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戰(zhàn)時兒童保育會歷時最久的保育院

      2014-05-21 15:42邱月杭芝木
      紅巖春秋 2014年5期
      關(guān)鍵詞:保育院院長兒童

      邱月杭++芝木

      搶救、教養(yǎng)戰(zhàn)區(qū)難童,起于1938年3月,止于抗戰(zhàn)勝利后的1946年9月,歷時8年又5個月。1946年9月后,全國幾十所保育院除陜甘寧保育院在黨中央直接領導下繼續(xù)存在外,均被撤銷。而重慶歌樂山保育院自1938年5月1日“漢口第一(臨時)保育院”至1951年10月以“歌樂山保育院”院名結(jié)束,竟然歷時13年又5個月。因此,可以說:重慶歌樂山保育院是中國戰(zhàn)時兒童保育會歷時最久的保育院。

      難童從武漢撤至重慶

      1938年3月中國戰(zhàn)時兒童保育會成立時,正值日寇進抵黃河危及鄭州、開封,總會理事會常務委員曹孟君、沈茲九親赴前線,拉開了戰(zhàn)區(qū)搶救難童的序幕,在鄭州一帶收容逃亡兒童300余名。4月,總會理事會常務委員唐國楨和候補常務委員徐鏡平又率領馮云仙(西康保育分會理事)、于汝州(總會保育委員會委員)、汪樹棠(后任漢口第一臨時保育院副院長)等到隴海鐵路沿線搶救兒童400余名。4月下旬,在日寇集結(jié)重兵進犯徐州的危急關(guān)頭,曹孟君偕同馮光灌(總會秘書處秘書)等親赴前線,在烈火硝煙中尋覓受難兒童,隨軍突圍,經(jīng)八晝夜,脫險帶領100多名兒童回武漢。以上戰(zhàn)區(qū)搶救的兒童就是漢口第一(臨時)保育院5月1日建院的基礎。漢口第一(臨時)保育院也成為戰(zhàn)時兒童保育事業(yè)在日寇侵華戰(zhàn)爭的炮火下建立起來的首個保育院。

      5月中旬,由于武漢受到日機轟炸的威脅,且日軍以海陸空優(yōu)勢進逼九江,危及難童安全,漢口第一(臨時)保育院奉命撤離,開始向重慶轉(zhuǎn)移。28日,由副院長汪樹棠護送的首批100余名兒童抵達萬縣,不久,第二批、第三批也先后到達重慶,先是住在萬壽宮臨時保育院,后陸續(xù)進入戰(zhàn)時兒童保育會四川分會第一保育院(簡稱“川一院”,因院址在歌樂山,亦稱“歌樂山保育院”)。

      值得一提的是,至1938年10月最后一批在院兒童撤離漢口的7個月中,漢口第一(臨時)保育院共計接收轉(zhuǎn)運兒童約8000名,分送香港、廣東、湖南、貴州、四川和鄂西均縣等各地保育院。戰(zhàn)時兒童保育會發(fā)起人之一,著名劇作家、詩人安娥發(fā)表在《婦女生活》第六卷第四期的《孩子們到四川去了》一文提及:“戰(zhàn)時兒童(漢口第一臨時)保育院陸續(xù)有五百名兒童送到四川第一保育院去了?!?/p>

      模范保育院

      川一院坐落在歌樂山高店子鎮(zhèn)左側(cè)的山坡上。進大門,一條4米寬的石板大道,由低向高把大院分隔為西區(qū)(教學區(qū))和東區(qū)(生活區(qū))。西區(qū)有小花園、涼亭、6排大教室、辦公室、實驗室、標本室、圖書館和可容納600多人的大餐廳;東區(qū)有澡堂、理發(fā)室、草頂方形大禮堂、8排學生宿舍(每排8間,每間4張雙人床)、大操場、小農(nóng)場、小工廠等。還有一個擁有10余床位的病房和醫(yī)務室的小獨院。

      保育院接收的孩子有家的固不少,但流浪街頭的數(shù)目更多?!盁o論誰大概都能想象到集一堂沒有教養(yǎng)、沒有拘束,終日為追求二餐而生活的孩子的情況吧?身上的污臭,幾使人鼻為之塞;吵嘴、叫罵、哭號,幾使人耳為之震聾;摔跤、打架,甚至頭破血流,更使人奪目驚心……‘集體生活在他們腦中根本不會存在過……”從刊載于1938年5月16日《婦女生活》署名“永沂”的這篇文章可以看到,剛進院的孩子多么讓人頭疼。

      進入歌樂山保育院后,通過文化測驗,孩子們被分配到不同的年級。他們所學的文化課,大抵與外面的小學課本相似,除語文、數(shù)學外還有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常識,教學方法也很民主。除了文化學習,老師還對孩子們進行抗日救國教育,教唱《保育院院歌》、《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打回老家去》等歌曲,組織戰(zhàn)時兒童團在周邊地區(qū)宣傳抗日。經(jīng)過保育工作者耐心的說服、懇切的教導,孩子們逐漸改掉了相互打罵、自私的惡習,在學習互助中進步著。他們變得團結(jié)而自律,愛國家、愛民族,會勞動、有技能,講衛(wèi)生、鍛煉身體,艱苦樸素、吃苦耐勞。

      1939年1月,《新華日報》記者田禾實地走訪后發(fā)表了《歌樂山保育院印象記》,稱這里是“三千尺上的自由天地”——這里沒有一點貓鼠式的學校管理,幾百個小孩的臉上一天到晚都是掛著笑臉的。文中提到,孩子們自己辦了壁報、圖書館;最有趣的是會客室旁邊的小公園(即巴山公園),它完全是由孩子們開辟出來的,鋪路、筑魚池、砌草坪、建亭子,連監(jiān)工員都是孩子;“引人注意的是每個假山上都裝設了大炮,他們還要建設防空壕,飛機場,江防要塞……這是他們創(chuàng)造新中國的試金石”;小公園后面的小牧場養(yǎng)了兔子、小羊、鴨子、鴿子,每天輪流兩個同學來管理。

      安娥在《歌樂山上的保育院》一文中還提到,每天睡覺之前,孩子們在自己寢室里開半個鐘頭的晚會,主要任務為每日生活的自我檢討?!坝幸淮螖U大晚會上,曾解決過這樣一個有意義的問題。當孩子們初上山的時候,省份之見非常濃厚……‘打群架的表演每天都有。后來他們在這次擴大晚會上,決議說:‘大家都是中華民族的兒童,大家都是被日本軍閥炮火壓迫下的流浪者。大家的遭遇一樣,大家的境遇一樣,大家的生活一樣,大家的目的是一個,大家的敵人是一個,大家的工作是一個。因此彼此都不要分省份,不要打架。中國人的拳頭,中國的武器,只是打擊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走狗們的!”安娥認為,“保育會……事實上給中國兒童教育開辟了新的路”,“由保育會兒童做起,將形成全國集體生活的兒童的營壘,建立起兒童抗建工作的核心作用”。

      從保育會的文件、工作計劃、報告,報刊消息以及某些當事人的回憶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歌樂山保育院的兒童曾組織小分隊參加“五三”、“五四”大轟炸的搶救工作;為前方將士節(jié)食義賣,募寒衣、防毒面具,縫制棉背心;到學校、軍營、街頭、傷兵醫(yī)院宣傳抗日救亡及慰問;到廣播電臺演唱;給前方將士及華北游擊隊寫慰問信;辦群眾夜校,教大眾識字讀書;調(diào)查烈軍屬家庭狀況;自己種菜;縫衣、打草鞋;下山背米運物;辦小工廠制肥皂;以工代賑修路;挖建防空洞……可以說,保育工作者所選擇的陶行知倡導的抗戰(zhàn)教育(兒童必須過戰(zhàn)時的生活,必須為抗戰(zhàn)服務,必須在抗戰(zhàn)的洪爐中鍛煉)及啟發(fā)創(chuàng)造性教育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效。

      歌樂山保育院取得的一系列開創(chuàng)性成績、經(jīng)驗,被保育總會理事長宋美齡譽為:“堪稱模范保育院!”不僅通過總會及時推向各地保育院,還吸引了熱心捐助或關(guān)心戰(zhàn)時兒童保育的美、英、法、蘇、印、緬等國際友人來院參觀訪問。如1939年8月,蔣介石、宋美齡、宋靄齡、孔祥熙等陪同印度總理尼赫魯來歌樂山保育院參觀。國內(nèi)的社會名流、專家學者經(jīng)常到歌樂山保育院,如周恩來、鄧穎超常來此與師生相見談心;發(fā)起、推動兒童保教工作的馮玉祥、李德全夫婦住處與保育院一墻之隔,更是???;鄧穎超、李德全、安娥、王昆侖等常來保育院做時事、抗戰(zhàn)演講……由此,歌樂山保育院成為保育總會的保教工作實驗及示范場所和對外宣傳展示保育事業(yè)的窗口。

      保育院里的媽媽們

      孩子們常會在早晚唱《戰(zhàn)時兒童保育院院歌》:“我們離開了爸爸,我們離開了媽媽,我們失去了土地,我們失去了老家……”能夠關(guān)懷和照顧孩子們的,是戰(zhàn)時兒童保育總會和戰(zhàn)時兒童保育院的媽媽們!

      然而,當時保育工作者面臨的困難很多。院長曹孟君在《克服困難,邁步向前》(見于1940年8月《婦女新運》第二卷第八期)一文中寫道:“經(jīng)費困難:米價暴漲時,孩子們連飯也吃不飽……固定的預算應付不來日在高漲中的物價;孩子們難于管教,來源復雜……語言都不易一致,教育程度不齊……工作人才難于尋找,而且流動性太大……”其中,最讓人震撼的一句話是:“多少個負實際工作責任的人在工作過分重負下,損失了健康,多少人在叫苦、灰心,有些甚至因辭職不準,而困難又無法克服,竟想以自殺來解決問題……”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媽媽們不求回報地付出著。

      早年投筆從戎參加青年遠征軍、后又參加解放戰(zhàn)爭的原增鑫在《一碗陽春面》里深情回憶了他在歌樂山保育院的一件往事。當年,他因一個惡作劇沒能及時承認錯誤以得原諒,賭氣以一天不吃飯來賠償盤子摔壞的損失。晚上,曹孟君院長知道后,把他叫到了宿舍,心疼地拉著他的手說:“你才12歲吧?在家時有爸爸媽媽疼你嗎?……要是你媽媽一天見你不吃飯,該怎么想???……現(xiàn)在我就是你的媽媽……”當原增鑫抬頭看見曹媽媽面頰上掛著淚珠,并雙手把桌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陽春面捧到他面前時,這個在保育院生活了1年成為“硬漢子”的孩子,強忍的淚水禁不住簌簌長流!

      曹孟君是1929年在北大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老黨員,是戰(zhàn)時兒童保育會的常務理事,1938年9月?lián)胃铇飞奖S涸洪L,孩子們親切地稱她“曹姑姑”。她于1939年7月在反共高潮中被迫離院。后來成為散文作家的院童魏福茂在紀實文學作品《風雨故人情》中這樣描述當時離別的場景:

      同學們可憐兮兮眼巴巴地癡望著即將離去的曹院長……在曹院長即將走近站在隊列一側(cè)的李梅時,突然,李梅同學從隊列里沖出,撲向了曹院長的懷抱,她大聲地嚎啕著:“好媽媽呀!是您把我從敵人狂轟濫炸的瓦礫堆里救出,沒有你們親自到徐州前線搶救我們,哪有我們的小命啊,哪有我們今天的一切?。。俊薄l(fā)隊列里的孩子都大聲痛哭起來……李梅邊哭邊哀求著,“曹姑姑!你再抱我一次吧!”……曹姑姑彎下腰,展開雙臂,將李梅緊緊地抱在懷里……就在曹院長一只腳踏上汽車之時,只見馬健德(在曹院長的啟發(fā)下以后上戰(zhàn)場參加遠征軍,成為美術(shù)家、散文作家——作者注)舉起了手臂,手里拿著一個小本子擠進車門,大聲的叫喊:“曹姑姑,請您給我寫下幾句話吧!”……(曹姑姑)鄭重地在小本子上寫下了“馬健德,在你的圖畫中有祖國完整的地圖嗎?!曹孟君1939.7.”

      曹院長的離院歡送會是由新到任的劉尊一院長主持的。劉尊一也是早期共產(chǎn)黨人,曾擔任北大救國會宣傳部長,1927年春被捕入獄,在刑場上獲救,后赴英國留學。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劉尊一回國積極投身救護訓練等抗日救亡工作。當曹孟君院長迫于在歌樂山保育院使用《抗戰(zhàn)建國讀本》(由“生活教育社”地下黨員孫銘勛、戴伯韜、陸維特為保育會編寫,1939年蔣介石來院視察后,禁止使用該讀本——作者注)的壓力不得不撤離時,保育總會常務理事鄧穎超推薦劉尊一繼任歌樂山保育院院長。她在歌樂山保育院積極推行“抗戰(zhàn)教育”,將全部薪俸捐給了保育院。同時,1938年底由黨派到院里任教導主任的地下黨員酆道淳繼續(xù)留任。酆身任歌樂山地下黨支部書記和歌樂山保育院地下黨小組長,繼續(xù)推行“抗戰(zhàn)教育”,直到1940年10月劉尊一、酆道淳均以“異黨嫌疑”再次被迫離院。

      此后,非黨的原總務主任姜榆之暫代歌樂山保育院院長,保育總會派遣教育界民主人士徐篆充任總務主任遺缺。徐篆帶上她在川七院共事的密友搭檔、地下黨員傅淑華到歌樂山保育院就任,雖因異黨嫌疑受監(jiān)視,不久即趁病離院,但對保育院的情況有了了解。1942年1月歌樂山保育院由“川一院”改為保育總會直屬的“直一院”后,面臨辦院的艱難時期。1944年11月,由保育總會鄧穎超、李德全推薦,再次任命徐篆接任歌樂山保育院院長,南方局婦委派地下黨員傅淑華繼續(xù)輔佐徐篆,出任總務主任。徐同時帶去了直三院共事的一批地下黨員和進步教職員工。中共在歌樂山保育院新建了地下黨支部,扎下了深根,直至解放。

      當年的院童吳珊1968年去看望徐篆院長,以謝養(yǎng)育之恩。1945年只有兩歲的她從貴陽托兒所轉(zhuǎn)到歌樂山保育院,當時她患了火巴眼,眼睛又紅又腫,耳朵也聾,還不會說話,可憐兮兮的樣子讓徐篆非常心疼,便將她放到自己身邊親自料理飲食起居。后來吳珊健康長大,參加了工作。在再見徐篆的一瞬間,“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立即投入到徐媽媽的懷抱里,不停地喊著徐媽媽,徐媽媽,淚水也不住的流淌。徐媽媽不停地撫摸著我的頭說:孩子別哭了,別哭了”。盡管那時她已是二十幾歲的大姑娘,但住在徐篆家,“半夜里徐媽媽還要起來給我掖被子,一股暖流,使我感到好像又回到童年時在她身邊的日子,禁不住熱淚奪眶而出濕透了枕巾……”

      在歌樂山保育院還有一位“男媽媽”叫劉力生,孩子們叫他“劉媽媽”。劉媽媽嚴格而又和藹可親,他知識淵博,說話詼諧風趣。當年的院童馮秋群回憶說:“劉媽媽個子比較高,經(jīng)常穿著一件褪了色的藍布長袍,走起路來步子邁得很大,長袍后擺會飄起來。有一次兩位女同學走在他的后面,看到飄起來的長袍后擺便順勢一人抓住一個衣角,嘴里調(diào)皮地喊著:‘劉媽媽!給你牽紗。劉媽媽回過頭來幽默地說:‘還等10年!”馮秋群還提到,劉媽媽教過國文、算術(shù)、常識等等,他備課認真、教課深入淺出,為了幫助同學們記憶28個省名,自編歌訣:“吉遼黑熱察綏,晉陜甘冀魯豫,蘇浙閩贛鄂皖川湘,滇黔粵桂青寧新康。”直到解放之后,孩子們才知道他們敬愛的“劉媽媽”是歌樂山保育院地下黨組成員之一,也是歌樂山保育院最后一任院長。他參加過順瀘起義,曾擔任中共瀘縣、內(nèi)江、樂山縣委書記。1939年進入戰(zhàn)時兒童保育戰(zhàn)線,先后在川七院、直三院、歌樂山直一院、社會部第六育幼院(1946年秋,戰(zhàn)時兒童保育會結(jié)束,直一院移交社會部)任教。重慶解放后,他參加了人民政府對第六育幼院的接管,并于1949年12月1日接任院長。1950年5月1日,保育院正式掛牌恢復“歌樂山保育院”院名。1951年10月,由于院址用作抗美援朝負傷歸國志愿軍的療養(yǎng)院,在院幼童移交重慶市兒童教養(yǎng)院,劉力生調(diào)任重慶市政府機關(guān)文化學校副校長、南開中學政治教員兼教職工支部書記。

      在歌樂山,還有一位不是院長卻勝似院長的傅(淑華)媽媽。在紅巖村,周恩來、鄧穎超親自交代給她的任務:一是以總務主任身份全力輔佐進步兒童教育家徐篆任院長;二是一旦獨山失守將全部兒童轉(zhuǎn)移大巴山。傅媽媽對孩子的愛,試舉一例:歌樂山保育院后期改為“社會部第六育幼院”,在孩子們升學路絕時,她開辦“初中班”教育未能升學兒童,壓下了教育部“不照保育生辦理”和社會部“讓畢業(yè)學生回家”的文件,當不能升學兒童怪罪于她、之后又得知真相時,個個抱頭痛哭!

      保育院走出的人才

      大約是1939年六七月間,歌樂山保育院來了4位客人:帥昌書、魏東明、常學鏞、皮曉芳。原來,他們是受陶行知所托,為創(chuàng)辦育才學校選拔具有特殊才能的兒童。1939年7月20日,36名從重慶歌樂山保育院個挑個選出來的兒童在北碚北溫泉參加了育才的開學典禮。不久,陸維特、孫銘勛、張望、章泯等人在四川境內(nèi)的直一院、川二院、川五院、川七院、直三院等多所保育院、教養(yǎng)院、慈幼院選拔的特長兒童已達168名,于8月初轉(zhuǎn)移到育才新校址——合川草街子古圣寺。

      歌樂山保育院選拔進育才學校的兒童前前后后有40多名,他們被分進文學組、音樂組、戲劇組、繪畫組、自然組、社會組、舞蹈組等。翦伯贊、賀綠汀、郭沫若、夏衍、田漢、陽翰笙、劉白羽、沙汀、任光、艾青、安娥、范繼森、豐子愷、陳煙橋、章泯等名家都曾到校無償授課或作專題講座。

      在老師的精心培育和自己不斷努力下,歌樂山保育院走出了不少在各行各業(yè)有突出建樹的孩子,如:中國電影剪輯“第一把剪刀”傅正義,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教育家王為,中央美術(shù)學院版畫系教授伍必端,中央樂團副團長、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楊秉孫,地貌專家龔國元,核工業(yè)動力專家黃利富,冶金高級工程師張楚驤,等等。

      (作者邱月杭系四川省棉麻集團公司退休人員,1940-1945年曾在北泉慈幼院接受過戰(zhàn)時撫育。相關(guān)資料及圖片來源:《戰(zhàn)時兒童保育會歌樂山保育院紀念·研究專集》)

      (責任編輯:楊山山)

      猜你喜歡
      保育院院長兒童
      抗戰(zhàn)時期兒童保育會兒童保育工作淺探
      我媽這個人,總想找我說說話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rtesy Expressions
      留守兒童
      我記憶中的保育院媽媽
      六一兒童
      虛驚一場
      院長的葡萄2
      院長的葡萄(1)
      “六·一”——我們過年啦!
      贡觉县| 肥乡县| 沙河市| 黔西| 西宁市| 澎湖县| 博客| 翼城县| 泸西县| 邓州市| 长乐市| 陇西县| 延川县| 金沙县| 泽普县| 柘荣县| 新民市| 常熟市| 繁昌县| 安义县| 万安县| 怀仁县| 调兵山市| 孝义市| 化隆| 哈密市| 遂溪县| 平乐县| 巴彦淖尔市| 泌阳县| 荣昌县| 延长县| 美姑县| 新龙县| 伊宁县| 齐河县| 嵩明县| 托克托县| 承德市| 安岳县| 虹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