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妮
上講,凡是能夠促進學生發(fā)展、有效地實現(xiàn)預期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都可稱為有效教學?!盵1]
關(guān)鍵詞:任務分析理論 有效作文教學
引言
中小學作文教學的教學目標在《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為:“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jù)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币簿褪钦f,有效的作文教學應該教會學生正確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能明明白白地寫好一篇文章。
一、中小學作文教學存在高耗低效的問題
一直以來,一線的一些語文教師都在為作文教學的高耗低效而苦惱。有些教師抱怨現(xiàn)行語文教材中的寫作,要求學生一會寫人、一會寫事、一會寫景;寫人的方法還沒掌握,又轉(zhuǎn)到了寫景;記敘文還沒寫好,又轉(zhuǎn)到了議論文。用“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來形容教材編排的無序,訓練體系的不科學。而教師本人也從審題到擬題,從開頭到結(jié)尾,從過渡到照應;從記敘、議論到描寫、抒情;從選材立意到謀篇布局,從情節(jié)形象到遣詞造句……方方面面,點點滴滴,每一項都提出了諸多的要求,若干的示例,結(jié)果卻事與愿違,學生的作文水平難以盡如人意。
作文教學之所以如此錯亂,主要是因為教師自身對作文的訓練體系與目標心中無數(shù)。有的教師打著讓學生“自主作文”“個性作文”的幌子,對作文教學采取不聞不問的方式,任由學生費力摸索,致使學生的作文過程缺乏科學有效的指導。有的語文教師設立的所謂作文教學目標是一個個籠統(tǒng)模糊難以操作的要求。如選材新穎、立意深遠、結(jié)構(gòu)精巧,開頭引人入勝、結(jié)尾余音繞梁,描寫形象生動、刻畫細膩傳神,甚至以情寫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想要改變高耗低效的作文教學現(xiàn)狀,就需要一套科學有效的教學理論的引入。作文訓練體系雖然是開放的,但它又有自身的完整性。一是有循序漸進的訓練體系,每個學期、每個階段都有與學生能力水平相適應的訓練內(nèi)容;二是每項訓練都有可檢測的目標,訓練效果如何,教師、學生都很清楚,某一項不達標可以及時強化訓練。
二、有效作文教學的理論基礎(chǔ)——任務分析理論
任務分析理論作為先進的教學設計理論的引入,對于教學目標的有效確定和實現(xiàn),以及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提供了一種很好的借鑒思路。“任務分析理論是在現(xiàn)代學習心理學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關(guān)于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技術(shù),主張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的學習心理規(guī)律為依據(jù),強調(diào)‘學有定律,教有優(yōu)法,以學定教?!盵2]任務分析的具體工作可以總結(jié)為以下三個方面:1.確定學生的起點能力。起點能力是指學生在接受新的學習任務之前原有的知識技能準備。2.分析使能目標及其類型。介于起點到終點之間的教學目標被稱為使能目標。3.分析學習的支持性條件。支持性條件有點像化學中的“催化劑”,有助于加快或緩解新的能力的出現(xiàn)。具體的教學任務經(jīng)過任務分析后,可以很清楚地得知完成具體的教學任務需要教什么,教學的順序和安排是怎么樣的,應該采取何種教學方法完成教學任務最為有效。正如皮連生教授所言:“任務分析是在教學活動之前,預先對教學目標中所規(guī)定的,需要學生習得的能力或傾向的構(gòu)成成分及其層次關(guān)系詳加分析,為學習順序的安排和教學條件的創(chuàng)設提供心理學依據(jù)?!盵3]經(jīng)過任務分析的教學任務,其“教學什么”以及“怎么教學”是十分清楚的,可以有效減少教學的盲目性和主觀性,提高教學效率。
三、有效作文教學的實施途徑
作為一種科學有效的教學理論,它是否能夠成為有效解決作文教學低效問題的一劑良藥?這就需要我們按照任務分析理論的具體工作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分步實施。
(一)學生的作文起點能力分析
“學習之法,在于循序漸進?!睂懽饕膊焕?。奧蘇貝爾曾在《教育心理學:認知的觀點》一書的扉頁上寫道:“假如讓我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jù)此進行教學。”“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便是學生的起點能力。在具體的作文教學中如何準確地探明“這一點”,以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至關(guān)重要。一般課程在教材的編排中常常能找出兩個上下關(guān)聯(lián)的明確的知識點,所以一般將上一知識點目標視為是學生下一知識點學習的起點。這時老師要做的就是確定他們學過的知識是否已經(jīng)掌握了。但在作文教學中,教材的編排并沒有明確地體現(xiàn)出兩次作文活動之間的目標關(guān)聯(lián),給了老師教學以極大的自主性;同時也賦予了作文教學以極大的挑戰(zhàn)性。對于同類作文,短時間內(nèi)學生已經(jīng)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水平,教師應該了然于胸。作文教學起點的尋找,首先要根據(jù)兒童的認知水平以及心理特點。準確的起點定位,才會有合理的目標設計,才能增強學生們作文的信心和興趣。起點定位過高或過低,都會讓學生對作文感到索然無味,降低他們寫作的積極性,最終致使作文教學目標難以達成。
作文教學起點能力的分析,首先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學段學生作文水平的差異性。就寫事類的作文而言,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作文剛剛?cè)腴T,他們已經(jīng)基本能夠做到語言通順,就可以要求他們把事情的經(jīng)過寫清楚;而對于四年級學生,他們已經(jīng)能夠在作文時運用自己平日里積累的詞語,甚至能夠抓住細節(jié),我們就可以要求他們把事情的經(jīng)過寫得更具體更生動;對于五、六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jīng)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寫作的技巧,除了讓他們把事情的經(jīng)過寫具體、生動以外,我們還應該要求他們充分地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此外,由于學生作文水平個體之間的差異參差不齊,就單個學生而言,他們的作文起點能力又有所不同,老師又應該給與不同的目標期望,以使每一個學生的作文水平都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當然,作文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個線性遞進的系統(tǒng)化過程,而是一個靠長期積累感悟和語言運用而進行模糊漸變的非線性化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從無序到有序、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螺旋式過程。學生在短時期內(nèi)作文水平會出現(xiàn)反復的現(xiàn)象,因此教師在分析學生作文起點能力的時候不應該過于機械。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采取科學的方法,還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
作文起點能力分析為作文有效教學的“以學定教”提供了重要的現(xiàn)實性依據(jù),也為作文教學目標的正確生成提供了保障,減少了教師教學的主觀性。任務分析在作文教學應該“教學什么”方面給予教師清晰的呈現(xiàn),大大減少了教師不知自己到底該教學什么的尷尬局面。
(二)使能目標分析確定作文有效教學內(nèi)容
對學生的作文起點能力分析之后,探明“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也就是學生已經(jīng)能夠在作文時做到什么。憑借“這一點”,結(jié)合具體的學生所需要達到的作文要求,就可以得知“還需要教學生些什么”。從“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到“還需要教學生些什么”這之間有一段“目標差”,即學生作文起點能力與作文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要順利有效地實現(xiàn)預期的作文教學目標,就必須對介于起點和終點之間的這些使能教學目標進行分析??梢哉f作文教學使能目標是起點能力到終點目標的一個很好的過渡橋梁,充分的作文教學使能目標分析,是有效實現(xiàn)作文教學目標的前提和保障。作文教學使能目標的分析是建立在學生作文起點能力分析基礎(chǔ)之上的。
如寫人記事作文是作文教學中最常見的項目之一。它以記敘和描寫人物為主要內(nèi)容,以形象思維為主,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情感,使之感受深刻,樂于寫作練筆。敘寫的內(nèi)容要求具體、形象、生動,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習作練筆,幫助學生夯實記敘和描寫的基本功。但老師必須把記敘描寫的表現(xiàn)方法化為以下訓練點:肖像描寫、語言描寫、神情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場面描寫,以及直接敘述、間接敘述、順敘、倒敘等。這樣才能將作文教學的目標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籠統(tǒng)含糊為具體明確。要使學生的作文水平跨越“目標差”,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作文及時進行信息反饋,在目標難點上作重復練習,這樣才能逐步彌補學生作文起點能力與作文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
在進行作文教學使能目標分析時,可以采用目標階段實現(xiàn)的原則來進行,對于作文教學總目標中的關(guān)鍵詞句要能夠一一地把握,將對總的目標的把握分解為重點的關(guān)鍵詞句的把握,也就是形成作文教學中的分項訓練。使能目標的確定一般都是把掌握一定的教學目標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作為條件。但是如果這些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學生還不具備,對于這些學生而言,使能目標就會增多了。對于作文教學而言,只有分項訓練目標的實現(xiàn),才能保證整個作文水平的綜合性提高。
(三)產(chǎn)生式分析法確定怎樣進行作文有效教學指導
產(chǎn)生式分析的方法一般是由教師找出學生順利運用規(guī)則的所有條件,以及這些條件之間的關(guān)系,并進一步以“如果……那么……”形式確定下一組指令。作文教學中對起點能力和使能目標具體分析之后,怎樣才能分步達成學生具體的作文能力,這是任務分析理論在有效作文教學中發(fā)揮作用的關(guān)鍵。
仍然就寫人記實作文的教學來說,要使學生作文敘寫的內(nèi)容具體、形象、生動,學生就應該具備上文所提到的各種敘事描寫的能力。要想具備這些寫作的能力,學生首先要能夠?qū)ι钸M行認真地觀察和思考,并能在閱讀的過程中認知所要學習的敘寫方法,然后學生才能在寫作的過程中進行獨立地構(gòu)思和進一步地修改。針對以上的“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想方設法地在如下幾個方面努力:(1)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調(diào)動學生觀察事物思考生活的積極性,讓寫作練筆真正成為學生的生活需要。(2)通過以讀帶寫,幫助學生初步掌握如何抓具體事例和抓人物特點的各種敘事描寫方法。(3)培養(yǎng)學生獨立構(gòu)思和認真修改自己習作的良好習慣。這些就是作文有效教學的支持性條件。作文教學中師生只有真正地在整個語文學習中去實現(xiàn)這些支持性條件,學生的作文水平才會得到真正地提高,作文的預期目標才會真正地達成,我們的作文教學才會成為有效的作文教學。語
參考文獻
[1]劉玉.新課程下有效教學的問題與思考[J].語文建設,2007(7).
[2]何更生.用任務分析理論看課文“教學什么”[J].語文建設,2008(3).
[3]皮連生.智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