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薩茹拉
在故事教學中,提問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茖W的提問能激發(fā)幼兒的活動興趣,啟發(fā)想象思維,引導操作實踐,促進幼兒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存在一些誤區(qū),使師幼之間缺乏互動、交流,使故事教學沒有充分發(fā)揮在幼兒語言教育中的作用,它影響了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及聽故事的新奇感與敏銳感。在實踐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教師在提問上存在以下誤區(qū):
一是提問目的片面化。很多教師的提問常局限于活動內(nèi)容本身,往往只是為了誘導幼兒說出內(nèi)容。在故事活動中,很多教師在活動一開始就直入故事內(nèi)容,問幼兒“這是誰”“在做什么”“為什么這么做”等等,而較少跳出故事的具體內(nèi)容關(guān)注借助作品可以實現(xiàn)的多元價值,如激發(fā)幼兒自身的經(jīng)驗,體驗故事情節(jié)的精妙等。
二是提問的內(nèi)容缺乏條理。教師的提問能引導幼兒的思維,如果教師的提問缺乏條理,幼兒的思維也會陷入混亂。如在小班故事《小貓找班》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出示小貓圖片后問幼兒:“這是誰?它長得怎么樣”,接著開始講述故事,講完之后又問“貓媽媽送小貓到了幼兒園,小貓是怎么說的?接著它看到皮球是怎么做的?小貓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班的?”類似的提問,教師事先沒有精心設計與編排,問題之間也缺乏層次感,條理混亂,會對幼兒正確思維帶來干擾,導致幼兒不知如何進行表達。
三是給幼兒思考時間少,急于追求正確答案。在設計問題時,教師往往在心里已經(jīng)有一個自認為滿意的標準答案,活動中總期望提問后立刻有“聰明”的幼兒能夠一語命中。若是遇到答非所問、不切題或者一時沒人回答等情況時,教師要么打斷或阻礙幼兒思考,批評幼兒不認真聽,要么迫不及待地給出正確答案,草草結(jié)束這一問題。
以上誤區(qū)顯示了在故事教學中一些教師對于如何提問,提什么樣的問題還模糊不清,沒有經(jīng)過精心準備。其實,教師的提問不僅是一種是技術(shù),更是一門藝術(shù),教師只有掌握了一些設置問題的技巧,我們的活動才會變得更加生動和精彩。筆者認為,教師要從細節(jié)入手,關(guān)注教學中的提問策略,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顯現(xiàn)不同的促進作用。
1 層次性提問,有助于孩子了解中心意思
提問的層次性要求教師緊扣教材重點、難點和關(guān)鍵,分析教材內(nèi)容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邏輯順序和幼兒已有的知識、能力,循序漸進地設計一系列問題,孩子們再回答出問題之后,對故事所要表達的中心意思也就自然了解了。
例如,在根據(jù)兒歌改編的故事《小狗抬花轎》中,第一段我設計了兩個問題:(1)幾只小狗抬花轎?(2)誰在抬轎子呢?設計這兩個問題的目的,是讓幼兒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并將注意力轉(zhuǎn)到角色身上。第二段設計了三個問題:(1)小狗出了什么事情? 猜一猜它為什么會摔跤?(2)老虎怎么樣對待小狗的?(3)你生不生氣?通過上述問題,發(fā)散幼兒的想象力,并引發(fā)幼兒同情弱小、團結(jié)友愛的情感。第三段設計了三個問題:(1)你能幫小狗想想辦法對付老虎嗎?(2)小狗想了什么辦法?好不好?(3)你覺得老虎以后應該怎么做?通過這幾個問題,讓幼兒明白故事中蘊含的道理,不能欺負弱小,并能設身處地地理解角色心情,達到情感共鳴。
2 假想式提問,有助于孩子理解人物心理
故事中有很多真、善、美或假、惡、丑的形象,為了幫助幼兒正確理解這些形象,有時教師可提出問題,讓幼兒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去體驗角色的行為及其心理過程。
如在學習故事《小柳樹和小棗樹》時,我問幼兒:“如果你是小柳樹,你會怎么做呢?你面對結(jié)滿棗子的小棗樹時心里會怎么想?”這種角色體驗,讓幼兒一下子想到了自己,從而更好地理解了故事里角色的心理特征。
3 開放式提問,讓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語言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應多設計一些能引發(fā)幼兒積極思維的開放性提問,使問題的答案多元化,教師可以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兒想象的因素對幼兒提出問題,引導幼兒積極思維想象。這種問題往往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它需要幼兒擺脫作品原有的情節(jié)束縛,按照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問題。盡量避免答案單一的選擇性提問,如:“對不對?”“是不是?”這樣的問題往往限制了幼兒探索答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只能隨著教師的思路被動地接受知識。
如學習《三只蝴蝶》這個經(jīng)典的兒童故事時?;顒又形姨岢隽诉@樣幾個問題:“如果雨不停得下,他們該怎么辦?”部分幼兒回答:“可以分開在花朵下躲雨?!蔽矣謫枺骸俺嗽诨ǘ湎露阌晖?,還有其他的方法嗎?”幼兒回答:“可以在葉子下躲雨,在亭子里躲雨,飛到房子里躲雨……”,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問題,孩子們的思維變得更豐富了。
4 互動式提問,讓孩子在討論中發(fā)展表達能力
這種問題主要是根據(jù)故事中事物間的聯(lián)系和因果關(guān)系設問,可以引發(fā)孩子們的積極討論,使孩子從事物的不同側(cè)面去了解事物,開闊思路,形成多種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動的情趣,激活孩子們的情感與思維,使孩子愿意說,有機會說,只有這樣才能加強生生互動,使活動氣氛更加積極、和諧!
如在《三個和尚》的教學活動中, 針對“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情況, 我引導孩子討論:“如果你是這三個和尚中的一個,你怎么讓大家有水喝呢?”孩子們想出了種種辦法:“我把水引到山上來,成自來水。”“排小小值日生。”“裝滑輪吊上來……”在討論中孩子們爭先恐后,你一言我一語,想出了好多辦法, 也在向同伴說明自己想法的同時發(fā)展了表達能力。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shù)。它要求我們能把握適當?shù)亩?,以啟發(fā)幼兒思維,提高教學效果。教學實踐證明,并非所有的課堂提問都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只有那些優(yōu)化了的課堂提問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把精心設計課堂提問作為上好一節(jié)課的重中之重,善于從教學的實際出發(fā),因情而異,隨機而變,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針對性,才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