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娟
1.1豬瘟疫苗方面
一是疫苗劑量不足。我國豬瘟疫苗的免疫效果是以能預防臨床感染為標準,應用這一標準進行免疫,常有部分豬的抗體水平達不到預防亞臨床感染水平,這部分豬感染強毒后??梢饋喤R床感染。免疫注射時漏液、打飛針,導致實際注入豬體內(nèi)的疫苗劑量不足。二是疫苗的貯存、運輸設備簡陋,未達到規(guī)定要求;運輸環(huán)節(jié)過多,疫苗瓶破損,運輸過程中溫度過高,造成疫苗污染、失效。三是疫苗稀釋后未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用完或置于高溫環(huán)境下,都會降低疫苗效價,影響免疫效果。
1.2免疫操作技術不規(guī)范
防疫人員操作不規(guī)范,注射部位不準確,藥液注入脂肪層;免疫器械消毒不嚴格,針頭未及時更換和消毒,無法達到免疫效果。
1.3免疫程序不合理
(1)我國農(nóng)村散養(yǎng)戶的重大動物疫病采取春秋兩季集中強制免疫結合平時補免的方法,每頭豬都要接種四種疫苗(豬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每種疫苗按照相應的免疫程序需要進行重復免疫,工作量大?;鶎荧F醫(yī)隊伍力量薄弱,補免工作很難實施,有的豬僅接受過一次免疫,有的在集中免疫行動后出生或補欄的豬很容易漏免,出現(xiàn)免疫空白,導致豬瘟免疫抗體難于達到有效保護水平。
(2)超前免疫,即在仔豬出生后吃初乳前進行免疫注射,注射后2h讓仔豬吃上初乳,但在實際操作中困難很大,如母豬深夜產(chǎn)仔或分娩過程過長,仔豬出生后已吮吸初乳又免疫,或疫苗稀釋后放置時間過長,疫苗效價不高等。
(3)仔豬斷奶時與母豬同時免疫。豬場多采用仔豬早期斷奶技術,仔豬的斷奶時間為21~28日齡,如果母豬出現(xiàn)繁殖障礙問題(如流產(chǎn)、死胎等),此時進行豬瘟免疫,就會出現(xiàn)首次免疫失敗。
1.4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響
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日趨嚴重,導致豬瘟免疫效果不佳甚至失敗。研究表明,豬瘟病毒先天感染或早期感染可以引起仔豬胸腺萎縮,淋巴結腫大,不能產(chǎn)生相應的抗體應答,形成免疫耐受。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豬偽狂犬病毒、豬圓環(huán)病毒Ⅱ型、豬細小病毒等的感染或混合感染本身除可引起豬繁殖障礙和呼吸道疾病外,還直接侵害豬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造成免疫器官受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下降,對豬瘟等疫苗的免疫應答能力低,甚至不產(chǎn)生免疫應答,造成免疫失敗。
1.5藥物因素
研究表明,一些藥物如鏈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糖皮質激素等對動物體內(nèi)抗體形成及T、B淋巴細胞的轉化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從而影響豬瘟疫苗的免疫應答,導致免疫失敗。許多抗生素即使在治療水平也能抑制免疫系統(tǒng),如金霉素對消化道淋巴組織有一定毒害作用。飼料中的霉菌毒素不僅可引起肝細胞的變性和壞死、淋巴結出血和水腫,嚴重破壞體內(nèi)的免疫器官,引起機體的免疫抑制,還會抑制蛋白質合成,從而影響抗體產(chǎn)生。飼料中混雜其他化學物質,如農(nóng)藥、重金屬等也能導致免疫抑制。
1.6豬瘟持續(xù)性感染
豬瘟持續(xù)性感染是繁殖母豬感染豬瘟的一種主要形式。部分母豬經(jīng)豬瘟免疫后抗體水平低下,在妊娠期間感染豬瘟病毒時多呈亞臨床經(jīng)過,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不表現(xiàn)明顯的發(fā)病癥狀,這些感染母豬所產(chǎn)仔豬往往發(fā)生胎盤感染導致先天性免疫耐受,對豬瘟的特異性免疫應答水平很低,接受豬瘟疫苗免疫不能產(chǎn)生高滴度的抗體,受到強毒攻擊時易感染溫和型豬瘟。
2豬瘟免疫失敗的對策
2.1保證疫苗質量
實踐證明,我國生產(chǎn)的豬瘟疫苗安全有效,并得到了廣泛應用。要嚴格按照疫苗說明書的規(guī)定保存、運輸和使用疫苗。豬瘟疫苗的儲存條件要求較高,應在冷藏條件下運輸,在-15℃以下保存。夏天要避開酷熱的中午和下午時段,可選擇在清晨或晚上運輸,盡力保持疫苗在較低溫下運輸。最近疫苗生產(chǎn)廠家已研制出豬瘟淋脾毒耐熱保護劑活疫苗,耐熱保護劑可使豬瘟疫苗在2~8℃條件下保存2年,方便了疫苗的運輸保存。
2.2疫苗的劑量
我國目前生產(chǎn)的豬瘟疫苗免疫劑量為每頭份150個免體反應單位,遠低于國外的每頭份400個免體反應單位的劑量標準。有專家指出,我國每頭豬1頭份的豬瘟疫苗免疫劑量顯然不足,應加大首免疫苗用量為4頭份/頭。每豬使用4頭份的免疫劑量,可幫助豬體產(chǎn)生足夠的免疫抗體達到保護亞臨床感染水平。
2.3規(guī)范免疫操作
免疫前要對各種器械進行徹底消毒,注射一頭豬要更換一次針頭。疫苗注射時要避免注射到脂肪層,以免影響疫苗的吸收。仔豬選擇9號針頭注射,中豬用12號、大豬用16號針頭較為適宜。
2.4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排除母源抗體的干擾最為有效的方法是對仔豬母源抗體進行監(jiān)測,根據(jù)抗體水平的消長確定合理的首免日齡。一般情況下,初生仔豬可通過吮吸經(jīng)免母豬初乳獲得母源抗體,仔豬3~25日齡時母源抗體滴度在1∶32以上,保護率為75%,能耐受豬瘟強毒的攻擊;30日齡后,抗體中和效價降至1:16,無保護力。因此,仔豬應在25~30日齡時進行豬瘟首免,60~70日齡時進行二免。首免日齡過早,疫苗與母源抗體發(fā)生中和反應,不產(chǎn)生免疫保護作用。母豬的免疫要在配種前進行,妊娠母豬不宜免疫。正確采用乳前免疫,乳前免疫可避開母源抗體的干擾,迅速提高初生仔豬抗體水平,發(fā)揮主動免疫作用,劑量為4頭份/頭。要注意的是應控制仔豬在免疫后2h才可吮吸初乳,并在仔豬35日齡和70日齡時各再注射豬瘟疫苗4頭份/頭。
2.5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合理使用獸藥
重點要做好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偽狂犬病、圓環(huán)病毒病等豬的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預防接種工作,合理完善免疫程序。當豬只發(fā)生免疫抑制性疾病時,應避免進行免疫接種。接種疫苗前后,應在飼料中添加多種維生素、口服或肌注亞硒酸鈉維生素E等免疫增強劑來增強免疫效果,也可用乳酸菌、白細胞介素、干擾素等。預防與治療豬病要合理選用安全、優(yōu)質、高效的藥物,避免使用易造成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各類抗生素。免疫接種前后12h禁止投喂抗病毒類藥物。在飼料中添加霉菌吸附劑,吸附黃曲霉毒素、F2毒素等霉菌毒素,降低或部分消除霉菌毒素引起的免疫抑制。
2.6建立免疫抗體監(jiān)測系統(tǒng)
定期進行免疫抗體監(jiān)測,對于免疫后抗體未達標的仔豬要及時補免,補免后抗體水平仍未提高,若疑為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應予以淘汰。結合豬瘟抗體監(jiān)測,應堅決淘汰隱性感染或潛伏感染的種公豬和母豬,消除引起仔豬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的傳染源。
2.7做好消毒工作
選擇高效消毒劑,定期對豬場內(nèi)外環(huán)境徹底消毒。禁止用碘酊或消毒劑消毒器械,注射器、針頭清洗干凈后用高壓滅菌鍋消毒至少15min,注射部位用碘酊消毒后用干棉球擦干再注射,以免造成疫苗滅活。
2.8加強飼養(yǎng)管理
采取有力措施,減少各種應激對豬只的危害。在飼料中添加多種維生素,可有效降低豬群的應激,提高豬的抵抗力。豬舍要注意通風換氣,降低有害氣體濃度,保證豬舍的空氣質量。合理控制豬群的飼養(yǎng)密度,維持舍內(nèi)適宜的溫度,冬季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夏季做好防暑降溫工作,盡可能的減少應激。
(作者單位:163453黑龍江省大慶市讓胡路區(qū)農(nóng)業(y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