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繼陳季同與辜鴻銘之后,林語堂是20世紀向西方介紹中國的知識分子群中的又一重要成員。他們?nèi)俗鳛榻爸袑W西傳”的代表人物,史稱“福建三杰”,如果說陳季同、辜鴻銘還是站在“天朝大國”的視角試圖向西方傳遞一個“完美”中國的話,那么林語堂則是站在一個相對中立的角度來向西方推介中國的。由于在早年時代深受魯迅、錢玄同等人的影響,林語堂的中國觀存在著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從起初的貶斥中國到后來慢慢發(fā)掘出中國之優(yōu)點。20世紀30年代后,林語堂在其著作《吾國吾民》中向西方社會描繪了一幅優(yōu)缺參半的“人文中國”之圖像。
關鍵詞:林語堂人文中國《吾國吾民》
一、中庸之姿態(tài)
所謂中庸,是指一種中和、平衡或和諧的狀態(tài),一種恰當、適中、不過分的態(tài)度。林語堂在其著作《吾國吾民》中說中庸之道“符合于人類的天性”{1},且“中庸之道在中國人心中居于極重要之位置,蓋他們自名其國號曰‘中國,有以見之?!贝颂幩f的中庸之姿態(tài),一方面指林語堂在看待和塑造中國形象時所采取的中庸態(tài)度;另一方面指林語堂筆下中國人的中庸之姿態(tài)。
首先,林語堂在自序中開宗明義地說:“這本書可說是對一般誤解中國者之一篇答辯,它將根據(jù)較高的理解基點而尋覓較善諒解?!睘榱讼`解“我堪能直白地直陳一切,因為我心目中的祖國,內(nèi)省而不疚,無愧于人”。所以,他是為了匡正評價中國的態(tài)度,而采取既非美化,又非貶斥的中庸態(tài)度。他不單列中國的優(yōu)點,也不獨書其惡劣情狀,而是既看到它昔日之壯麗輝煌,也直述它今日之墮落悲慘。林語堂從小受到西方文化的熏染,同時又有著濃郁的愛國情懷。所以,陳平原先生曾說:“在中國現(xiàn)代作家中,大概沒有人比林語堂更西洋化,也沒有人比林語堂更東方化。”{2}也正是因為這一特質(zhì),林語堂對中國的評價才“能有客觀的、局外觀察的態(tài)度”(《林語堂自傳》)。實際上,在《吾國吾民》的字里行間處處都能看出其“中庸”筆觸的流轉(zhuǎn),在進行任何論述時他幾乎都能采取一種“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分述利弊。這就與以往西方傳教士或思想家筆下的中國形成了鮮明對照。
其次,“中庸”還表現(xiàn)為林語堂筆下中國人的特質(zhì)。他在書中第四章第三節(jié)著重論述了中國人的“中庸之道”。中國人天生的忍耐力、無可無不可之態(tài)度、愛好和平之心境與樂天知命的知足感都是其中庸理念的表征。林語堂說:“忍耐為中國人民之一大美德,無人能猜想及有受批駁之虞。實際上它所應受批駁的方面,直可視為惡性了?!彼麄?nèi)棠透鞣N人為的或自然的災禍,極少奮起反抗,畢竟“中國人是全世界最低能的戰(zhàn)士,因為他們是理性的民族。他們不嗜戰(zhàn)爭,因為他們是最有教養(yǎng)、最能自愛的民族。他們痛恨戰(zhàn)爭……”此外,中國人天生的保守性與后天的冷淡性也是其中庸之性格的表現(xiàn),中國人向來相信“槍打出頭鳥”,也始終秉持“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訓誡。由此,林語堂得出“冷淡在中國具有明顯‘適生價值”的結(jié)論。同時,道家的無為思想也是國人中庸思想的一個重要誘因。
二、閑適之生活
中國人在天性上向往與世無爭的恬靜生活,他們迷戀自然、自由的人生狀態(tài)。林語堂在文中說:“因為鄉(xiāng)村典型的生活,常被視為最理想的優(yōu)美生活,農(nóng)村的理想表現(xiàn)藝術哲學即生活者,如此深植于一般中國人之意識中,應亦為今日民族健康之一大因素。”首先,這種閑適生活體現(xiàn)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里。林語堂說:“中國人在政治舞臺,荒誕不經(jīng);進了社會,稚態(tài)可掬;空閑的時候,方是最純良的時候。”即中國人的純良本性在日常閑暇時才能最好的表現(xiàn)出來。中國人不爭強好勝、厭惡戰(zhàn)爭、各顧各的冷淡、不輕易冒險,只消管好自己的事。所以,他們有大把的閑暇時間“嚼蟹,啜茗,嘗醇泉,哼京調(diào),放風箏,踢毽子,斗雞,斗草,斗促織,搓麻雀,猜謎語,種花,澆蔬菜,接果枝,下棋,養(yǎng)鳥,煨人參,沐浴,午睡,玩嬉小孩,飽餐,猜拳,變戲法,看戲……磕頭作揖,生兒子,睡覺”。中國人喜愛自然萬物和愛玩樂的天性都是其追求閑適生活的表征。其次,閑適體現(xiàn)在其建筑的自然氣息中?!啊匀挥肋h是美麗的,而人工的建筑往往反是?!敝袊慕ㄖ爸饕獌A向是企求與自然相調(diào)和?!敝袊降摹皬R宇殿堂顯示寧靜清朗的精神”。且中國人認為“最優(yōu)良的建筑應該是這樣,讓吾們居住在里面,不會感覺到這一個處所天然景象消滅而人工機巧發(fā)端”。中國人的居室和庭院極力“保持著天然的面目”。中國人喜歡庭院,是對寧靜閑適的向往,是本性的回歸。因此,中國人的建筑無論在著色、材質(zhì)還是造型上都是向著舒適的自然而建的,并且“中國建筑的最后和最重要的原則永久是保持與自然的調(diào)和”。著名的蘇州園林就是這一思想的最有力說明。因此,中國人追求的是與自然和諧、清朗安閑而非棱角突出或充滿激情的緊張狀態(tài)。第三,閑適還體現(xiàn)在其對文學藝術美的追求中。中國人對藝術美的追求頗能體現(xiàn)出其閑適趣味來。竹林七賢的瀟灑飄逸生活,陶淵明的東籬把酒問菊花,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中國人善于從萬物之中發(fā)現(xiàn)美,有一種求“適”的心境,他們認為只有悅目、悅耳之事物才是恰當、適合又合乎自然且讓人備覺舒心的。所以說,中國的文藝多半是一種尋找自然與美的藝術,它們牽引著中國人對自然的喜愛、對田野的向往。
三、人文情懷國度內(nèi)的制度缺失
中國人重德性、重人情、尊重知識階級,中國的家族體制、學府制度以及政治體制等無一不關涉到中國人的人文理想。林語堂曾在論中國人之德性時說道“中國人最看重‘德性”,而這里的“德性”更多的是指向中華民族的人文性格。中國人的“德性”表現(xiàn)的是中國的“文化品格”,所以,中國人是“惟人主義者”。中國人的圓熟使得他們不可避免地有“冷淡”之特點,他們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然而,他們又最重人情,凡任何事無論是否合乎制度,只要合情合理他們便能夠理解包容。所以,“中國人之講情理的精神與其傳統(tǒng)的厭惡極端邏輯式的態(tài)度,產(chǎn)生了同等不良的效果,那就是中華民族整個的不相信任何法制紀律,因為法制紀律,即為一種機械,總是不近人情的,而中華民族厭惡一切不近人情的東西。”因此“致使憲法政府之實現(xiàn)為不可能”?!斑@樣養(yǎng)成了缺乏社會紀律之習慣,為中華民族之最大致命傷…是以中國之錯誤,毋寧說是太講人情。”所以,中國人寧愿贊成“賢人政府”,而不愿“受治于法治與政治”。這也是韓非子的法家思想、商鞅的“法治”理念在古代中國社會難以生存的一個重要原因。林語堂認為,中國古代的政府“以一個國家為標準,吾們的政治生命最顯著的特點為缺乏憲政”。在林語堂的筆下,中國的政府是一種“父母政府”,它只管享有權利,只消照看人民而絕無需向民眾報告資產(chǎn)開支之必要。與忽視政府大異其趣的是中國人對家族的重視。中國人的鄉(xiāng)屬、家族觀念十分濃厚。所以,因鄉(xiāng)屬觀念由人民自發(fā)形成的“村鎮(zhèn)自治體”才是“中國唯一的真實政府”。家族制度是影響每個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最重要的一環(huán),中國人的孝道文化、尊長愛幼的傳統(tǒng)幾乎都是源自家族體制之中的。林語堂說:“中國人民則像一位大家庭中的媳婦,她有許許多多家庭的本分須行料理?!边@說明了家族制度對中國人的規(guī)范與制約。中國人的倫理觀念就是家族制度的產(chǎn)物,“中國社會所尊奉的五大人倫,其中四倫是與‘家有關的”,所以,政府對中國社會秩序的規(guī)范與保證職能被家族制度代替了。當然,林語堂認為家族制度在維持著社會的秩序與穩(wěn)定的同時也存在著多種弊端:首先,家族制度是否定個人主義,并限制個人的活動,若父母太過專制則“時常剝奪了青年人的事業(yè)心與發(fā)明天才”,這一點與中國人性格中的保守性、俏皮等共同導致中國人創(chuàng)新與行動力的缺乏;第二,家族體制內(nèi)也滋生了“徇私舞弊”與“盜竊”等惡習;第三,“由于過去中國在這個世界上實際是孤零零地生存者,未受劇烈競爭的傾軋,因而國家觀念和民族主義,沒有積極地發(fā)展起來”;第四,雖然承認“長幼有序、男女有別”是件不錯的事,但也由于家族制度下的尊卑觀念、名分差別而產(chǎn)生了特權階級的存在,特權一旦存在則平等和公平就難以維護了。當然,這也并不代表中國人重視人情和家族制度的發(fā)達沒有存在價值,至少林語堂認為“這種普遍敬老情操千萬倍于世界各處的養(yǎng)老金制度”。
當然,林語堂對中國及中國人的論述絕不僅僅是局限于上述幾個方面,但無論如何他認為中國是一個人文氣息濃厚的國度,中國人追求藝術美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中國整個的是一個“文學國家”?!?/p>
■
{1}林語堂:《吾國吾民》,山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頁。(文中有關此小說的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一一另注。)
{2}陳平原:《林語堂的審美觀與東西文化》,《文藝研究》1986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陶常荔.論林語堂的中國形象創(chuàng)造[D].蘇州大學 2006年 碩士論文.
[2]王兆生.林語堂論“國民性”[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
[3]王兆勝.林語堂的中國文化觀[J].東岳論叢,2009(7).
[4]李玉娥.林語堂文化觀的多源與多元[D].浙江工商大學 2010年碩士論文.
[5]何洵怡.魯迅與林語堂視覺下的中國人──綜論《阿 Q 正傳》《祝?!贰段釃c吾民》[J].文學評論,2012(5).
[6]楊華.二十世紀美國華人文學中的中國形象[D].山東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7]張軍蓉.林語堂之中西文化觀的文學抒寫——以《京華煙云》和《蘇東坡傳》為例[D].西安外國語大學 2012年碩士論文.
[8]朱水涌,嚴昕.文化轉(zhuǎn)型初期的一種中國想象———論《中國人自畫像》《中國人的精神》《吾國吾民》的中國形象塑造[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6).
[9]劉炎生.向西方宣傳中國文化的一部重要著作——評林語堂的《吾國與吾民》[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6).
■
作 者:朱麗靜,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在讀碩士碩士生,研究方向:文藝學。
編 輯: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