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盡管每個人吃多少的總量可能有差異,但比例分配可參考3:4:3,即一般來說,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別占總能量的30%、40%、30%。如果早餐吃兩個肉包子(2兩左右),喝1碗紅薯玉米粥(2兩左右),上午吃1個蘋果;午餐吃1碗八寶飯(3兩左右),一葷菜一素菜;晚餐吃1個雜糧包或窩頭,外加1碗小米粥、1份拌豆腐或黑木耳拌洋蔥,就差不多能達到3:4:3的早中晚能量分配比。
按照中國營養(yǎng)學(xué)會的建議,每人每天應(yīng)攝入125-225克魚、禽、肉、蛋等動物性食物。其中,畜禽肉類50-75克、魚蝦類50-100克、蛋類25-50克。具體攝入量可靈活調(diào)整,大體比例可參考魚肉蛋搭配比2:2:1。
可能大部分家庭做不到每天都吃魚肉,可以改成每周吃2-3次魚,每次150-200克。平時,應(yīng)盡量多吃白肉(如禽肉及魚肉),少吃紅肉(如豬、牛、羊肉等),牛羊肉可以每周吃一次,肉類盡量安排在早餐或中餐吃。
此外,正常人每天最好吃一個雞蛋。血脂異常或肥胖的人,建議每周吃2-4個雞蛋。雞蛋最健康的吃法是煮著吃,最好在早上或中午吃,這樣可以避免晚上攝入過多膽固醇。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建議,每天應(yīng)吃400-500克蔬菜,125-200克魚、禽、肉、蛋等動物性食物。因此,全天菜品的葷素比,大致可按照1:3或1:4來安排。比如,一頓飯做4道菜,可以做一個肉菜,一個豆腐和兩個素菜。吃的時候,最好吃一口肉,再吃三口素菜。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建議,主食要粗細搭配,每天應(yīng)吃50-100克(1-2兩,干重)粗糧。也就是說,一天的主食中,有1/4-1/3的粗糧為好,也可以每周吃兩次粗糧。需要提醒的是,薯類如紅薯、土豆,可以適量代替部分糧食。舉例來說,如果午飯吃了薯類,就要減少米飯或饅頭的攝入量;晚餐吃了一塊2兩左右的紅薯(或山藥、芋頭、土豆等),就可以不再吃主食了。
每人每天應(yīng)吃300-500克蔬菜,200-400克水果,這也意味著兩者2:1的比例較合適。蔬菜品種豐富,選擇的總原則是,春秋多吃些芽葉莖類的蔬菜,如菠菜、韭黃、小青菜、菜心等,大致占蔬菜類的70%-80%;秋冬多吃些果實類、塊莖類的蔬菜如蘿卜、土豆、洋蔥等,大致占蔬菜類的60%以上。最好每天都吃一些菌類蔬菜,一般要占當(dāng)日蔬菜總量的10%-20%;綠葉菜應(yīng)保持在每日蔬菜攝入量的50%以上。
蒸煮比爆炒的烹調(diào)方式更健康。建議蒸煮和爆炒的比例控制在2:1,煎炸則應(yīng)盡量避免,如果吃的話,每周別超過3次,且最好在中午吃。每頓飯最好做一個涼拌菜,因為涼拌菜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蔬菜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