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震撼人心的,是精神。而先進文化的力量之源,就在于淋漓盡致地揭示時代精神。
2011年,河南有關部門無意中“刨”出了一位名叫李文祥的87歲河南老農(nóng)震撼人心的故事。
這位戰(zhàn)爭年代九死一生、功勛卓著的英雄軍人,在國家困難時響應號召,主動回鄉(xiāng)務農(nóng),默默放棄所有的待遇和榮光,在河南一處偏僻貧瘠的小村落里,以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責任和使命,為國家分憂解難,無怨無悔。
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的責任感。河南人身上的“三平”精神,也是一脈相承而來的河南文化。
2014年3月,適逢“黨的好干部”焦裕祿同志逝世50周年,也是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繼2009年之后重訪蘭考,他強調(diào),雖然焦裕祿離開我們50年了,但焦裕祿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祿精神和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樣,體現(xiàn)了共產(chǎn)黨人精神和黨的宗旨,要大力弘揚,要傳遞下去。黨中央號召全黨繼續(xù)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繼續(xù)推動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效,為推進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正能量。
這樣的先進文化,既飽含時代精神,又深蘊傳統(tǒng)基因。在河南,星火燎原:孝老愛親謝延信,見義勇為李學生,誠實守信王一碩……
把視線拉長,我們可以看到河南的時代精神承接一氣貫通:“辟裂太行山”的紅旗渠,“感動中國”的任長霞,“戲比天大”的常香玉……
把視野延伸,我們可以看到河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從未稍斷:愚公移山,岳母刺字,木蘭從軍……
當河南人把比磨刀石還硬、鋼釬打上去只留個白點的紅鋼巖,一寸寸磨過,硬是開出了1500公里的“太行天河”紅旗渠的時候;當河南人迎著風沙、鹽堿、內(nèi)澇,在1080平方公里土地上硬是改造出了一個新蘭考的時候;當河南人在全國各地用勤勞的雙手讓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助經(jīng)濟發(fā)展突飛猛進的時候;當河南人以大局為重,埋頭奉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連續(xù)10多年保持糧食總產(chǎn)量全國首位的時候……
我們還需要問,今日河南的文化是什么、當代河南的精神在哪里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