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俊宇
在我的人生之初,以及后來的工作中,偶有幾次漢字情緣。這情緣,使我對漢字別有一番認識,一番感悟,受益匪淺。
一、老校工的“忍”
我讀小學時,學校聘請著一位老校工幫助學校養(yǎng)豬、種菜。老校工六十開外,身材高瘦,身子硬朗,頭發(fā)花白,據說讀過幾年私塾。春日,陽光明媚,在學校吃中餐的我們,每到中午便趴在菜園邊的草坡上,一邊看老校工種菜,一邊聽他老人家講故事。每當此時,老校工總把講故事當作一件樂事,常常講得唾沫四濺,津津有味。
“什么叫忍,你們知道嗎?”
我們哈哈大笑:“誰不知道?。恳馑悸?,我撓你的胳肢窩,你想笑而硬撐著,不就是‘忍嗎?”
老校工也笑了:“那不能算真正懂得‘忍字,‘忍上面是‘刀加一點,這表示刀刃,是最鋒利的,下面是個‘心。你想,有些事,如果太沖動,不忍讓,就會壞事,刀刃插心哪;有些事則不能容忍,否則,也會如刀刃穿心呢!”
我們聽著,眼前仿佛出現了明晃晃的刀刃和那鮮紅的心,第一次從老校工那兒知道了漢字竟有如此豐富的內涵和如此撩人的魅力。一個讀書不多的私塾學生,能對漢字有如此的理解,可見,重視漢字科學早已有之,只是后來漸漸被人們忽視了。
二、老外公的“階級”
我剛入小學不久,遠方的外公到我家。我的書包掛在大堂的木墻板上,藍色的書包上“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幾個黃色的字格外醒目。我在外面與伙伴們打鬧后滿頭大汗地回到屋里。
外公問:“都上學了,書包上那行字你會認嗎?”
“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我大聲答道。
“那‘階級是啥意思?”
“‘階級嘛,就是‘階級敵人,是壞人?!蔽颐摽诙觥?/p>
我清楚記得,外公當時臉上掠過一絲的不安、失望與無奈:“現在學校是怎么教書的,我們讀書時每個字的意思都是要會講的?!?/p>
我說:“‘階級不是壞人,怎么會說階級斗爭呢?”
外公語重心長:“‘階,左邊為‘阜,形如上山的臺階?!边呎f邊拿筆畫了臺階之形,“右邊‘介為聲,‘階意為臺階。‘級左邊為‘絲,右邊‘及為聲,意為等級等次?!?/p>
當時我很疑惑,不同臺階等級上的人就要互相斗爭?后來懂得了“無產階級”“資產階級”,聯系到“地主老財”與“貧下中農”等,逐步對“階級”有了更深的理解。這個理解與外公的漢字啟蒙關系密切。
三、我少時的“此”“灰”
記得讀小學四年級,那時我們用的教材政治思想性極強,有許多口號式的文章。有篇課文前部分的具體內容我已記不清了,而后面的幾句我卻至今十分清晰——“以此為準,深入教育,嚴格執(zhí)行”,還有一句為“以防死灰復燃”。
聯系上下文,我知道“此”指上文所說的“那些內容、要求”,但“此”字本身是什么意思,為何什么都能用“此”代替,我百思不得其解。年幼的我還算有點探究精神,有點追根求源意識,于是想方設法找了一本老字典。原來,“此”字左邊從止,意為腳,右邊從匕,形似一個人。整個字表示一個人站立的處所,表示“這”“這里”“此地”,故大多作代詞用。
“死灰復燃”的“灰”呢?原來,“灰”下部分從火,上部分從手。火會燙手,無法手弄?;饻?,熱氣退盡能手持,才為灰?;鹜吮M了,熱度沒有了,所以引申為沒有生氣、沒有希望,又引申為頹廢、失望,故有心灰意冷、心如死灰、灰心喪氣、萬念俱灰、灰色人生、灰溜溜之說。一個“灰”字,飽含了我們祖先造字的匠心與智慧?。?/p>
四、老校長的“洗澡”
我在老家的縣進修學校任教時,校長是位老先生,中文科班出身,說話幽默風趣,尤其善講故事。一次,他繪聲繪色講道:“在紅楓盡染、秋高氣爽、水流如鏡的幽靜小河邊,一位婀娜多姿的紅衣少女挎著籃子款款而來,看看四周無人,便到河里洗起zǎo來。她搓著揉著……此時,來了一位后生,看見少女洗得如此入情,便情不自禁地來到少女身邊,幫她一起搓揉。少女滿臉羞澀,卻把那個最大的塞進了后生的嘴里……”
正當我們滿臉詫異、笑態(tài)百出時,老校長不動聲色:“你們笑什么?那少女洗的zǎo,是紅棗的棗。哈哈,你們都想到哪里去了。這就是我們漢字特有的個性與文化。漢字不僅音有意思,形更為有趣。你們看,人言可靠為‘信,人被拘禁為‘囚,氣小力弱為‘劣,小土飛揚為‘塵,口中不愿為‘否,不上不下為‘卡,房中失火為‘災,火燒山林為‘焚,眼皮下垂是‘睡,鳥用口叫為‘鳴,犬張口叫為‘吠,日上樹梢為‘杲,日落樹下為‘杳……”
老校長深厚的漢字功底令我折服,同時,為自己作為語文教師漢字知識卻如此貧乏而深感汗顏。
五、融入課堂的“漢字學”
日月如梭,時光飛逝,轉眼便進入了21世紀。2005年前后,我幸遇集美大學金文偉教授。金老師對漢字有深入研究,對漢字學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傾情投入,孜孜以求。在金教授的引領下,我們通讀了《現代漢字學綱要》《中國古文字學通論》《語林趣話》《畫說漢字》《說文解字》等專著,開始真正系統(tǒng)地接觸到漢字學,對世界上唯一具有表意功能的漢字有了新的認識,對漢字音美、形美、義美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漢字的部首、偏旁或部件之意義、類別特性有了深一層的感受,對漢字音、形、義的相互關系有了更為明晰的理解,對漢字以形聚類、以一馭多的構造特點有了一些認識,對漢字字形與本義、引申義之間的關系有了一些貫通體悟。老師們深刻認識到漢字是語文之根、之本,只有培根固本,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有長久不竭的生長力、生命力,才能使語文素養(yǎng)這棵大樹枝繁葉茂,傲然參天。
基于此,在金教授的引領下,廈門市的一些學校便開始了將漢字學融入課堂教學的實驗研究。老師們努力夯實漢字基本功,提升自身漢字文化內涵,潛心將字理與童趣巧妙融合,悉心讓學生感受漢字的神奇與魅力,執(zhí)著打造浸潤漢字文化、趣味性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型語文課。經過幾年的實踐,實驗學校學生的錯別字明顯減少,學生對詞的理解格外深刻并能融會貫通,閱讀的自主自悟能力陡然增強,語言運用水平顯著提升。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自主。
倘若能讓我們的孩子有更多的機會與漢字學結緣,有更多的機會沐浴漢字文化,那便是我們語文教學的萬幸,更是孩子們的萬幸!
愿漢字學融入課堂之花盛開!
愿漢字學融入課堂之果豐碩!
(作者單位:福建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 張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