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對美國的看法,有時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略顯偏激,“萬惡的美國”與“萬善的美國”的言論都時常會出現(xiàn)在我們的身邊。筆者恰好擁有在美國生活一年的機會,雖然無力去評價美國的方方面面,但作為一個關注能源安全問題的人,筆者僅僅只能就自己所關心的問題,奉行“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原則,多留意細節(jié),多探求真相。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fā)后不久,一位美國學者就曾經(jīng)感慨,“美國全賴上帝庇護,資源豐富卻又地廣人稀,由此養(yǎng)成了美國人民大手大腳使用資源的壞習慣”,這并非一句虛言。
筆者所居住的城市伊薩卡位于紐約州的中部,是一座很小的城市,城區(qū)人口只有兩萬九千多,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座小城市,走進停車場,各種豪華的大型汽車,譬如SUV和豪華轎車卻也并不特別罕見。其中給筆者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莫過于某種大型皮卡車,這種車的體型又高又寬,輪胎奇大無比,筆者為此專門查閱了資料,中國的愛車一族給這類車起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叫做“美式肌肉車”,它們往往搭載八缸發(fā)動機,排氣量甚至可以達到6升以上,這意味著每一百公里其耗油量就要達到20升甚至更多。
作為一個關注能源問題的人,筆者確信從技術角度說,這種高油耗的車實在太奢侈,對能源的浪費太嚴重。然而,筆者也深知,如果做一下?lián)Q位思考,那么至少可以更好地理解這種“不應該存在”的現(xiàn)象卻為何存在。這里有一則舊聞,應該有助于讓我們理解,美國民眾為何喜歡大型汽車。
從1973年第一次石油禁運開始,直到1980年初期,中東地區(qū)先后經(jīng)歷了阿以戰(zhàn)爭、伊朗伊斯蘭革命、兩伊戰(zhàn)爭,國際石油的價格也應聲大起大落,將美國政府和民眾折騰得苦不堪言。無奈之下,美國政府不斷地呼吁民眾要改變以往開大車、開豪車的舊習,轉而使用小排量、經(jīng)濟型的車輛。當時某家報社記者采訪了紐約曼哈頓地區(qū)的一名出租車司機,詢問他對政府呼吁的看法,這位美國“的哥”的回答是,“政府在開什么玩笑!要知道,開上凱迪拉克這種豪華大轎車,就是美國夢的一部分?。 碑斠惠v馬力強勁、外形粗獷、充滿陽剛之氣的汽車成為一個國家民眾的夢想與光榮的有機組成時,就很難再用單純的環(huán)保、節(jié)約的理念來壓制這種沖動了。除此之外,對于美國民眾而言,即使在原油價格每桶高達上百美元的今天,成品汽油的價格也并未達到不可承受的地步。以筆者所居住的城市為例,在某些加油站,使用會員卡優(yōu)惠,標準汽油的價格是每加侖3.39美元,換算成國內計量方式約等于每升0.9美元,約合人民幣每升5.5元;對于年收入數(shù)萬乃至數(shù)十萬美元的美國中產(chǎn)階層來說,每升0.9美元的油價實在是一筆很小的支出。
不過,隨著油價的日益高企,市場而非“美國夢”才是塑造美國民眾消費行為的主導力量,加之環(huán)保觀念日益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美國民眾開始換上了經(jīng)濟省油的小型車輛,街上隨處可見豐田、本田、現(xiàn)代等各種日韓系的經(jīng)濟型小轎車。
能源與環(huán)保的問題,不僅僅體現(xiàn)在開車的問題上,還體現(xiàn)其他一些方面,在這些方面,美國民眾也保持了一貫的“大手大腳”的特點。譬如說,大概出于文化風俗的原因,美國人沒有在院子里依靠太陽光晾曬衣服的習慣,衣服一律靠電能烘干。筆者專門看了一下商場里烘干機的性能標簽,功率大約都在兩千瓦特以上,要完全烘干一筐衣服,大約需要一個小時的時間,也就意味著需要耗費兩千瓦時的電力;在超市和商場里,各種產(chǎn)品包裝都比較大,根本不在乎紙的用量,收銀員對塑料袋的使用也沒有任何限制,哪怕只買了兩件不同性質的商品,譬如一小盒肉和一小包紙巾,收銀員也會問你需不需把它們分別放在兩個塑料袋里。當然,有關可再生垃圾回收的制度問題,美國人做得還是不錯的。
總的看來,由于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發(fā)達的經(jīng)濟水平,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毋庸置疑是高能耗的,這種大手大腳的消費習慣,既與社會傳統(tǒng)、文化習俗有關,也跟經(jīng)濟水平、消費能力密切相連;如果說非要從中學到點什么的話,那么只能大而化之地說,提倡市場的主導力量,加強環(huán)保的公益宣傳,應該是中國的可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