趣。②兒歌活動中的一對一互動交流,有利于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同伴間相互學習。而教師的適時引導,有利于幫助幼兒梳理、幫助幼兒加深對兒歌內容的理解。這樣,幼兒的注意力集中了,活動氣氛活躍了,學習兒歌的興趣也提高了。
五、小結
經過本次教研活動,教師對“兒歌教學中教師有效策略的運用”有了更深地理解,并探討了相應的有效策略的運用。
1.幫助幼兒更好地熟悉兒歌內容
一是通過多媒體,幫助幼兒回憶兒歌的內容,可讓幼兒講述更生動。二是運用掛圖和圖示,幫助幼兒熟悉兒歌內容,感受兒歌的情趣。三是教師的肢體語言在兒歌教學中起了重要的無聲輔助作用,提醒幼兒對兒歌的回憶,讓幼兒有話可說。
2.加強交流,進一步掌握兒歌內容
一是兩兩交流,給幼兒足夠的交流分享時間,讓幼兒在不斷的嘗試中互補,學習掌握兒歌。二是關注幼兒間的交流,幫助說的幼兒與聽的幼兒之間建立交流,更好地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音樂熏陶,讓幼兒感受兒歌的意境美
合乎心律的音樂,會引起幼兒的心理快感,引起幼兒情感共鳴。因此,為兒歌選擇合適的音樂,會使兒歌本身的音樂性更強、意境更美、情感更濃,更加便于幼兒理解、接受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