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黔東南苗族侗族民居建筑集干欄式吊腳樓、鼓樓、風雨橋于一身,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形成了吊腳樓群落式民居建筑形式,如西江千戶苗寨,肇興侗寨。還有多種民族文化融合,多種宗教融合而形成的多元化多建筑樣式的古鎮(zhèn)鎮(zhèn)遠。通過黔東南的田野調查,讓我們對黔東南苗族侗族鄉(xiāng)土民居建筑有了很深入的了解,也對中華民族民居建筑形式的多樣化有了更深的體會。
關鍵詞:黔東南苗族侗族;鄉(xiāng)土民居;吊腳樓;鼓樓1黔東南苗族侗族傳統(tǒng)鄉(xiāng)土民居景觀構成要素
(1)山。進入黔東南境內,連綿的山脈,縱橫的溝壑,巍巍的苗嶺山脈橫亙在苗疆腹地。因此古時貴州有“地無三尺平”的說法。山是苗族侗族人民生活的堅實依托,依山可收林木之利,建房的木材和薪柴都不用愁,山地上可開辟層層梯田,擴大稻谷栽種面積。(2)水。貴州流傳著一句民謠:“苗族的母親是清水江,她養(yǎng)育了苗家人;侗族的母親是都柳江,她養(yǎng)育了侗家人?!泵缂胰恕⒍奔胰死瞄_渠筑堰,挖池鑿塘,引水灌溉,即有種田、養(yǎng)魚、洗刷、游泳之便,又可作通船或放排之用。(3)街巷。苗寨、侗寨的主要街道基本都與穿寨而過的河流形成平行狀,以石板、卵石鋪就。群居形成了龐大的村寨群落,家家戶戶通過石階、石板、卵石鋪就的小路連接,依山順勢,高低起伏,盤綜交錯猶如迷宮一般。(4)民居建筑。受地域環(huán)境影響房屋形式分為四大類:高腳樓、吊腳樓、矮腳樓和平地樓。大部分房屋以干欄式、穿斗式吊腳樓為主,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為硬山頂、懸山頂、歇山頂結構,以杉木、松木建造覆以灰瓦。一般為三層,底層用于存放生產工具、圈養(yǎng)家畜、存儲肥料和作為廁所之用。二層用作客廳、堂屋、臥室和廚房,苗族堂屋外側建有獨特的“美人靠”,苗語稱“階息”,主要用于乘涼、刺繡和休息。而侗族二層以上都有挑廊,廊上安裝欄桿和欄板。三層用于存放生產和生活物資。
2黔東南苗族侗族傳統(tǒng)鄉(xiāng)土民居景觀品讀
(1)苗韻西江。西江千戶苗寨,四面環(huán)山、梯田依山順勢直連云天,一條白水河穿寨而過,將西江苗寨一分為二。整個寨子有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吊腳樓鱗次櫛比、層遞而上,直到將山壁填得滿滿的,因為人口眾多,民族傳統(tǒng)成為這里最重要的團結內部,凝聚人心,對外防御保護的巨大能量,許多的民族傳統(tǒng)和古民居建筑在這里被完整地保存下來,直到現(xiàn)在西江苗族在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建筑形式上還殘存著遠古遺風,被譽為“民族文化博物館”,是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歷史與發(fā)展的首選之地。西江苗族吊腳樓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欄式建筑,是中華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吊腳樓不但造型美觀,而且在功能上也非常符合苗家人的生活需求。吊腳樓大多以杉木建造,穿斗式歇山頂懸山頂結構,樓板漆上桐油防水,屋頂覆以青瓦。一般為三層的四榀三間或五榀四間結構。底層用于存放生產用具和肥料,圈養(yǎng)牲畜或用作廁所,中層用作客廳、堂屋、臥室、廚房,堂屋外側有獨特的美人靠,三層主要用于存放谷物和生活物資。西江吊腳樓,一棟棟依山而建,背山面水,上千棟連成片,形成了巨大的層疊式建筑群與周圍的青山綠水、梯田古樹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實為壯麗秀美。(2)太極鎮(zhèn)遠。鎮(zhèn)遠古鎮(zhèn)位于美麗的舞陽河畔,舞陽河呈S形自西向東穿城而過,將城區(qū)一分為二,成就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兩城”的風水奇觀,如此陰陽合一的太極城市形態(tài),堪稱得天獨厚。鎮(zhèn)遠古鎮(zhèn)號稱“滇黔鎖鑰”,是古代南方絲綢必經之路,是從長江經洞庭過沅水入貴州的重要通道,是一個典型的多元化融合的移民古城,漢民族與苗族、侗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和睦相處,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閩粵文化、土著文化等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鎮(zhèn)遠的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地域文化特色。由于多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鎮(zhèn)遠古民居把中原的四合院與吊腳樓、回廊等融合,形成了山莊式院落,既有江南庭院的秀麗又有山地建筑的錯落起伏,而其中的古巷道、石牌坊、石井更是別具特色。青龍洞為多教合一的古建筑群,集儒、釋、道文化為一身,還供奉有斗姥財神、文神朱熹、酒神杜康、許真君人、楊泗將軍乃至民族英雄文天祥、道教半仙張三豐等等,體現(xiàn)了鎮(zhèn)遠兼容并包的文化胸懷。建筑形式上集寺、廟、宮、觀、殿、院、祠、樓、亭、洞相互交錯混雜為一體,在懸崖上采用“下吊”“借用”“附巖”“嵌入”“筑臺”等多種建筑工藝,使其呈現(xiàn)出洞中建樓、欲露先藏、欲抑先揚、底層吊腳、閣樓懸空的獨特建筑風格,同時也是一處全國特有的中原建筑形式與貴州苗侗吊腳干欄式建筑巧妙結合的建筑典范。鎮(zhèn)遠的建筑具有集仿式的特質,徽派建筑的馬頭墻與圍合式院落,房頂的瓦件,門窗的細部裝飾與青石板的鋪地,錯綜交錯的古巷道,獨具一格的石牌坊,均呈現(xiàn)出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特點,鎮(zhèn)遠民風淳樸,氣候宜人,景色秀麗,傳統(tǒng)文化和地方民俗的多元化多樣化,正如太極圖形一般,正負融合,多樣統(tǒng)一。(3)侗鄉(xiāng)肇興。肇興侗寨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是黔東南侗族地區(qū)最大的村寨之一,號稱“侗寨第一鄉(xiāng)”。肇興侗寨依山傍水,寨子建于山谷盆地中,兩條小河交叉匯流穿寨而過,寨中全為陸姓侗族,分居五個自然片區(qū),當地稱之為“團”,分為“仁團”“義團”“禮團”“智團”“信團”。寨中房屋為干欄式木構架吊腳樓,硬山頂覆以青瓦。建筑的一大特點是“層層出挑,上大而下小,占天不占地”。鼓樓是侗族鄉(xiāng)寨特有的標志,有侗家就有鼓樓,一般是一個族姓建一座鼓樓,肇興侗寨擁有鼓樓五座,“仁、義、禮、智、信”團各一座,鼓樓是杉木建造的塔形建筑物,平面一般為正方形或六邊形,上面為多角形,有四檐四角、六檐六角、八檐八角等不同類型,層數均為單數,三、五、七、九層不等,有的還高達十幾層,鼓樓突兀高聳,最上面是造型別致的樓頂,有尖頂、懸山頂、歇山頂式樣,頂上還有象征吉祥的寶葫蘆,千年鶴等雕飾物,鼓樓的梁柱瓦檐,均飾以彩繪,精致華美,整座建筑不用一釘一卯,全部以榫槽銜接,歷數百年風雨而不朽,其“人”字形斗拱結構更是建筑的精華所在。鼓樓是侗家人集會、議事、休息、娛樂、警報的場所和青年們談情說愛的地方。風雨橋也稱花橋,分為亭閣式和鼓樓式兩種。亭閣式風雨橋,橋面上亭閣秀立,雅致玲瓏,鼓樓式風雨橋建在較寬的河面上,十分美麗壯觀,侗寨風雨橋橋身全用杉木橫穿直套,孔眼相接,結構精密,不用鐵釘連接,別具一格。肇興侗寨集吊腳樓、鼓樓、風雨橋等特色建筑于一身,施工精巧、選材精良、符合天時、適應地利,呈現(xiàn)出極致的地域鄉(xiāng)土民居特色與民族情懷。侗族人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是通過傳統(tǒng)建筑工藝、手工藝及侗族大歌等形式依舊保持著極其完整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也是實在令人嘆為觀止的。
3結語
黔東南州山川秀麗、民風淳樸、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建筑風格古樸典雅,村寨布局依山傍水,吊腳樓、鼓樓、風雨橋、錯落密集的村寨加上古老的民族風俗,特色美食美酒精美的服飾,還有侗族大歌、苗族歌舞組成了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特有的藝術文化景觀,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瑰麗遺產。參考文獻:
[1] 中國民族村寨調查叢書[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
[2] 苗侗之鄉(xiāng)——黔東南文化考察[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 樓慶西文集[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作者簡介:徐強(1984—),男,現(xiàn)就讀于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景觀設計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