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強
英文有一句諺語,大意是“人如其食”。有時我們看看那些叱咤風云的人物喜歡吃些什么,會有一些有趣的啟示。
毛澤東嗜好吃辣,每餐都無辣不歡,就是小小幾顆辣椒,已經足夠讓他吃掉一大碗飯。他的名言是:“能吃辣的人革命性較強?!薄袄薄迸c“革命”一樣,都洋溢著一種火熱澎湃的能量。
另外,毛澤東也愛吃紅燒肉,隨著年紀漸長,旁人都勸他改掉這個肥膩的飲食習慣,他卻說自己是農民之子,自小習慣過的,就是農民的生活方式。
事實上,毛澤東最終能在共產黨精英中脫穎而出,成為新中國的頭號開國元勛,靠的就是對中國農民的認識,能夠把他們動員起來鬧革命,通過分田分地這種中國歷代農民革命領袖的土法智慧,爭取農民支持。所以,喜歡吃紅燒肉,也成了毛澤東作為一位農民革命領袖形象化的一個標記。
如果毛澤東這個湖南人無辣不歡,最愛吃紅燒肉這類農家菜,反映了其執(zhí)著、愛斗爭的性格,那么周恩來這位江蘇人,曾經放洋留學,性格隨和,最愛與人為善,一位出身城市的知識分子,他又喜愛吃些什么?會否如江蘇人般嗜甜呢?他最愛吃的是冰糖肘子,是不是與你對其觀感很匹配呢?事實上,也是這位總理一錘定音,將精致、清淡、口味清新平和、南北皆宜的淮揚菜,定為中國國宴的基調。
孫中山喜歡吃的是簡單廉價的豆腐,這里除了反映其節(jié)儉的作風之外,背后還有他這位革命先行者半生顛沛流離,為了革命奔波勞碌的故事。他弄壞了身體,尤其是胃,所以晚年只吃得進豆腐之類容易消化的食物。
毛澤東的宿敵蔣介石,出身軍旅,到后來仍然一直保持嚴格的軍人紀律和作風,不抽煙不喝酒,甚至連茶也不喝,只喝白開水。之前我到南京旅游,特地去國民政府舊總統(tǒng)府參觀,到了國會會議廳,我無意中發(fā)現,其他座位擺放的都是茶杯,唯獨蔣介石座位上擺放的是水杯,證明他只喜歡喝水。再到總統(tǒng)府內的蔣介石辦公室,亦發(fā)現蔣辦公桌上擺放的,也是水杯。
蔣介石最喜歡吃的,則是一味黃埔蛋,除了因為他牙齒不好之外,還因為在1924年,孫中山委任他當黃埔軍校校長,其間,蔣鼓勵校內厲行節(jié)約,無論師生都吃得十分簡單。作為校長,他的營養(yǎng)還是受到特別照顧,但也只不過是讓他吃只雞蛋,那就是后來被稱為黃埔蛋的炒雞蛋。
餐桌是一個別開生面的角度,也可以去了解政治領袖的性格和作風。換句話說,餐桌上的領袖和我們一樣,也是一個平凡的“吃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