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高考改革,橫貫其中的一個重要思路就是:高考本身是有局限的,不能全面體現一個人的才能,為了不遺漏人才,要對高考制度進行各種補充。在這個思路下,現在的高考制度把運動、美術、文藝、思想品德等等,都涵蓋在內,甚至在自主招生的幌子下,談吐、見識等等資本密集型的素質都被涵蓋在內。不過,遺憾的是,這種思路卻暗藏了一種對“選拔人才程序”的自負。
選拔人才的目的,不是為了成績、甚至才能本身,而是因為這些才能能在市場中服務于社會生產、經濟發(fā)展、文明進步。這也就是說,不管是考試分數本身,還是面試印象,乃至各種能夠表現出來的特長,只有最終在市場中才能真正發(fā)揮其價值,而當它們沒有真正進入市場,進入社會生產,僅僅表現于人才選拔程序中時,并無價值。選拔程序中的好成績,與最終在社會中發(fā)揮價值,只是一種大概率的因果關系,而非絕對。這也就是說,選拔制度,并不能完全地鑒別一個人的才能的最終價值。
如果高考代替社會生產、代替市場完全地鑒別一個人的才能,那么,后續(xù)的工作分配,就是合乎邏輯的。實際上,當國家不包分配,畢業(yè)生面對市場的優(yōu)勝劣汰時,人才資源的配置變得更加高效,也更加公平。
所以,包括高考在內的各種人才選拔制度,都只能是一種對市場、對社會生產的近似模仿。所謂讓全面體現、展現人的才能、品德的高考改革目標,本身就是不可企及的烏托邦,而這正是所有選拔制度的天然局限。
更重要的是,當向著這個方向前進的時候,不但目的無法企及,與此同時,制度會變得越來越復雜。簡單明了的制度,更加透明,能夠建立起更加穩(wěn)定的預期,而復雜的制度,不但會產生一批制度的闡釋者,而且,還會變得更易尋租,從而失掉公平。
比如,自主招生面試時,何謂好,何謂劣,那些參與面試的教授就是制度的闡釋者,分數之法治,變?yōu)榱私淌谥酥?。同樣的,當思想品德進入高考的時候,分數之法治同樣變?yōu)榱讼嚓P學校、政府關鍵人物之人治。
高考是選拔人才的考試,依據高考成績,國家對才能進行文憑認證、并對才能發(fā)放國家的補貼,那么,公平性就是題中應有之義。而且,當失去了公平性時,高考這個人才選拔制度,也一并喪失了最初的效率目標。從這個意義上看,目前高考的方向,既是反市場的,又是反公平的,既沒有了效率,也缺失了公平。
所以,在進行涉及高考,乃至國家人才選拔制度的改革時,必須對人才選拔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有所認識,明白無法去建立一個能夠體現、考察出人的一切才能的制度,如果自負地不斷打破現實條件所決定的人才選拔制度的效率與公平性邊界,盲目朝著全面衡量人這個不可企及的目標前進,其代價必然是犧牲掉選拔制度的公平性,同時,離“全面衡量人“這個烏托邦更加遙遠。
(劉遠舉)
編輯在線
關于公平的爭論永遠沒有終點。即便是已經成熟的制度,也避免不了受到質疑。更何況在在我們這個急劇變化、缺乏共識的社會。很多人堅持應該對兩位同學破格錄取,其實是基于兩點:1.現狀太糟,人心不古,見義勇為應該被鼓勵,以達到振奮人心,改善社會風氣的目的;2.對一個普通高中生而言,高考實在是太重要了。如果付出了如此大的代價而不能上大學,實在說不過去。如果對正反雙方而言,它僅僅是一個選拔考試,考生們有豐富多樣的選擇,勢必不會引起這樣的爭論。我并不肯定目前的處理方式是不是最好的,但是從新聞中看來,這是柳艷兵的理性選擇,他真的是一位很難得的青年。祝他和易政勇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