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月賢
人生有三種境界,分別是他證、自證、無證。
處于“他證”階段的人,凡事都以他人的看法為準,做什么事情都追求別人的認同。如若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同便高興無比,反之則抑郁寡歡。處于這個境界的人,有時會為了別人的一個看法而委屈自己原本的意愿去屈就別人,結(jié)果卻常因各人的看法不盡相同而不知所措。
處于“自證”階段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以能夠證明自己為出發(fā)點。這種境界中的人不再將別人的看法看得過于重要,而傾注于自己跟外界的交流如何。當他能夠做成一件事,將心愿傳送出去的時候,他會很高興,因為這意味著他跟這個世界的交流已經(jīng)成功了。反之如果付出許多努力而難以達成自己心愿的時候,他便會懊惱得不知如何是好,因為這意味著他跟這個世界交流的失敗,難以將自己證明給世人看。
處于“無證”階段的人,已不再將他人與自己的意向看得那么重要,更是不會去理會這個世界是否理解他。他只是默默地做著他自個認為應(yīng)該做的事,至于事情的結(jié)果如何,別人是怎樣看待的,他已學會不在乎。他的心中始終堅信事實勝于雄辯,只要是事實誰也更改不了,說與不說并沒有什么區(qū)別,甚至說會成為一種不必要的累贅。
就像之前那個知名的故事說的那樣,一個僧人被鄰近的姑娘誣陷為她非婚所生孩子的父親。此后他便含辛茹苦地撫養(yǎng)那個孩子,對于周圍人的誤解、指責全不放在心上。當姑娘最后說出實情時,他也只是淡淡地囑咐要好好照顧好小孩子后便離開了。
剛開始時,我很難理解僧人的做法,對他的做法做出了種種猜測,是因為他知道姑娘最后會因無法忍受內(nèi)心的長久譴責而說出真相嗎?還是想得到別人對他超人承受力的贊許……
答案是否定的,人生無常,誰能保證姑娘在多年的歲月里會毫無意外呢?假如有什么意外的話,高僧此生便是跳入黃河也洗不清了,又怎能得到別人的認同與贊許呢?后來我總算理解了高僧當時的所思所想,那便是他根本就不將世人的看法、做法放在心上。他的眼中只有一個新生的生命,撫育生命才是他最想做好的事情,除此之外的其他所有都與他無關(guān)。贊美也好、誹謗也罷,都無法動搖他心中的真正所思所想以及他實際的所作所為。
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啊,只要一息尚存,便會將自己心中所認定的事情做下去,他不想得到什么證明,因為事實本身就是一種最好的說明。即便整個世界都誤解了他,但事實是唯一的存在,誰也更改不了。試問古往今來又有誰能夠篡改事實呢?高哉,高僧!一切容易為生活中的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情便大動肝火的人,難道不應(yīng)該從高僧的身上學點什么嗎?至少得學會更好地克制自己的情緒吧。
人生的這三種境界誰優(yōu)誰劣一目了然,或許我們窮盡一生的追求都到達不了高僧那樣的境界,但我們至少不要停留在“他證”的境界里。凡事倘若都追求“他證”的話,我們便將自己完全交付給了他人,讓自己置身于種種糾結(jié)與是非之中。自己只有一個人,怎么能夠做出樣樣合乎大眾口味的事情來?難以符合便痛苦不已,這樣的痛苦不僅無聊,而且無趣。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我們應(yīng)該努力讓自己處于“自證”的第二種境界之中,心中有所求的同時不忘做好跟外界的交流。當交流順暢時,大可不必興高采烈、忘乎所以;當交流受阻時,也不要對他人失去希望與信心,相信大多數(shù)人跟自己一樣都懷揣著美好愿望,區(qū)別只因彼此各自所站位置不同,看到的結(jié)果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