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祎 李燦熙
摘要:梳理計時產品演化歷程,分析計時產品原理與特征,提出計時產品再設計的三個設計策略,結合實例闡述如何利用舊有設計要素進行創(chuàng)新性再設計。
關鍵詞:計時產品;演化;再設計時間在技術的塑造下仿佛成為有強大力量的指揮者,時間的承載物——計時產品,恰恰可以體現(xiàn)這個技術與效率驅趕我們前進的時代,人與人造物的關系。理清計時產品的發(fā)展脈絡,才能發(fā)掘設計背后的隱秘緣由,為計時產品的再設計擴寬靈感來源。
1利用天象(物候)計時
天象和物候中蘊含著周期、規(guī)律和秩序,是人們對時間理解的來源。在地上立一根棍子,追蹤影子的移動,判斷離天黑還有多少時間,這一簡單的原理就是之后太陽鐘的基礎。在中國,圭表在商周時期得到相當?shù)陌l(fā)展,它由一個立放的表桿,和與其垂直的、水平放置的土圭組合使用,可以測定夏至、冬至日。公元前15世紀左右,埃及人設計出了早期的日晷。日晷利用固定標桿的日影長短和方向確定時刻。在希臘和羅馬時期,地中海地區(qū)最常見的日晷形式是凹日晷。標桿水平放置在器具最高邊緣正中的孔中,等分小時的刻度分布在碗形曲面上,三條橫向曲線代表,日影因太陽在南北回歸線間運動形成的臨界位置。
2利用可見的勻速物理化學變化計時
利用在重力作用下的勻速物理變化現(xiàn)象為計時參考的代表是水漏和沙漏。水漏利用水滴下落時的等時性,以水位上升或下降的程度來度量時間。但水壓和水質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精確度,若天氣寒冷,水漏結冰不能工作。沙漏的出現(xiàn),使得時間間隔的表達更加精準和可視化。沙漏的原理與水漏相同,只不過是流動介質換為具有沙子特征的細膩石粉,以兩個或多個玻璃泡分隔沙流,但依然要克服玻璃密封性帶來的受潮問題。除此之外,人們還利用物質的均勻化學變化制造了油燈、蠟燭、香鐘等計時工具。中國古人的精巧想法體現(xiàn)在以香為鬧鐘的“龍舟香鐘”上,舟身內點燃的香依次均勻的燒斷綁有小球的細線,小球便應聲落在下面的盤子里。上述計時工具都不太精確,但足以滿足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
3利用機械裝置的周期性運動計時
在11世紀末的歐洲,出現(xiàn)了大型水驅動機械時鐘的身影,它們是重力驅動的機械鐘的前身。早期的機械鐘利用重物下降作為動力,驅動齒輪轉動,通過齒輪,一個杠桿擒縱機構限定轉速,控制重物使其緩慢勻速下落。到了14世紀,敲擊部件被引入機械鐘,并可以通過不同敲擊方式表示不同時刻?!巴ㄟ^敲鐘‘報時的這一能力,似乎是公共時鐘成功的關鍵。歷史上第一次,時間可為聲音傳播范圍內的所有人獲知?!盵1]15世紀,發(fā)條的發(fā)明,使得小型家用時鐘的動力來源可以方便可控。利用伽利略發(fā)現(xiàn)的單擺等時性原理,惠更斯于1656年將擺錘引入鐘表的機械結構中。這一裝置的出現(xiàn),引發(fā)了人們對精確計時的極大興趣,計時技術得到迅速發(fā)展。
4利用物質微觀的振蕩周期計時
20世紀的計時產品,其“計時基準,已經從宏觀的機械振動躍升到微觀的電磁和原子振蕩”。[2]石英鐘的研制成功,開啟了計時精度的新時代,石英鐘是利用特定頻率的電場加載在石英晶體上,產生的共振頻率來度量時間。由于它的振動周期非常小,便可以計量非常小的時間間隔。原子鐘的發(fā)明,又使得時間的精確計時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原子鐘利用原子躍遷頻率來計量時間,利用的物質包括銫、氫、銣原子。“每一次被認為更標準的時間尺度的確定,都包含著對一種新的物理過程均勻性的假定?!盵3]縱觀計時方式的發(fā)展,每一個關鍵計時產品的出現(xiàn),都伴隨著一次計時精度的提升,時間被看作均勻流逝的不可見客體,穩(wěn)定運動現(xiàn)象使得時間可以被計數(shù)、測量,計時產品的演化史就是尋找越來越穩(wěn)定的周期現(xiàn)象的過程。
5計時產品的再設計
“技術的進步固然能為設計帶來新的天地,但設計師們已經開始注意到另外一點:那就是在我們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也蘊涵著無數(shù)設計的可能。并不是僅僅只有制造出新奇的東西才算創(chuàng)造,把熟悉的東西當成未知的領域再度開發(fā)也同樣具有創(chuàng)造性。”[4]計時產品作為我們生產生活的必需品,承載著多樣化表達時間信息的可能性,在此便提出對計時產品進行再設計的三個設計策略:(1)舊原理的再利用與新認知習慣的結合。(2)舊形式的綠色設計合理化。(3)設計元素的感性表達。
設計師Roshan Hakkim設計的日晷掛鐘(Umbra Wall Clock),運用傳統(tǒng)日晷的光影關系,內置的LED光源圍繞中心的實體指針運轉,陰影恰好可以當作實體表盤的指針標示時間。這個設計提取舊有計時產品的設計原理,又巧妙地與現(xiàn)今人們的時間認知習慣結合,使得較少利用自然環(huán)境獲知時間的我們,體驗到原始計時方法的新樂趣。來自設計師Danielle Trofe的沙漏燈(LED Hourglass Lamps)就更加環(huán)保,它不需要外部電源就可以驅使LED發(fā)光,奧秘在于沙子的下落使得中部的發(fā)電裝置把重力勢能轉換為電能,不斷顛倒沙漏燈,便可以持續(xù)不斷地發(fā)電。傳統(tǒng)獲知時間間隔的巧妙方法運動到這款LED燈上,時間得到量與“亮”的雙重轉換。泡時計(Awaglass)同樣運用沙漏的形式,滑潤的石粉替換為夢幻的紫色泡沫,沒有精準的計較時間,忽快忽慢的大小不一的泡泡向上浮動,模糊的節(jié)奏少了些時光如梭的緊迫,多了些對時間悠然逝去的從容,沙漏在材料與感性表達上得到再設計。
原研哉認為再設計研究的“目標是為了澄清此類物品的原有形式和材料與再設計后的物品之間所存在的分歧與差異。這種差異值得深究,因為唯有如此才能找出人們通過‘設計所尋求的表現(xiàn)方式,在差異中找出設計的定義。”[5]計時產品的再設計,是我們重新審視固有產品,在設計語言和設計理念上打破熟知產品的印象的手段。這些計時產品再設計的結果,使感知時間回歸原初的體驗,更自然的親近客觀世界的變化;在點滴的行動中實踐綠色設計理念;使產品以新的面貌給予使用者感性的關懷。
6總結
計時產品作為人類發(fā)展歷程中不可替代的部分,見證了人類社會生活的變遷,時間觀念的發(fā)展以及科學技術的更新。通過對計時產品演化的深入探究,把握設計變遷的根本原因,追本溯源,便能站在更宏觀的角度,覺察到產品新的可能性。參考文獻:
[1] 利平科特,艾柯,貢布里希,等.時間的故事[M].劉研,袁野,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199.
[2] 李俊華.時間的奧妙[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3] 吳國盛.時間的觀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92.
[4] 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朱鍔,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34.
[5] 劉幗君.基于文化之維的日用品再設計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09:5.作者簡介:王祎(1988—),女,河北承德人,廣東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業(yè)設計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