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ELIN
林道 阿爾高理想的出發(fā)點
從康斯坦茨湖(Konstanzsee)至奧地利的薩爾茨堡周邊的線路依著德國的南部邊界延伸,沿途的風景不斷變化,既有山間湖泊,又有連冷杉都不敢貿(mào)然生長的陡峭山峰。這條線路經(jīng)過阿爾卑斯山的分支阿爾高地區(qū)及草地牧場覆蓋的巴伐利亞州阿爾卑斯山地區(qū),融合了自然風光與文化氣息的線路值得希望避開常規(guī)路線、自由游玩的旅行者們前往。
博登湖畔的林道(Lindau im Bodensee)是前往阿爾高地區(qū)的理想出發(fā)點。老城的主干道是一條名為馬克西米利安的街道,沿街排著一棟棟相當漂亮的古房屋和客棧。想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看盡這座城確實有些困難,但依舊可以找到方法,比如像我一樣登上港口堤岸的舊燈塔(Mangturm),瞭望一番這城的全貌。在錨地入口處聳立著一座燈塔和建于1856年的巴伐利亞雄獅紀念碑。走過幾級臺階就到達古羅馬堡壘(R?merschanze),現(xiàn)已成為景觀臺,在此瞭望到萊茵河口以及博登湖(Bodensee)的阿爾卑斯山景區(qū)。當?shù)厝嗽ㄗh我,若想體會林道愜意的生活和略帶懷舊的魅力,需要大著膽子走進當?shù)厝思业脑鹤?,或者晚間的時候在馬克西米利安街與港口之間一帶溜達溜達。
阿爾高地區(qū) 靠近山脈的地方
阿爾高地區(qū)位于康斯坦茨湖的果園與阿爾卑斯山白雪皚皚的山峰之間,Allgau的意思是“靠近山脈的地方”。這里綠茵茵的丘陵和湖泊河流是我最喜愛的場所。這里的瑞士人、奧地利人和德國人同屬瑞士德語文化區(qū)而非巴伐利亞文化區(qū)。阿爾高地區(qū)的牧民將他們的山脈變成了一片廣闊的奶酪產(chǎn)區(qū),這里依舊保持著強大的農(nóng)業(yè)傳統(tǒng),每年九月中旬在高山牧場周圍都會舉行盛大的節(jié)慶活動,屆時匯集棕栗色阿爾高牛和附近奧地利蒂羅爾州哈夫林格馬的各種集市,只可惜我到此的時間已經(jīng)錯過,無緣這樣熱鬧的場面。
肯普滕(Kempten)是阿爾高地區(qū)的首府,是一座古羅馬城市,關于這座城市有個有趣的歷史背景,它曾經(jīng)一度被分為兩個“城”:一邊是由大主教統(tǒng)治的僧侶城,另一邊則是由資產(chǎn)階級支持的皇城。背負了如此復雜的背景,也讓這里有了眾多值得參觀的地方。例如大主教行宮(Résidenz) 奢華的大廳、圣洛倫茨大教堂(Sankt-Lorenz Basilika)及裝飾有大理石、細木鑲嵌的精美神職人員禱告席、充滿魅力的市政廳廣場(Rathausplatz) 等,無論在哪里停留,都能尋到這里曾經(jīng)輝煌的痕跡。
菲森 一分為二的古老城池
一路驅(qū)車,經(jīng)過度假城市兼溫泉療養(yǎng)地欣德朗(Hindelang)之后,可在約赫路(JochstraBe)的坡道上停留一下,因為這里能夠看到阿爾高地區(qū)尖尖的小山脊上多變的景致。繼續(xù)馳騁經(jīng)過坎澤拉(Kanzela)觀景臺后,道路從韋爾塔赫河谷(Wertach)向下沿著格林滕湖(Grüntensee)一路延伸,直至過了療養(yǎng)地普夫隆滕(Pfronten)一帶,就到了著名的菲森。
菲森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老城,兼具中世紀城市和南方城市的特點。歷史上的某一段時期(具體時間記得不是很清晰)菲森曾是奧格斯堡選帝侯的行宮所在地,由此可知在此一定能夠飽覽到昔日皇城的輝煌。走在市區(qū),城堡及城墻遺跡便驗證了我之前的猜想,的確從這些歷史的遺跡中可窺視到那段絢麗的歷史。只可惜我不是一個歷史狂人,在品到一點歷史的滋味后,便開始尋找其他的樂趣。在市內(nèi)的小巷里隨便找一家露天咖啡館坐下,來杯香醇的咖啡就能輕易忘掉巴伐利亞的沉重歷史,或者到湖泊的岸邊坐下,遠眺奧地利蒂羅爾州的山峰,也能瞬間把我從歷史的長河中拉回現(xiàn)實,此時早已過了夏季,曾擠滿人群的菲森現(xiàn)在也尤為安靜。
表里不一的維斯教堂
距離菲森東北 26公里處的維斯教堂,坐落在阿爾卑斯山的一座山谷中,位于一條森林小路盡頭,除了一個巨大的停車場及幾處相鄰建筑之外,教堂被森林、泥炭沼和草地牧場環(huán)抱,與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這座號稱巴伐利亞地區(qū)最完美表現(xiàn)洛可可風格的建筑,雖然已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但其黃白相間的外觀看起來非常簡樸,以至于我開始懷疑“這里每年都會吸引到全球超過百萬的游客前來觀光”的介紹。
走進教堂內(nèi)部,瞬間又被其奢華的裝修所震撼。精美的橢圓形開間與又窄又深的祭壇形成鮮明對比。墻壁的石灰涂層突出了金色的粉飾灰泥和色彩富麗堂皇的壁畫。光線通過齊默爾曼風格的孔洞大量進入教堂,在教堂外部和內(nèi)部都加強了整體建筑的裝飾效果。精美的裝飾與完美的建筑之間的平衡給人以和諧統(tǒng)一的感覺。建筑的下半部分裝飾很少,因為這里象征著人間。與之相反,建筑的上半部分則象征著天堂,裝飾有大量繪畫、粉飾灰泥及其他元素。穹頂上的巨幅壁畫描繪了基督的再現(xiàn)、仍然緊閉的天堂大門以及空著的寶座,因為最后的審判還未開始。祭壇處富麗堂皇:立柱、欄桿、雕像、鍍金的粉飾灰泥以及壁畫全部構成了一首令人印象深刻的色彩交響詩。祭壇背壁裝飾屏上的巨幅畫作表現(xiàn)了來到人間的基督形象。管風琴和講道臺的裝飾豐富精美,體現(xiàn)了南德洛可可風格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