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的兒童游樂園
“再有半小時,‘土地’就要開門了,太開心了!”4歲的迪倫指著祖母家窗外小路盡頭的方向興奮地說道。顯然,他已經(jīng)等不及了。半小時后,木質(zhì)的大門緩緩打開,迪倫和其他小伙伴們歡呼著跑向了各自最喜歡的“游樂設施”?!斑@是個垃圾場嗎?”我5歲的兒子吉迪恩好奇地問。“不全是。”雖然這兒以前是個臭氣熏天的廢品處理廠,但在兩年前被改建成一個名為“土地”的兒童游樂場。這家游樂場位于威爾士北部,占地面積一英畝。它并不像個兒童游樂場,沒有滑梯、沒有海盜船,只有臟兮兮的泥巴和一條小溪,岸邊還拴著一只被人遺棄的破船。游樂場中間放著成堆的舊輪胎,女孩兒們排著隊把這些輪胎趕下山坡,最后把它們滾到河里。
對男孩子來說,這里簡直就是天堂。初冬的寒風刮在臉上生疼,幾個男孩于是在角落里放置的鐵桶里生起了火堆。與其說是為了取暖,倒不如說是男孩子天生喜歡玩火。3個年齡最大的男孩在幾把破舊的椅子旁互相追逐,旁邊的幾個年齡較小的男孩則在一張破舊的彈簧床上翻跟頭。投飛鏢也是男孩子的最愛,幾塊板子被他們扎得全是洞。
這里找不到一點游樂場的影子,除了墻上孩子們畫的涂鴉外,基本沒有什么明亮的顏色。這里沒有秋千,卻有一根橫跨小溪兩岸的空中吊繩,孩子們系上安全帶就可以從小溪的一側(cè)滑向另一側(cè),對他們來說,這比蕩秋千好玩多了。除了一個滿身是土的泰迪熊和一個肚子鼓鼓的小象,孩子們主要的玩具就是地上濕濕的泥巴。前幾天,一位住在附近的老人把自己的輪椅捐給了游樂場,這個“新玩具”可把小朋友們樂壞了。
“土地”是英國探險類兒童游樂園的代表。20世紀40年代,一位名叫喬瑪麗·艾倫的女建筑設計師打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游樂園建筑風格,她提出真正的兒童游樂園應該回歸自然,沒有冰冷的游樂器械,沒有父母的監(jiān)督,讓孩子擁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創(chuàng)造自己的“游樂基地”。在這樣的游樂場中,孩子們能遇到真正的危險,這將有利于他們建立自信,提高膽識。自此,這類游樂園開始在英國風靡。
雖然這類兒童游樂場看上去很奇怪,但它們與英國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二戰(zhàn)后的英國人急于重建國威,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長大,勇敢地面對未來更大的挑戰(zhàn)。但隨著時代發(fā)展,這類兒童游樂場逐漸消失。當我把兒子吉迪恩在探險樂園里玩耍的視頻拿給同事們看時,他們認為把孩子送到這種鬼地方簡直太荒唐了。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喬瑪麗所倡導的兒童游樂場在全世界并不多見,因為大部分家長還是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在嬉戲玩耍時離開自己的視線,時時刻刻暴露于危險之中。
在美國,如果一名10歲兒童在游樂場里點火,那么他就要被送到警察局接受警察叔叔的“管教”。但在“土地”,兒童玩火是最常見的游樂項目。這里有受過專業(yè)訓練的工作人員,他們會在一旁嚴密監(jiān)視每個孩子的行為,一旦發(fā)現(xiàn)情況不對,便會立即出來制止,但在多數(shù)情況下,工作人員只處在幕后的位置,很少干預孩子們的活動。難怪“土地”經(jīng)理克萊爾·格里菲斯把他們的職業(yè)比作是“伺機作案的歹徒”。
工作人員在園里張貼出兒童玩火的各種好處,以便讓家長能夠放心(在過去的兩年里,“土地”中沒有出現(xiàn)過一次因玩火而導致兒童傷殘的事件)。這是一個培養(yǎng)孩子們團隊合作的好機會,每個人都承擔著重要的任務,有人負責搭木堆,有人負責點火,孩子們會圍坐在篝火旁,唱歌,跳舞。玩火能提高兒童的野外生存能力,他們在玩火中還了解到什么樣的木頭更適合生火、火的溫度和火的威力。
“土地”是禁止家長進入的,我只看見兩個成年人走進了大門,一個是迪倫的奶奶,因為迪倫在所有孩子中是最小的,他才4歲,必須有家長的陪同,而另一個則是附近漁具商店的老板,他來游樂場借一些工具。
和很多家長一樣,我的童年和現(xiàn)在的兒童相比有很大不同。小時候,我住在紐約皇后區(qū),經(jīng)常和小伙伴們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戲。有一次,我和一個叫金姆的男孩扮演警察,我們將其他幾個小朋友鎖到在車庫里臨時搭建的“監(jiān)獄”里,然后興高采烈地回家吃飯了。過了兩個小時,當我們回來時,發(fā)現(xiàn)這些小朋友還在“監(jiān)獄”里,他們的家長并沒有因為孩子長時間沒回家而出來找他們,孩子們也似乎并不希望家長來找他們。
和20世紀70年代的女性相比,今天的女性在工作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要多得多。但奇怪的是,如今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比過去也多得多。想想我小的時候,母親就是個家庭主婦,但她陪我的時間卻很少。她很少理會我和什么樣的孩子一起玩,也很少開車帶我去上游泳課,更是從來沒有和我聊過她最喜歡聽的音樂。每天放學回家,她唯一督促我做的就是好好吃晚飯,而在周末,我很少能見到她??纯慈缃癞斄四赣H的我,周末恨不得每時每刻都和3個孩子在一起,丈夫曾開玩笑地對我說:“你離開孩子們的最長時間紀錄是10分鐘!”
如果你問現(xiàn)在的家長為什么如此關(guān)心自己的孩子,他們也許會說因為現(xiàn)在的社會太危險。這種觀點并不正確。比如,雖然現(xiàn)在的家長經(jīng)常教育孩子不要隨便和陌生人說話,但相關(guān)數(shù)據(jù)顯示,陌生人拐騙幼童的案件數(shù)量較20世紀70年代相比并沒有明顯變化?,F(xiàn)代父母為何如此擔心孩子的生命安全,這種擔心對孩子來講究竟是好還是壞?
1978年,在位于美國芝加哥市的哈姆林公園,剛剛1歲半的弗蘭克·尼爾森爬上了12英尺高的“旋風滑梯”(外形呈螺旋狀的滑梯),母親黛布拉就站在他身后的爬梯上。不幸的是,弗蘭克還未滑到地面,就從半空中摔了下來,從扶手和爬梯中間的縫隙中跌落,腦袋重重地砸在地上,最終被醫(yī)生診斷為永久性大腦損傷,永遠喪失了視覺和會話能力。一年后,弗蘭克的母親起訴了哈姆林公園所在的芝加哥公園區(qū)和生產(chǎn)該款滑梯的制造商。
1985年1月,尼爾森一家勝訴并得到了900萬美元的賠償金。芝加哥公園區(qū)首席執(zhí)行官下令撤走了園區(qū)內(nèi)所有的滑梯。事情過后,很多人為芝加哥公園區(qū)叫屈,其中更是有人給美國政府寫信,信上說:這起事件究竟是誰的過錯?一位母親怎么能讓僅僅一歲半的幼童獨自滑滑梯?然而無論誰對誰錯,小弗蘭克再也無法享受那本屬于他的快樂人生。
據(jù)美國政府的調(diào)查顯示,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因游樂設施陳舊而導致的兒童傷亡事件多達上千例。隨后,美國政府出臺了《兒童游樂設施管理手冊》,旨在規(guī)范美國兒童游樂場中游樂設施的安全性。在尼爾森事件發(fā)生后的幾年中,《兒童游樂設施管理手冊》幾經(jīng)修改。在眾多工程師和技術(shù)專家的建議下,該手冊對每種游樂設施的高度、坡度等各個方面做了全面細致的規(guī)定。于是,好玩的游樂設施不見了,所有的兒童游樂場變得千篇一律。
奇怪的是,雖然游樂設施的安全性提高了,可兒童游樂園內(nèi)發(fā)生的兒童傷亡事件的數(shù)量并沒有明顯變化。因此,有不少人提出,居高不下的游樂場兒童傷亡率與父母看管不到位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家長們高估了孩子辨識危險的能力??晌覀兊暮⒆诱娴挠心敲创嗳鯁??
給孩子獨處的空間和時間
2011年,挪威王后大學學院心理學教授艾倫·桑德斯特發(fā)表了一篇名為《從人類進化規(guī)律看兒童冒失行為的抗恐懼效應》的學術(shù)論文。在論文中她總結(jié)道,兒童天生會對危險和驚奇的事物產(chǎn)生好奇,他們想要的僅僅是冒險給內(nèi)心帶來的恐懼感,而冒險本身并不會令孩子們感到膽怯,相反,他們最終會戰(zhàn)勝內(nèi)心的恐懼感。桑德斯特在文章中列出了6類危險系數(shù)較高的兒童行為,并解釋了這些危險行為帶來的好處:1、爬高——培養(yǎng)兒童的探索意識。2、觸碰危險工具,如剪刀、刀片、斧頭等——增強兒童的掌控力。3、玩火玩水——幫助兒童樹立危險意識。4、混戰(zhàn)——兒童可從中學會如何在攻擊中與他人合作。5、滑雪——提高兒童的行動力。6、自己玩——讓兒童變得更獨立。而桑德斯特認為,第6種行為對兒童成長來說尤為重要,當兒童獨處時,他們將對自己的所有行為負責,因此也就更能認清什么是危險,什么是安全。
然而,今天的父母卻無法容忍孩子們離開自己的視線一步。游樂園、球場、學校,只要有孩子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如果讓家長們描述一周的生活狀態(tài),那么關(guān)鍵詞一定離不開送孩子去學校、陪孩子做家庭作業(yè)、陪孩子去游樂場。在今天的父母們看來,讓孩子獨處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
1972年,一名叫羅杰·哈特的地理系學生完成了一篇特殊的論文。在英國一個小城鎮(zhèn),他用兩年時間追蹤當?shù)?6名小學生的日?;顒?,并將每個學生的移動軌跡制作成一張張生動有趣的地圖?!昂⒆觽兊谋憩F(xiàn)太讓我震撼了,他們的父母很少陪伴他們,他們用大量的時間開辟自己的游樂天地,而且玩得很開心,孩子們也把我當做他們的朋友,經(jīng)常和我分享他們的‘榮耀時刻’和內(nèi)心的小秘密?!惫卦谡撐闹羞@樣寫道。
在20世紀70年代,孩子們擁有很多獨處的時間,他們經(jīng)常自娛自樂,大腦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小學生通常已經(jīng)有能力騎自行車了,從哈特繪制的地圖來看,他們很喜歡騎車往返于家、學校、游樂園和球場之間,酷愛冒險的他們總能找到一些隱秘的“近路”。再來看看現(xiàn)在的父母,他們會讓自己還在上小學的孩子隨便騎車出去玩嗎?當然不會!
2004年,哈特再次返回到該小鎮(zhèn),試圖找到已經(jīng)為人父,為人母的當年的那些小學生。哈特想知道他們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同樣,哈特對當?shù)氐囊恍┬『⒁沧隽烁櫿{(diào)查,并再次將兒童的行動軌跡繪制成地圖。但哈特發(fā)現(xiàn),這次的調(diào)研工作與之前的有很大不同。這一次,父母們總是尾隨在孩子的身后,嚴密監(jiān)視孩子的一舉一動?!爱?shù)氐募议L和學校并不歡迎我來做調(diào)研,他們認為這和孩子們的成長沒有太大關(guān)系?!惫卣f。
很多父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成長得太快,而事實上,孩子們根本沒有自己的成長空間,他們所做的就是不斷地模仿父母的行為舉止和生活習慣。根據(jù)哈特的研究報告我們可以得知,在過去,兒童的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他們逐步學會如何承擔責任,一步步地,從學會自己過馬路,到敢于自己去商店買東西,最終可以幫上鄰居的忙。這種成長模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意識。但是,今天的小孩兒們卻跳過了這個漸進的成長過程,直接做起了“小大人”,模仿父母說話的方式,學著像大人一樣生活,他們永遠不知道如何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2011年,美國威廉瑪麗大學的教育心理學教授金慶熙發(fā)表了一篇名為《創(chuàng)新危機》的文章。該文章指出過去十年中,美國兒童的考試成績逐年下降,其原因在于兒童缺乏創(chuàng)造力。今天的兒童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沒有活力、口頭表達能力差、不懂得幽默、沒有想象力、缺乏洞察力、不懂得多角度看待問題。金慶熙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兒童尤為缺乏的是溝通能力,導致兒童發(fā)生如此變化的原因就在于父母。今天的父母對“危險”一詞過于敏感,他們過分地干涉兒童的成長,卻不知這種教育方式深深打壓了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
太陽就要落山了,我在“土地”的門外向里面眺望,遠遠地看見一個3米高的小山坡上有個灰色的鐵桶,7歲的克里斯汀正準備把鐵桶滾下去,雖然山坡不高,也很平緩,但山底就是那條小溪,鐵桶一定會滾入水中。突然,鐵桶里面有個小腦袋慢慢探了出來,我一眼就認出那是我的兒子吉迪恩。我有些擔心,要知道我一整天都沒看到自己的孩子了,但我又不想打擾到吉迪恩,于是在征得園區(qū)工作人員的同意后,我爬上了山坡,躲在一棵大樹的背后。只聽克里斯汀說:“你會掉到水里的?!薄拔抑馈!奔隙鼽c了點頭。
克里斯汀仔細叮囑吉迪恩要如何在桶內(nèi)站立和行走以保持平衡?!拔視p輕地把桶推下去,你不用擔心,”克里斯汀像個大哥哥一樣對吉迪恩囑咐道,“準備好,1!2!3!”話音落下,鐵桶緩緩滾到了山底。此時的我十分焦急,我知道吉迪恩最討厭渾身濕漉漉的,可我沒給他帶多余的衣服。我該不該和克里斯汀的爸爸借一件衣服呢?還是像游樂場周圍的居民借一套?我能想象到吉迪恩從水里走出來的樣子,一定是怒氣沖沖地撇著小嘴。
然而,吉迪恩的表現(xiàn)讓我驚呆了,他從鐵桶爬出來后,笑著對克里斯汀說:“我渾身濕透了。”于是,兩個人手拉著手又跑到另一個山坡去玩了。
[譯自美國《大西洋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