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龍
吳淡如,臺灣著名女作家,有“臺灣暢銷書天后”的美譽。除卻作家這個稱號外,吳淡如與很多女人一樣,也有一個偉大的名字——母親。
吳淡如年過四十才決定要孩子,從懷孕到生產(chǎn)的那段日子,一直讓她刻骨銘心。孕期中因為妊娠毒血癥,讓她的腎臟差點因此報銷,后來又因為全身嚴重積水而提前剖腹產(chǎn),女兒出生時不到五斤。但是,慘烈的孕育過程并沒有讓她把女兒當成一個嬌貴的公主。她認為,正是因為孩子的來之不易,才更要培養(yǎng)女兒的堅強性格。
吳淡如給女兒取名小熊,她一直把小熊當山雞一樣養(yǎng)活,她對小熊說的最多的三個字就是“不要怕”。 等到女兒二十歲的時候,自己都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所以吳淡如認為,必須要培養(yǎng)孩子勇敢與樂觀的個性,來面對將來沒有父母陪伴,沒有父母擋風遮雨的日子。
女兒還不會走時,吳淡如就讓她學游泳;女兒剛學會走時,她就開始帶著女兒到處玩。在游玩的過程中有很多過來人告誡吳淡如,“不要讓孩子接近馬,有細菌!”“如果讓孩子喂羊,被咬著怎么辦?”吳淡如只是淡然一笑,她認為這些恐懼都是大人們的想當然,她依然固執(zhí)地讓女兒隨地吃,隨地坐,隨地玩。
吳淡如甚至還會突然跳出來嚇女兒,時間一長,女兒已經(jīng)被鍛煉得處“嚇”不驚了。跌倒時,吳淡如從來不會去拉起女兒詢問傷情,而是拿起一些新奇的玩具之類的東西轉(zhuǎn)移女兒的注意力,女兒就會自己爬起來擦干眼淚,直奔媽媽的新奇玩意兒去了。當女兒摸熱水杯時,吳淡如一般不會大聲喝止,而是會抓著女兒的手輕輕碰一下杯子,她認為只有孩子知道什么叫燙了,才能記得深刻。
雖然吳淡如對女兒的教育有點“鷹媽”的味道,但是,她在女兒面前從沒有過暴怒或者大聲呵斥的時候,所有的問題都是用溝通的方式來解決。吳淡如始終用同理心來對待孩子,因此,她從不對女兒用命令的口吻,也不用“不要”“不準”之類的字眼,她是要女兒自己搞清楚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如果讓孩子一味地遵從命令,根本培養(yǎng)不出孩子的自制力。
除了勇敢之外,吳淡如還希望女兒具備樂觀的優(yōu)秀品質(zhì)。其實,在人的一生中,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困難,但是,如果以一顆樂觀之心來對待,困難似乎也沒有那么棘手,反而會成為激勵自己成長的助推劑。
其實,在“鷹媽”吳淡如貌似冷酷的背后藏著的同樣是一顆柔軟的慈母之心。她說,她只是希望女兒小熊可以成長為一個個性勇敢、擁有樂觀性格、能夠平和地看待世上萬事的人。
或許,對于吳淡如的放養(yǎng)式教育,可以用這樣的一段話來詮釋: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