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東 梁建新 胡壽春
(1.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北京 100730;2.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北京100010)
手法治療急性腘肌損傷臨床觀察
張善東1梁建新2胡壽春1
(1.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北京 100730;2.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北京100010)
目的觀察以手法為主治療急性腘肌損傷的臨床療效。方法將92急性腘肌損傷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6例,采用手法治療配合中藥薰洗或熱敷;對照組46例,采用口服西藥消炎止痛,同時配合中藥薰洗或熱敷治療。結果治療1療程后,兩組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且治療組評分升高更為顯著(P<0.01);兩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為95.24%,優(yōu)于對照組的73.81%(P<0.01)。結論以手法為主治療急性腘肌損傷療效確切。
急性腘肌損傷 手法
腘肌損傷在臨床并不少見,但多被漏診,文獻報道也不多。多是由于膝扭傷后臨床體征不易被查出,患者主訴多、體征少,未引起門急診醫(yī)生的重視。有專家稱在各種膝關節(jié)損傷的患者中,單獨或伴有腘肌損傷者高達20%[1]。筆者采用手法為主治療本病患者46例,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均來自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門診,共計92例。年齡14~65歲;病程1 d至2周。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患側、病史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診斷標準 (1)急性損傷時膝關節(jié)疼痛較劇烈,下蹲不完全,起立、上樓或爬坡時疼痛加重,行走時腘窩處有牽拉感,略呈跛行。(2)可伴有小腿后側及足底疼痛等脛神經(jīng)癥狀,但不能指出具體痛點部位,自主屈伸活動時癥狀加重。(3)膝關節(jié)外觀無明顯異常,俯臥位時,腘窩偏外略顯腫脹,從外上到內下可摸到一斜行的條索狀物,按之有明顯深壓痛(雙側可對比),有時向腓腸肌深層放射。(4)浮髕試驗、研磨試驗、抽屜試驗、內外翻試驗、麥氏征等均陰性。(5)影像資料:膝關節(jié)X線片無明顯異常。
1.3 治療方法 (1)對照組采用藥物治療??诜p氯芬酸鈉25~50 mg,每日3次?;枷ブ兴庌瓜椿驘岱竺咳?次,處方采用《中醫(yī)傷科學講義》中的下肢損傷洗方(經(jīng)驗方),每日1劑。(2)治療組采用手法+中藥薰洗,手法治療隔日1次。手法治療:①理筋手法?;颊吒┡P位,術者用法在腘窩處滾3~5 min,而后用右手拇指腹按壓腘肌找壓痛點,在壓痛點處行按揉彈撥,彈撥方向與腘肌纖維方向垂直,用力要輕揉均勻,持續(xù)5~8 min,彈撥后沿腘肌纖維方向上下按揉3~5遍。②運動關節(jié)。俯臥位,患肢外展床邊屈膝90°,助手用雙手按患者大腿部,術者彎腰雙手握患側脛骨上端,并將患足背搭在肩上。先沿脛骨縱軸上提下壓數(shù)次,再沿股骨縱軸前推后拉數(shù)次。接著一手放腘窩處,另一手握住踝部,在沿股骨縱軸牽拉的同時,將患小腿內旋-屈曲-外旋-伸直,然后再反向行小腿旋轉、牽拉、屈伸運動,反復3~5遍。兩組均治療10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進行評分。
1.4 療效標準 所有患者治療前后均采用改良Larson膝關節(jié)韌帶損傷評分表[2]的評定方法,計算癥狀的改善率[3]。治愈:癥狀及陽性體征基本消失,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正常,改善率≥80%。顯效:癥狀及陽性體征明顯改善,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正常,50%≤改善率<80%。有效:癥狀及陽性體征好轉,膝關節(jié)功能改善,10%≤改善率<50%。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改善率<10%。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χ2檢驗或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改良Larson評分情況(分s)
表1 兩組患者改良Larson評分情況(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組 別 n 治療前 治療1療程治療組 46 49.6±4.2 91.6±2.3*△對照組 46 50.7±3.7 74.7±3.5*
2.1 兩組改良Larson評分比較 見表1。結果示兩組患者在治療前改良Larson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療程后,兩組改良Larson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1),治療組與對照組評分比較,治療組評分升高更為顯著(P<0.0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結果示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腘肌位于膝關節(jié)后部,被認作是起動?。?],在膝關節(jié)的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臨床常見腘肌損傷患者在蹲下、起立或上下樓梯時,膝關節(jié)處于半屈狀態(tài),該肌收縮常使疼痛加劇,造成下蹲困難或下蹲不完全。當腘肌損傷后繼發(fā)無菌性炎癥、組織粘連刺激或壓迫、牽拉脛神經(jīng),從而導致其支配區(qū)疼痛或放射痛,疼痛表現(xiàn)在膝關節(jié)前面、小腿后面及足跟部。因此臨床上極易誤診為膝關節(jié)脂肪墊勞損、半月板損傷、腓腸肌損傷、跟骨痛等。為了避免誤診,臨床上對膝關節(jié)扭傷要常規(guī)檢查腘肌,只要仔細查體分析,結合其他臨床表現(xiàn),診斷并不困難,尤其對膝關節(jié)疼痛劇烈或久治不愈和疼痛位置說不清楚、痛點難以找到者更要高度重視。腘肌損傷屬于中醫(yī)學的筋傷范疇,理筋手法治療筋傷已被無數(shù)臨床實踐所證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5],筋傷無論是急性期或慢性期,疼痛、腫脹是其主要癥狀,手法治療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和淋巴的循環(huán),加速局部組織水腫、瘀血和各種代謝產(chǎn)物的吸收,改善局部組織的代謝,提高局部組織的痛閾,緩解肌肉痙攣,從而起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同時采用被動運動關節(jié)的手法,可以起到松解粘連、滑利關節(jié),促進無菌性炎癥的吸收。因此腘肌損傷如果診斷明確,手法和部位選用得當,膝關節(jié)疼痛減輕或消失非常明顯,應用手法治療結合中藥薰洗或熱敷更能獲得迅速的療效。
[1] 王文德,王曄來.中國針刀臨證精要[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73.
[2] 曲錦域,田得祥.運動創(chuàng)傷檢查法[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9:271-272.
[3] 張善東,戴軍,胡壽春.手法結合肌力訓練治療膝骨性關節(jié)病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7,34(1):59-60.
[4] 郭世紱.臨床骨科解剖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810.
[5] 孫樹春,孫之鎬.中醫(yī)筋傷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27.
R685.4
B
1004-745X(2014)04-0746-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4.091
201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