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趙陽
欄目編輯:倪紅燕
如何克服“語塞”
☉劉趙陽
某位領導下基層,問了老鄉(xiāng)“家里幾口人”“收入怎么樣”“有沒有什么困難”幾個簡單問題后,便不知該如何繼續(xù)交談下去。對此等“語塞”干部,習主席在浙江工作期間曾有過入木三分的評析:“與新社會群體說話,說不上去;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
當前,如何讓“語塞”干部盡快轉變,通過語言拉近與群眾的距離,用實際行動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可以作為發(fā)力點。
用真心,在“接地氣”上下功夫?!罢Z塞”干部之所以存在,與其本人對待群眾和本職工作的不負責任有著密切關系,他們往往事先不進行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對談話對象的情況不了解,對具體數(shù)據(jù)不掌握,緣于擔心講出“風馬牛不相及”的話,從而讓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窘境,于是便心一橫:與其讓人笑話,不如干脆閉口不言,來掩蓋可能因自己工作不扎實帶來的負面效應。也有膽大敢言者,但往往張口閉口就是“大概、或許、可能是”等詞匯,自認為這樣肯定不會出錯,即便有不準確之處也可以以“虛”帶過,令聽者一頭霧水,不知所以然,還不得不違心附和?!敖拥貧狻辈拍芫廴藲?,沒有調查也就沒有發(fā)言權。領導干部要邁開腳步,真正深入基層、撲下身子去“接地氣”,把心融入基層,與基層官兵打成一片,通過傾聽基層官兵的真心話、牢騷話,仔細品味大家的言行舉止,把最真實的情況摸準摸透,這樣說起話來才會有理有據(jù),才能一語中的、一針見血,也就更容易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把群眾路線走好,把黨的群眾工作做實、做細、做深、做好。
動真格,在“正作風”上下功夫。網(wǎng)上曾廣泛流傳一組照片:陽光暴曬下學生們正襟危坐,認真聆聽處于陰涼下的領導高談闊論;雨中觀看節(jié)目或是視察的領導們身后都有一個淋雨撐傘的“保姆”。不得不承認我們身邊仍然有“官老爺”存在,他們喜歡高高在上,平時坐在空調房聽匯報、看材料,現(xiàn)實中一副“眾人皆濁而我獨清”的模樣,拒群眾于千里之外。即便不得已到群眾中去,也每每都是敷衍了事,或是指指點點,官腔十足,聽不進百姓言,講不出百姓話。話風體現(xiàn)作風,領導干部要善于轉換角色,多站在群眾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多用群眾的語言“說長道短”,只有這樣,才能講出更多耐聽的話,才能達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不停地進行自我剖析,努力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要常用群眾的眼光進行比照,查找自身缺陷,刀口向內,及時剜除自身的頑疾痼疴。沒有誰喜歡聽假話、被“忽悠”,大家都喜歡聽實話、掌實情,領導干部更要從自身做起,旗幟鮮明地反對“假大空”,決不能到了揭短亮丑的關鍵時刻就“語焉不詳”,躲躲閃閃,更有甚者大言不慚,粉飾太平,睜著眼睛說瞎話,講起來無敵,做起來無力,自然是壞了規(guī)矩,亂了作風,差了形象,得不償失。
練真功,在“強素質”上下功夫。不少干部動輒以業(yè)務工作忙為由,不讀書不看報,忽視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對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學習淺嘗輒止,浮在表面,理解不深入、不細致,更談不上與實際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他們不善于接受新事物,不愿意思考和歸納,缺失基本的理論涵養(yǎng),能力素質跟不上,講出來的話不是陳詞濫調就是空洞無物,讓聽者味同嚼蠟、哈欠連天,正好與毛主席那句“臭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對上號入了座。俗語講,“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平時不好好練習“說功”,關鍵時刻肯定會“悄無聲息”,如果硬撐輕則錯漏頻出,更有甚者因為一句話毀了自己的形象和名聲,也影響到黨在群眾心目中的威信,后果不可謂不嚴重。說話是表達個人思想的最直接方式,自身能力素質提升了,反映到講話上也必然會提高一個層次。要想掌握會講、講好的本領,就必須把功夫下在平時,多修煉學習之功、思考之功、實踐之功,不斷豐富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功夫下足了,話自然也就容易說在點子上,就能說好、說新,說到群眾心坎上,說出實在管用的話。
【作者系71375部隊某營副營長】
·學海泛舟·
欄目編輯:倪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