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梅
內(nèi)容摘要:肩水金關(guān)漢簡為我們研究兩漢時期“傳”的相關(guān)制度,提供了較為翔實的資料。之前有學(xué)者對“傳”制度做過研究,但筆者認這些觀點仍有補充的余地,另外一些問題目前尚未引起學(xué)者注意,故撰此文。
關(guān)鍵詞:肩水金關(guān)漢簡;簡牘;傳;漢代
中圖分類號:K877.5;K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4)02-0122-05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Zhuan” System Recorded in the Wooden Slips from Jianshuijinguan in the Han Dynasty
ZHANG Yingmei
(Institute for Wooden Slips,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 The publication of the Han Dynasty Wooden Slips from Jianshuijinguan provides sufficient information for us to study the system of “zhuan”in the Han dynasty. Although scholars have made relevant advances, previous research is not enough, and there are some questions needing further study. That is why this paper is written.
Keywords: Wooden slips of Jianshuijinguan in the Han dynasty;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Zhuan; Han dynasty
傳:兩漢時期的過關(guān)憑證。《漢書·文帝紀》十二年“除關(guān),無用傳”[1]?!稘h書·景帝紀》元年詔曰“孝文皇帝臨天下,通關(guān)梁,不異遠方”。張晏注:“孝文十二年,除關(guān)不用傳,令遠近若一?!本暗邸八哪甏?,復(fù)置諸關(guān)用傳出入”[1][3],138,143。。應(yīng)劭說:“文帝十二年出入關(guān)無用傳,至此復(fù)用傳,以七國新反,備非常?!盵1]143《漢書·宣帝紀》本始四年春正月詔曰“丞相以下之都官令丞上書入谷,輸長安倉,助貸貧民。民以車船載谷入關(guān)者,得無用傳”[1]245。
薛英群《漢代的符與傳》認為“傳用于一般吏民之行止,此外還有特殊的牒書、官文書,亦屬官傳性質(zhì)”[2]。李均明《漢簡所見出入符、傳與出入名籍》認為傳是一種通行證,持用人分因私事出行者和公差通行者[3]。在有關(guān)“傳”的頒發(fā)制度方面,薛先生認為“庶民如需出行,一般先申請于鄉(xiāng)嗇夫,證明申請人無官獄、無欠稅事,然后再報縣令(長),待批準后,由掾令史各關(guān)津放行”。另外,“傳的簽發(fā)也有不經(jīng)過縣令、丞者,由各系統(tǒng)自行辦理?!崩钕壬汀耙蛩绞鲁鲂姓摺鄙暾堔k理“傳”的程序與薛先生基本一樣,不再贅述,而因公事申請“傳”的程序,并未提及。新材料的出土,為我們研究“傳”的制度提供了契機,為此,我們提出一些新問題,如:不同地區(qū)的官吏就“傳”的審核程序和要求是否相同?申請人具有不同身份但事由相同或相同身份但事由不同,其申請程序又是怎樣?兩先生并未提及。此外,一“傳”可供幾個人過關(guān),及同時擁有一“傳”的多人是否必須同時過關(guān)。最后,政府頒發(fā)的“傳”有沒有期限規(guī)定等相關(guān)問題。這些都是學(xué)界少有人關(guān)注的,試論述如下。
一 不同身份的人申請“傳”
的條件及程序
1. 一般庶民因私事過關(guān)
簡(1) 甘露四年正月庚辰朔乙酉,西鄉(xiāng)嗇夫胡敢告尉史,臨利里大夫陳同自言:“為家私市張掖居延界中”。謹案同無官獄征事,當?shù)脗鳌?善谘酝⒏已灾?。正月乙酉,尉史贛敢言之,謹案同年爵如書無官獄征事當傳移過所,縣侯國無苛留敢言之,正月乙酉西鄂守丞樂成侯國尉如昌移過所如律令/掾干將令史章(73EJT10:120A)
西鄂守丞?。?3EJT10:120B){1}
簡(2) 甘露四年二月乙酉朔丙辰,南鄉(xiāng)有秩佐賴胡敢告尉史,宛當利里公乘陳賀年卌二自言:“為家私市張掖居延”謹案無官獄征事,當為傳,移過所關(guān)邑?zé)o苛留。尉史幸謹案無征事當謹年爵(73EJT10:121A)
章曰宛丞印(73EJT10:121B)
簡(3) 五鳳二年五月壬子朔乙亥,南鄉(xiāng)嗇夫武佐宗敢言之,北陽曲里男子,謹案弘年廿二無官獄征事,當?shù)萌鳎锔咐嫌碜C,謁言廷移過所□□六月庚寅長安守右丞湯移過所縣邑如律令掾充令史宗(73EJT9:92)
三月壬辰不弘以來章曰長安右丞三月壬辰□(73EJT9:92B)
簡(4) □中欲取傳謹案明年卌三無官獄征事當取傳,父老遠□長安獄丞禹兼行右丞事,移過所縣邑如律令(73EJT10:229A)
□長安獄右丞印□(73EJT10:229B)
“傳”的頒發(fā),由簡(1)、(2)的行文可知此兩簡是居延地區(qū)的官吏向庶民頒發(fā)的“傳”,其程序為:
庶民向鄉(xiāng)級提出申請,鄉(xiāng)級負責(zé)人對其審核,如合格——提交縣尉審核,合格后再由縣令或縣丞蓋章{2}。
由簡(3)、(4)的行文可知,此兩“傳”是由長安地區(qū)的官吏頒發(fā)的,申請程序與上面略有不同:
一般地區(qū)的庶民外出申請“傳”的程序為:庶民向鄉(xiāng)級提出申請,然后鄉(xiāng)級負責(zé)人審核,符合出關(guān)條件的話,有鄉(xiāng)級向縣級提出申請,最終發(fā)放“傳”。而長安地區(qū)庶民出關(guān)時,除需要向鄉(xiāng)級提出申請外,還需要申請人的“父老”為其做出擔(dān)保,然后鄉(xiāng)級負責(zé)人員審核,符合條件的話再向縣級提出申請,最終縣令(丞)蓋章,發(fā)放過關(guān)“傳”。
從簡(3)(4)的申辦程序來看,長安地區(qū)的庶民要想取得“傳”,必須有申請人的“父老”向鄉(xiāng)級吏員做出擔(dān)保,這比一般地區(qū)的庶民出關(guān)要多一道程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長安地區(qū)庶民的自由出入。從而可知長安地區(qū)的地方官員對于庶民的管理,要比一般的郡縣更為嚴格。
簡(5) □更徭皆給當?shù)萌髦]言廷?。?3EJT10:228)
簡(6) 廣昌里男子王護自言:“與弟利忠為家私”,縣算賦給,無官獄事。當?shù)萌?,謁移。(73EJT10:222)
簡(7) □戍朔甲午西鄉(xiāng)嗇夫漢光敢言之,有廷里許方自言:□謹案戶籍藏鄉(xiāng)官者,無官獄征事、非亡人命者。廣移肩水金關(guān),往來無苛留如律令。(73EJT9:35)
簡(8) 甘露元年閏月乙未朔乙卯,中鄉(xiāng)嗇夫輔敢言之,□案去疾非亡人命者、無官獄征事。
簡(9) □案忠年卅五復(fù)徭無官
□(73EJT7:164)
申請“傳”需要滿足的條件,由簡(1)—(9)可知(簡文以波浪線標出):
第一“無官獄征事”,按:無違法行為。第二“年爵如書”,按:申請人所上報的爵位與縣級政府部門記錄的爵位相符,由簡文(1)、(2)行文記錄可看出鄉(xiāng)級官吏并不負責(zé)審核申請人的爵位,而爵位的審核卻在縣級完成。第三“非亡人命者”,按:當指不是逃脫戶籍改換姓名、逃亡在外的人。《禮記·大學(xué)》“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编嵭ⅲ骸巴鋈藶槲墓?,時辟驪姬之饞,亡在翟?!盵4]《史記·吳王濞列傳》:“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5]“亡人”當指逃亡、流亡人員?!巴觥薄ⅰ懊背_B用如“亡命之徒”,本意是指逃脫戶籍改換姓名、逃亡在外的人?!懊币部赡苤浮懊浮?,即殺人犯,如“亭長安世逐命張掖酒泉敦武威金城郡中”(73EJT19:104),從內(nèi)容上推斷,“逐命”的對象不可能僅僅是個“流亡者”,而應(yīng)是犯有重罪之人。第四“縣算賦給”,“算賦”是漢代對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稅?!稘h書·高帝紀上》“[四年]八月,初為算賦”,顏師古注引如淳曰:“《漢儀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賦錢,人百二十為一算,為治庫兵車馬?!?[1]46元帝時貢禹有改“年二十乃算”之請[1]3075。第五“更徭皆給”,按:已經(jīng)上交代役錢。漢律成年男子需要為國家服徭役,不愿服徭役的人可以出錢,雇傭別人為其代役,如:“□里不更朱舍年廿四 庸同縣東陽里不□(肖衣)”(73EJT2:103),通常稱此為“過更”,代役錢就是“更賦”。按:更賦”即為“更徭”。第六“復(fù)徭”,指免除徭役。漢代免除徭役的條件有三種,即“賜復(fù)”、“買復(fù)”、“爵復(fù)”。“賜復(fù)”謂以特恩免除賦稅和徭役?!逗鬂h書·光武帝紀下》:“皇考居此日久,陛下識知寺舍,每來輒加厚恩,愿賜復(fù)十年?!盵6]“買復(fù)”:漢律規(guī)定“入粟,即繳納糧食給國家,到規(guī)定數(shù)量后繳納者可以免役稱為‘復(fù)”;“爵復(fù)”凡因軍功事物和官位而獲得爵位者,都不在服徭役、兵役之列??芍啠?)中的申請者具有免除徭役的特權(quán)。
一般庶民因私事出入關(guān)時,其申請“傳”必須滿足的條件有:無官獄征事、年爵如書、非亡人命者、縣算賦給、更徭皆給或復(fù)徭。其中“無官獄征事”在每支“傳”中均可看到。
2. 吏員因私事出入關(guān)
《肩水金關(guān)漢簡》中不乏記錄吏員因私事出入關(guān)申請“傳”的情況,此類情況又有什么特點?現(xiàn)舉例如下:
簡(10) ……遣丞從史昌歸隴西取衣用與從,河津關(guān)毋苛留止如律令敢言之……□(73EJT10:15)
從史:漢代,高級官僚的從屬官,類似隨從之類、或稱從吏,是主官增設(shè)的官職,不列正式官序。《史記·袁盎列傳):“嘗有從史盜愛盎侍兒。”[5]2743《漢書·倪寬傳》“除為從史”。注:“從史者,但只隨官僚,不主文書?!盵1]2628—2629簡(10)從行文可知,此“傳”為吏員因私事出關(guān),其頒發(fā)的程序為:有縣級官員在“傳”中說明緣由后,直接向出行吏員頒發(fā)“傳”。很明顯,吏員因私事出行,與一般庶民因私事出行,其“傳”的審核程序并不相同。
3. 吏員因公事出入關(guān)
有關(guān)吏員因公事過關(guān)的記錄,出土簡牘中較多,“傳”的頒發(fā)程序又如何呢?
簡(11) □□四年九月己巳,佐壽敢言之,遣守尉史強上計太守府,案所占用馬一匹,□謁移過所、河津關(guān)毋苛留。如律令敢言之?!酢跛染友恿钍刎┙七^所如律令/掾安世佐壽(73EJT10:210A)
□□□令延?。?3EJT10:210B)
簡(12) 五鳳四年八月乙亥朔,守令史安世敢言之,遣(兼)行左尉事,亭長安世逐命張掖酒泉敦武威金城郡中,與從者陽里鄭常富俱乘占用馬軺車一乘,謁移過所、縣道毋苛留。敢言之,八月乙亥居延令弘丞江移過所縣道如律令/掾守令史安世(73EJT9:104)
“上計”,是戰(zhàn)國、秦、漢時地方官于年終將境內(nèi)戶口、賦稅、盜賊、獄訟等項編造計簿,遣吏逐級上報,奏呈朝廷,借資考績?!罢捡R”是在官府登記過的馬,需要向官府納稅?!妒酚洝て綔蕰罚骸半m無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緡錢二千而一筭?!薄稘h書·食貨志下》:“諸賈人末作貰貸賣買,居邑貯積諸物,及商以取利者,雖無市籍,各以其物自占。” 顏師古注:“占,隱度也,各隱度其財物多少,而為名簿送之于官也?!盵1]1166—1167
簡文(11)、(12)是吏員因公事出差、過關(guān)的“傳”文。其申請程序為:縣尉史(佐官)向縣令、丞提出出關(guān)緣由,之后縣令蓋章。這與庶民因私事出關(guān)申請程序不同,庶民自言出關(guān)緣由,然后經(jīng)鄉(xiāng)級再到縣級。因公事出差的吏員,其緣由有尉史(佐官)提出。直接到縣令丞。如簡(12)亭長出差時,直接向縣級提出申請,并不通過鄉(xiāng)。
4. 戍(田)卒、罷卒過關(guān)
國家每年都會向邊郡地區(qū)輸送大量的戍卒,服役期滿后再護送其歸家。那么對于每年成批量出入關(guān)的戍(田)卒、罷卒,他們又如何出入關(guān)呢?
簡(13) □□□長樂調(diào)為郡送五年戍田卒□□,則皆毋官獄征事,當為傳移(73EJT8:7)
簡(14) 陽朔五年三月甲申朔己亥句陽長立移過所縣邑為國迎四年罷卒當舍傳舍郵亭從者□(73EJT10:227)
簡(13)行文雖有殘缺但文意明確,“皆毋官獄征事當為傳”即戍田卒都沒有非法犯忌,應(yīng)當給他們頒發(fā)出入關(guān)的“傳”。因戍田卒來源于庶民,所以,無論他們因私事出關(guān)還是因公事出關(guān)(戍卒是為國家戍邊,應(yīng)當屬于公事),在給他們頒發(fā)出入關(guān)的“傳”時,總會對其“背景”進行詳查。如有無“官獄征事”、年爵是否如書、是不是“亡人命者”、“縣算賦”、“更徭”錢有沒有上繳,以及是不是“復(fù)徭”等均有可能是審查的對象。只有滿足頒發(fā)“傳”的所有條件,才給戍卒頒發(fā)“傳”。由于這批戍田卒是作為整體過關(guān)的,政府部門不會給每一位戍田卒人手一“傳”,而是讓他們共用一“傳”。另外,護送他們的吏員也會持有一“傳”。簡(14)便是為吏員迎接罷卒而頒發(fā)的“傳”。戍卒在服徭役過程中如果犯法,將會依律讓其在邊關(guān)繼續(xù)服刑,如:
河平四年二月甲申朔丙午,倉嗇夫望敢言之:故魏郡原城陽宜里王禁自言:“二年戍居延犯法論,會正月甲子赦令免為庶人,愿歸故縣”。(73EJT3:55)
而罷卒應(yīng)當是指按規(guī)定為國家服完徭役的戍卒。這批“罷卒”中是不會有“官獄征事”人員的。因此,在他們出關(guān)歸家之前,政府部門就會向他們頒發(fā)過關(guān)“傳”,以保他們能順利過關(guān)。迎接他們歸家的吏員也會持有“傳”的。這便是戍田卒、罷卒的過關(guān)方式。
5. 刑徒、降者過關(guān)
由上分析可知,除吏員因公事出差,對其頒發(fā)“傳”不需要對其“背景”詳查外,庶民出關(guān),無論私事還是因公事,都需要詳查“背景”。那么刑徒在過關(guān)時又會如何?
由頒發(fā)“傳”需要滿足的條件來看,刑徒是不會配有“傳”的。押送刑徒過關(guān)吏員的“傳”上會說明其辦事的緣由。如:“□史譚陽朔元年,送囚徒樂得□”(73EJT6:127),刑徒以此方式過關(guān)。為便于政府管理,關(guān)卡人員會登記刑徒的身份,如:
鬼薪蕭登,故為甲渠守尉,坐以縣官事毆笞戍卒尚勃獻爵減,元延二(年)十一月丁亥,論故樂得安漢里正月辛丑入(73EJT3:53)
降者在兩漢時期主要是指西域少數(shù)民族、羌族或北方匈奴。此類降者可能出于自愿投降,也可能是戰(zhàn)敗人員。無論是那種情況,漢人是無法了解他們“背景”的,因此,他們也不可能持有“傳”。
簡(15) 初元五年三月敦煌□馮卿所送降者(73EJT9:9A)
馮卿所送降者用牛名籍(73EJT9:9B)
而降者入關(guān)以后便會在特定的區(qū)域內(nèi)定居下來,如:
簡(16) 居延收降里上造□
此處“居延收降里”名稱的由來,與降者有一定的關(guān)系。
6. “徒事已毋糧”的人過關(guān)
“徒事已毋糧”,按:刑徒的服刑期限已滿或刑期雖未滿,但適逢赦令,而免為庶人。
簡(17) 故魏郡原城陽宜里王禁自言,二年戍居延犯法論,會正月甲子赦令免為庶人,愿歸故縣,禁案律曰:徒事已毋糧謹故官為封偃檢縣次續(xù)食給,法所當?shù)?,謁移過所津關(guān)毋苛留止,原城收事敢言之二月丙午居令博移過所如律令 掾宣嗇夫望佐忠(73EJT3:55)。
簡(17)的持“傳”人王禁,因其先前戍邊時犯法,而被判服刑,適逢赦令而被免為庶人,且愿意歸故縣原城。按律文規(guī)定,只要故縣的縣吏愿意為其歸鄉(xiāng)提出申請,并提供傳食,即“故官為封偃檢,縣次續(xù)食給”,那么邊郡的吏員就應(yīng)當為其頒發(fā)“傳”。這支簡不僅是一支“傳”,同時也是一條法律文書。為我們再現(xiàn)了諸如“王禁”等“徒事已毋糧”之人,如何歸故縣的程序:
申請人(王禁)向故縣提出歸鄉(xiāng)申請(可能是其家人向官府提出申請)——故縣(原城)官吏向居延縣吏提出申請——居延縣令蓋章,頒發(fā)“傳”。這條“傳”的頒發(fā)程序與上述各程序均不相同。
上述討論了庶民因私事、吏員因私事、吏員因公事、庶民因公事、刑徒、降者、徒事已毋糧等人員過關(guān),及其申請“傳”程序的相同及不同點。
二 “傳”的使用
“傳”頒發(fā)以后可供幾人使用,以及兩人或多人使用同一傳時,又有那些要求?下面分別敘述:
1. 一“傳”供一人使用
見上面簡文(1)、(2),此種情況較為常見,且容易理解,不再贅述。
2. 一“傳”供二人使用
簡(18) 廣昌里男子王護自言與弟利忠為家私□,縣算賦給毋官獄征事當?shù)萌髦]移令史昆慶(73EJT10:222)
簡(19) □為家私市居延與子男齊保同縣□(73EJT10:370)
簡(20) 樂得成漢里薛□□年卅,四年七月中,與同縣男子趙廣同傳,今廣以八月中持傳出入……欲復(fù)故傳前人(73EJT8:106A)
此三簡文都是兩人共用一“傳”,然他們之間具有不同的關(guān)系。簡(18)中的“王護”、“利忠”為一家人,擁有同一“戶籍”。簡(19)“□”與“齊?!彪m為父子關(guān)系,但只是同縣,而非同里,兩人沒有共同的“戶籍”。簡(20)“薛□□”與“趙廣”同“傳”,但沒有親屬關(guān)系,兩人只是同縣,而擁有同一個“傳”。
在頒發(fā)“傳”的時候,吏員會按照程序,對申請人資格進行嚴格審查,只要申請人符合授“傳”標準,“傳”的頒發(fā)就相對隨意,可以是兩個人共同持有一個“傳”,如上。也可以是多人持有一“傳”,如戍卒出入關(guān)時,就是多人共用一“傳”。另外,簡的使用,雖然多人共用一“傳”,但他們未必一定要同時出入關(guān)卡,如簡(20)中的“薛□□”與“趙廣”雖然共用一“傳”,但兩人并未同時出入關(guān),而只是“趙廣”八月出入關(guān)。上述分析,使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傳”的使用方式。
三 “傳”本身制度的缺陷
“傳”一經(jīng)頒發(fā),在使用方面就較為靈活,那么一“傳”可以使用多長時間?其有效期是幾年抑或終身有用?這些“傳”上均未顯示。
簡(21) 甘露二年十二月丙辰朔庚申西鄉(xiāng)嗇夫安世敢言之富里薛兵自言為家私市張掖酒泉武威金城三輔大常郡中,謹案辟(薛)兵毋官獄征事當?shù)靡粤钊?,謁移過所津關(guān)毋苛留如律令敢言之十二月庚申居延守令千人屬移過所如律令/掾忠佐充國(73EJT10:313A)
簡(21)的持“傳”人“薛兵”為家私市于六個郡,當時出行的常用交通工具是牛車,而他轉(zhuǎn)完上述六郡需要多長時間,我們不得而知。那他的“傳”又可以使用多久?筆者推測“傳”的使用期限可能是一年,因為官府每年都會對庶民的賦稅、徭役進行核查,一旦某“戶籍”沒有完成國家的稅賦、徭役,那么即使已經(jīng)頒發(fā)給了他們“傳”,此時的“傳”也可能失去效用。這只是推測,正確與否還待出土資料證實。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123.
[2]薛英群.漢代的府和傳[J].中國史研究,1983(4).
[3]李均明.漢簡所見出入符、傳與出入名籍[C]//文史:第19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30-31.
[4]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1870.
[5]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2825.
[6]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