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士玥
摘要:在中國輝煌壯麗的藝術長廊里,中國畫歷史是悠遠深長的。在世界藝術長河中也有著特殊的重要位置,也是繪畫藝術中一朵美麗燦爛的奇葩。中國畫追求“形神兼?zhèn)洹?,其本質都是尚意性造型的藝術審美觀念,中華繪畫的形式變幻多樣但從未迷失過古老的“尚意”性造型精神。
關鍵詞:尚意精神;尚意造型;借物抒情;繼承弘揚1我理解的“尚意”精神
“尚意”精神是中國畫獨特的藝術觀、審美觀,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十分重視運用這種凝練會意的手段將作品的生命力表現(xiàn)出來,這就是中國畫的“尚意”精神,也就是我理解的中國繪畫藝術追求的意境,中國繪畫藝術追求的精神。
中國畫“尚意”精神同中國悠久的文化積淀包括哲學、理論、畫論都息息相關。提到“尚意”,首先,讓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對中國畫理論影響極深。因為“尚意”中的“意”字最早起源與道家太極思想,中國的繪畫正是道家思想引領下融入人主觀意識的結果。法家著作《韓非子》一書中提到“人稀見生象也,而得生象之骨象,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象皆為之想象也”古代學說《周易》中也強調(diào)“圣人立象以盡其意”。“尚意”精神不僅僅在進步的哲學思想中體現(xiàn)出來,在一些大家的藝術主張中也有所體現(xiàn)。例如,黃賓虹說過“惟絕似又絕不似于物像者,此乃真畫”。元代倪云林說過“意筆草草,不求形似”東晉顧愷之也說過“遷想妙得”的藝術主張,北宋蘇軾也說過“論畫以形似,見于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齊白石先生“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都是要說藝術要以有限的內(nèi)容表現(xiàn)無限的內(nèi)容。“尚意”精神聽起來很抽象,但他確確實實的被存在于客觀事物當中,它是客觀存在與主觀心靈的融合而產(chǎn)生的帶有一種意蘊和情調(diào)的東西。“尚意”精神伴隨著中國畫的產(chǎn)生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尚意精神的藝術審美觀念也已將在我們的腦海中扎根了,我們進行藝術構思、藝術創(chuàng)作中都有著極大的指導和影響。
2中國畫的“意”象造型
中國畫是“尚意”的藝術,中國畫中無論是從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各個角度來講,畫法上雖有工筆和寫意之分,但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寫實,都是運用中國畫的“尚意”造型觀念。
古人給我們留下的藝術珍寶中我們可以得到見證,中國十大名畫之一東晉名畫家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這幅作品是顧愷之依據(jù)三國時期著名詩人曹植的《洛神賦》所描寫的內(nèi)容,運用水墨的形式重現(xiàn)其藝術魅力的傳世之作。畫卷從曹子建初見洛神宓妃起,以其鮮明的藝術特點繪出了一副哀怨凄美的愛情故事。手卷畫曹植在洛水湖畔停歇時的情景,其后畫諸神游戲的幾段情景,運用“鐵線描”的手法畫出曹植與宓妃在洛河游玩的快樂畫面,歌舞升平,仙樂飄飄,悠然自得無意間已到了黃昏時夕陽西下,在后畫洛神駕六龍乘云車旌旗飛揚到了畫卷的最高潮,卷末描繪曹植回到岸上,在洛水湖畔茫然若失,最后畫曹植駕車登程回首洛神的倩影。圖中畫了很多奇異神獸,具有強烈的神話氣氛和浪漫主義色彩,畫卷曲折細致層次分明,人物安排疏密得當,不同時空自然描繪,展現(xiàn)出了高度的藝術想象力,富有夢幻色彩地表達了其中意境。這是一幅運用神話題材通過夢幻境界運用“尚意”造型觀念的經(jīng)典藝術作品。復雜的個體形象經(jīng)整理安排,既靈活又循序合理,將客觀所有和主觀的情感意念恰當?shù)厝谌肫渲?,可見古代繪畫中已經(jīng)充分的運用“尚意”性造型的美學精神將這種審美精神融入其中了。
中國畫中的造型精神是有其獨特意義的,藝術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他不是自然主義的模仿和簡單的客觀再現(xiàn),而是事物內(nèi)在精神的提煉升華,雖說在處理過程中的方法和手段沒有固定的標準可循,但最終要追求的都是畫家的情感和意趣,以及畫家匠心獨運巧妙布置的心意,如老話所說的那樣“畫外有畫,味外有味,象外有象”,形只是手段,達意才是目的。在我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也注意了這些,我的初期創(chuàng)作過程中收集了很多關于人物、飾品、擺設的資料,我不斷提醒著自己,藝術創(chuàng)作不是攝影和翻版,我始終將客觀物像和自己的情思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我的畫面將我的想法表達出來,經(jīng)歷了一段較長時間的關于意象造型的提煉修改,更加深了我對意象造型的審美提煉能力,深化了我對遷想妙得,以形寫神,以形寫意的思想。
3中國畫的“尚意”精神體現(xiàn)于借物抒情,寄情于物
中國畫的“尚意”精神中寄情于物,寄情于景,借物抒情是中國繪畫藝術的獨有特色。王國維《人間詞話·上卷》“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聲里斜陽暮”。云;‘詩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也?!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ㄤ?,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看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含蓄地表達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和品格操守方面的情感。屈原的《橘頌》:“后皇佳樹,菊來福兮。授命不迂,生南國兮,深故南圖。更一志兮”作者用橘樹來象征自己的高尚品行與堅定的信念和愛國的深摯。北宋張懷在《山水純?nèi)罄m(xù)》中說;“蘊占今之妙,而宇宙在乎手,順造化之源,而萬化生乎”。李清照的《醉花陰》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币跃栈ㄗ杂鲝亩么嗽娋鋪砑耐凶髡咚寄钪?。葉淺予在《花鳥畫的推陳出新》中談道:梅、蘭、竹、菊合稱四君子,象征文人士大夫清高恬淡的品格,是明清以來花鳥畫家慣用的題材,花四君子當然要畫出這種花木的個性和品質:畫家如此自況,而且一定要用水墨而不用色彩來畫,表現(xiàn)自己的清高恬淡。又如明代韓鸞所著《韓山人詩集》云:“所南……時寫蘭,疏其簡葉,根不著土。人問之,曰:“土為蕃人奪,忍著耶?”其中記載的畫家是鄭恩肖,善畫墨蘭,在中國蘭花具有不沽名釣譽,不求仕途通達,不取媚于他人,但求坦坦蕩蕩,象征著而遠離污濁,高雅自凈,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質,鄭恩肖的蘭草都根不著土,意在表明國家不復存在,國破家亡,無土立錐的憤懣之情,也表現(xiàn)自己不侍權貴,不做二臣的君子之心。中國繪畫藝術里也十分注意運用這種情感,將本無聯(lián)系的草木魚蟲借以加之人的思想意志,從而受人所用,表現(xiàn)畫家的內(nèi)心思想、情趣、意志。在我們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應充分運用借物抒情,寄情于物的藝術境界。讓我們的思路寬廣,立意明確,勃發(fā)出創(chuàng)作的沖動,畫面的形象,色彩技藝的產(chǎn)生才是心靈的跡化,不同于古人,不同于他人有自己的獨特內(nèi)容,有己意。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運用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感受事物,感受生活對事物本質進行提煉概括,從而創(chuàng)作出符合自己情感意念的優(yōu)秀藝術作品。
4總結學習中國畫的心得體會
在中國繪畫中國畫藝術的發(fā)展如同一條源遠流長的河流,水總是在流動。中國畫藝術的發(fā)展進程也是如此,但無論世界怎么樣的變化,時代怎么樣的變遷,中國畫的發(fā)展都離不開中國畫傳統(tǒng)的“尚意”性造型的精神,中國繪畫藝術追求的精神給予了我們無限的空間和活力,面對如今這個文化繁榮的時代,不同的區(qū)域,不同的國度,不同的信仰對于藝術的積累也有所不同,藝術文化之間也會發(fā)生激烈地碰撞,所以,我覺得中國畫的表現(xiàn)特征更應該建立在中國悠久的文化,中華民族的審美基礎之上,應該強調(diào)中國畫的“民族性”“本土化”“文化性”,應該弘揚中國文化傳承“尚意”性造型的精神。參考文獻:
[1] 王洪義.張賓雁:中外美術史簡明教程[M].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8.作者簡介:胡士月(1988—),碩士,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