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塔·維恩茨清楚地知道,孩子會將自己的生活變成監(jiān)獄,因為她就曾是父親的麻煩。她的父親是位雕塑家,卻因為兒女之擾無法工作,于是總是外出旅行,幾個月都不回家。茱塔認為,父親年僅61歲就去世了,正是因為他沒有順應自己內心的想法生活?!拔以诤艽蟪潭壬侠^承了他的自由天性,”她說,“我不想犯和他一樣的錯誤?!?/p>
如今47歲的茱塔說:“健身中心的管理工作、阿育吠陀、瑜伽,這些東西讓我覺得很充實。我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生孩子的事情,也無法和一個想生孩子的男人生活。我和丈夫米夏爾甚至從來沒有一起談論過這個問題?!?3歲的米夏爾補充道:“這話題離我們太遙遠,我自己從來沒有想要孩子的愿望。”
人數激增的丁克族
如今,不要孩子的丁克族人數越來越多。根據德國聯(lián)邦統(tǒng)計局提供的數據,2012年,德國40-44歲之間的女人有1/5沒有孩子。
雖然如今的德國有同性戀的前外長、市長和沒有孩子的60歲女總理,但是公開宣稱不想要孩子的行為仍然招人反感,因為這打破了一條不成文的法則:只有給世界生了孩子的人,才符合社會價值觀,才對一切關于家庭的問題擁有神圣的解釋權。如果有人敢不生育后代,那么他,尤其是她,會被各種無法反駁的指責所包圍:要么是她根本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么,要么是她沒有履行自己作為公民的義務。此外,多年來家庭教育專家一直明明白白地要求,丁克夫妻應該多繳納養(yǎng)老和護理保險。
當然,丁克夫妻只要提出,他們中大多數人的收入都是平均收入的兩倍,交的稅款大多是最高的,就可以回應一切指責。然而,育有孩子的父母組成的聯(lián)盟太過強大。直到今天,天主教會仍然有這樣的教義:婚姻和婚姻之愛“以生育和教育后代為導向,孩子是婚姻最美好的恩賜,能極大地增加父母的幸福感”。在德國的結婚儀式上,牧師會多次向新婚夫婦建議生育后代,并給予他們上帝的祝福,似乎不生孩子就是人生的失敗和不幸。就是有些醫(yī)生在這個問題上也極為保守,奧地利內科醫(yī)生、3個孩子的父親馬爾庫斯·弗朗茨在《奧地利日報》中稱,那些公開宣稱不要孩子的人,內心極度自戀,會導致社會退化。
沒有孩子?“啊,你這個可憐的人!”
67歲的布里吉特·德萊爾和她的丈夫,66歲的萊瑪·昆克爾,在結婚30年后迎來了退休時光?!吧⒆拥氖虑橛窒穸嗄昵耙粯颖蝗绱祟l繁地提上日程?!痹瘘S色馬尾辮、戴著圓眼鏡的布里吉特說。她在退休前是一名心理治療師,快40歲時才認識丈夫萊瑪,那時她已經節(jié)育了。對此她解釋:“我沒有想生孩子的愿望,也無法忍受避孕藥和避孕套?!?/p>
我們本期待她接下來會說出一段長長的獨白,講述她內心的分裂和恐懼:害怕因為自己的不理智而犯了一個大錯。畢竟成千上萬對夫妻付出一切,將所有可能都嘗試了個遍——卵子捐贈、荷爾蒙分析、人工注射精子,只為要個愛情的結晶——孩子。但是布里吉特拒絕繼續(xù)解釋,沒有什么需要解釋的。她一生從來沒有想過要生孩子,如此而已。只因為別人無法理解她的感覺世界,她就需要折磨自己來賠罪嗎?
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人們認為妻子就該在廚房忙忙碌碌,如果她們敢外出工作,還不生孩子,那她們活該是經濟危機中第一批被裁員的。70年代中期女權主義的興起才改變了這一狀況。布里吉特笑著說:“那時作為沒有孩子的職業(yè)女性,我突然變得時髦起來。人們甚至開始輕視和嘲笑帶著孩子的媽媽們。”
世道變了。過去女性在職業(yè)、家庭二者中擇其一,如今德國女部長烏爾蘇拉·馮德萊恩為人們樹立了家庭楷模。她一共生育了7個子女,以實際行動告訴女人們“不要二選一,而要兩者兼得”的人生箴言。
當布里吉特遇到同齡女性,并回答自己沒有孫子外孫時,常常會收獲同情,“啊,你這個可憐的人!”有時候她會回答,她從未想過要孩子,并認為這樣的生活非常美好?!八麄兌⒅铱?,就像我殺掉了自己的祖母,那種感覺很受辱。我被定義為一個自私的工作狂人,只沉迷于金錢和消費,我似乎要為此感到羞愧才正常。”
30歲的安特耶和32歲阿爾納·梅爾茨還處于新婚期。安特耶說,向母親承認自己不想要孩子的過程非常艱難。她在電話上提到這個話題時,能清晰地感受到電話另一頭的失望。她的母親擔心她會錯過什么,卻不知道,正是這種無言的期望讓安特耶充滿負擔。
生孩子是服務社會?
“人們想證明自己的生活方式優(yōu)于他人。”43歲的暢銷作家譚雅·金克爾指出,“宗教戰(zhàn)爭也是建立在這種思想的基礎上:我不僅要為自己,還要為所有人決定正確的信仰?!?/p>
金克爾說,她并不徹底排斥孩子,只是找不到合適的男人來生。她不愿意在沒有固定伴侶的情況下,不顧一切地生孩子,這樣她的寫作生涯也會因此受限。在老同學聚會上,她也常常不得不回答“為什么不生孩子”的問題。
“在前提條件不滿足的情況下,我看不到生孩子的必要性。世界上孩子的數量是在增加的,而不是在減少?!彼y以理解那些認為為了社會發(fā)展必須生個孩子的人,“那些人也會認為,移民的孩子比較沒有價值,得把他們趕出去?!?/p>
如果研究德國聯(lián)邦政府的《兒童和青少年報告》,就會發(fā)現(xiàn),從國民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孩子和孩子其實并不一樣?,F(xiàn)代福利社會越來越多地要求父母,在私人家庭領域盡可能地撫育孩子這個“公共財產”,讓他們“適應”勞動力市場和德國的經濟環(huán)境。
而對未來納稅人的這種撫育最好由中產階級來實現(xiàn),就像報告中所說的:父母應該有經濟保障,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德國到現(xiàn)在為止并沒有實現(xiàn)減少出身歧視的目標。富人應該和富人結合,生個孩子,服務社會——這是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
作為富人,金克爾感受到的更多是幫助的義務,因為“世界上有那么多弱勢群體”。她建立起為第三世界籌資的助學項目“面包和書籍”協(xié)會,還為幫助受虐兒童的兒童村提供支持。
孕育一個新生命給世界帶來了美好的希望,而拒絕孩子參與自己的生命,是看清了自身局限的富有責任感的行為。尤其是那些需要安靜和計劃來實現(xiàn)內心平衡的人,應當考慮到生育孩子帶來的持續(xù)壓力。
在德國,撫養(yǎng)一個孩子到18歲需要花費約12萬歐元。一旦離婚,單親父親或母親的生活往往很快就會捉襟見肘。這個群體的貧困風險率為33.7%,遠遠高出其他群體。這也是生育孩子前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畢竟德國超過1/3的婚姻以離婚收場。有些父母在幼兒園、工作和購物的輪番轟炸中暈頭轉向,身心俱疲。
阿爾納·梅爾茨說:“我覺得孩子太累人了?!边@話似乎是有孩子父母的口頭禪。阿爾納表示,在火車上和一個嬉笑打鬧的孩子一起旅行,磕碰到的旅客向他投來憤怒的目光,這情形是他難以想象的,“會覺得特別有壓力”。樓上那家的兒子每天凌晨3點準時在他們頭頂哭喊,他知道孩子的父母也沒辦法,但是確實感覺很心煩。
孩子是人生的意義?
沒有孩子的人給自己和伴侶留了充分的時間。茱塔的瑜伽課,米夏爾的自行車旅行,阿爾納和安特耶的攀巖運動,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
有人說,孩子是生活意義的一部分,即使是最為孩子煩心的父親,在看著睡著的孩子時,也會有巨大的滿足感。然而布里吉特反駁:“我從來不覺得,一個孩子會給予我的生命更深的意義。如果人們認為,只有孩子才能給予他們生活的意義,那這對孩子而言壓力太大了,因為他們必須實現(xiàn)這些意義?!?/p>
金克爾說:“我的工作就是我的使命,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彼臅谀撤N意義上來說就像她的孩子。她從不懷疑,寫作給予了她足夠的人生意義。這些丁克夫妻都承認,除了業(yè)余愛好,工作對他們而言非常重要。
孩子并不是應付糟糕時期的工具。不管是研究“幸福感”的專家還是權威調查都無法證明,孩子和幸福之間有任何正比關系。
如果一個人中年就完成了職業(yè)生涯的巨大成就,那之后就只能處于瓶頸期或是走下坡路。在這種情況下,充滿生命活力的孩子和他們的樂觀天性可能會給人打上一劑生命的能量。當然前提是,他們不會又發(fā)燒了、不吃飯了,或是在你欣賞風景時,哭喊著要回家。
而哲學家威爾赫姆·施密特認為:“人生的意義在于各種關系,與父母、孩子、朋友、同事和很多其他人的關系,以及和自然的關系。如果我們認為幸福建立在滿足感的基礎上,那么有孩子是我能夠想到的最不幸福的事情。如果我們把幸福當做豐富多彩的生活體驗,那么孩子絕對會讓你幸福,因為一方面你會和孩子經歷極度美好的時刻,另一方面也會為他們付出極大的擔憂。”
心理學認為,有意義生活的最重要組成是:有自己的目標、固定的價值觀、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和有自我價值感。文中的幾對丁克夫妻都符合所有條件。尤其是對自己命運的掌控,往往是有孩子的夫妻難以做到的。哪怕工作壓力很大,大多數父母也無法辭職,因為他們需要養(yǎng)家。
安特耶·梅爾茨說:“如果我的丈夫阿爾納說,他需要休息半年,不想工作了,那么我們就會這樣做。”她和丈夫一起設定目標,兩人都夢想在弗萊堡過退休生活。布里吉特想和朋友一起租個房子,請護理人員照顧自己的生活,保證生活質量。
那些享樂主義的陳詞濫調不符合任何一對夫妻。他們確實是在享受生活,但是他們因此就只顧自己嗎?金克爾投入到幫助孩子的公益事業(yè)中去,茱塔曾做過老年護理員,布里吉特曾是心理治療師,安特耶說能夠幫助到別人的工作給她帶來了最大滿足。
也許我們該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看待“要不要孩子”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人們都在問:“為什么不生孩子?”而現(xiàn)在我們要問:“為什么要生孩子?”
[譯自德國《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