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配電網用電負荷比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給降損管理人員提供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結合某區(qū)域實例,探討了配電網系統線損主要組成,并分析了配電網降損的技術管理措施。
關鍵詞:配電網;降損管理;配電線路
中圖分類號:TM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14-0112-02
當前我國用電結構有了很大改變,變壓器負荷也有了很大提高。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第三產業(yè)的迅速發(fā)展,10kV及以下配電網用電量越來越多,給降損管理人員提供出了新的課題。線損問題的處理情況反映了供電企業(yè)的實力水平,一方面該問題關系到企業(yè)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該問題處理水平也從一個重要方面體現企業(yè)的電能運營管理工作質量。所以,在如今的電力市場背景下,供電企業(yè)定要進行調查研究,制定科學的降損技術措施,以達到合理供電的目的,使供電企業(yè)的利益最大化。
1 某地區(qū)配電網運行現狀及組成
某地區(qū)在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間和上一年同期相比,35kV以下等級電網(包括35kV)供電量有所上升,且隨之電量的損失量也相應增加。例如,與上一年的7月份相比,2012年同期供電量增加3.51%,而電量損失上漲約0.41%。可知,雖然供電企業(yè)業(yè)務擴大,供電量穩(wěn)步提高,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線路損耗,不利于企業(yè)的發(fā)展和競爭力的提高。所以,采取適當的節(jié)能降損技術措施,提高企業(yè)的經濟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城鎮(zhèn)35kV、10kV電壓等級電網2012年10月10日和上年同期分元件電能損失所占比分別參見表1、表2所示:
由表1可見,2011年10月10日和2012年10月10日線損要比變壓器損耗(銅損+鐵損)大。其具體原因有城鎮(zhèn)35kV配電網線路輸電距離偏長、線路比較細、分支結構不科學、負荷波動性大、調度運行不合理等等。而由表2可見情況反過來,線損比變壓器損耗要小,其主要原因是城鎮(zhèn)10kV線路中,配電變壓器經濟調度運行不夠科學、無功補償效果差、負荷波動性大等。
2 配電網線損管理技術措施
2.1 優(yōu)化配電網網絡結構
10kV配電網網絡結構的布置需要圍繞節(jié)能減損這個中心,特別在設計階段,需要選出適當的供電電源位置、定出供電半徑、進行合理布線,科學設置電源點和用戶端的距離,盡量在負荷的中心處設置供電電源點,以免迂回供電和長距離供電而增加線損。參考地區(qū)電荷分布特點計算出科學合理的經濟供電半徑,并通過損耗計算來進行評估。若是農村線路,供電半徑的設定參見下面幾點:380V低壓供電線路經濟供電半徑控制在0.5km以內;110kV線路經濟供電半徑控制在150km以內;35kV線路經濟供電半徑控制在40km以內;10kV線路經濟供電半徑控制在15km以內;如果部分區(qū)域負荷偏小,10kV線路供電半徑可考慮在不太影響供電質量和線損方面問題的條件下進行適當的延長。配電網的技術改造和優(yōu)化過程中,高壓綜合線損率通常需要控制在10%之內;低壓線損率通常需要控制在12%之內。10kV配網系統布局優(yōu)化原則參照“小容量、密布點、短半徑”原則,且為長期考慮,還需留置5年以上的發(fā)展裕度。
2.2 10kV配電網供電電壓管理
參考配電網運行歷史特點,以經濟合理為標準,進行那個供電電壓的調節(jié)。負荷高峰期,10kV配電網系統線損中可變損耗比重偏大,此損耗可通過供電電壓采用有載調壓開關、無功補償等方式調節(jié)以貼近上限運行來降低;負荷低谷期,配電網系統線損中固定損耗比重偏大,這時為減小固定損耗(主要是鐵損和銅損)以達到貼近下限運行的目的。如果供電電壓調節(jié)合理,降損效果將十分明顯。
2.3 提高10kV配電網功率因數
對于10kV變配電臺區(qū)的無功管理。首先,無功補償電容器的連接和自動無功補償裝置像SVC、SVG等需按主變容量的10%~13%來進行配置。另外,做好無功補償電容器和補償裝置的管理工作。每天按規(guī)定抄一次表,做一次核算,設置無功補償裝置需要嚴格依照電網調控的要求,認真做好記錄工作,每月末考核一次,力求二次側功率因數達到0.95的水平。
對于10kV供電線路的無功管理。除了直供線路由電力用戶直接補償在低壓400V端頭處以外,公用10kV線路需嚴格遵循《電壓無功管理細則》中有關規(guī)定,按照配變總容量的5%~6%設置線路無功補償電容器或無功補償裝置;若是農村在農忙期,10kV變配電臺區(qū)要求供電線路無功補償必須一直保持工作狀態(tài),在月末,分析關口電能計量裝置相關數據,計算出功率因數的平均值,力求其值達到規(guī)定要求,保證配電網無功補償效率處于較高水平。
2.4 節(jié)能電氣設備裝置的選擇
由表1可知,2012年相對于10kV電壓等級系統,35kV電網損耗更大,比例約為34%。所以,對于35kV側需要注重無功補償電容器的管理工作,開關等元件均選用節(jié)能型的,投設合適的無功補償電容器,將電量損失控制在最低水平。而由表2可知,10kV電壓等級系統損失更大,比例約60%。故對10kV側需注意設置合適的節(jié)能變配電裝置,如節(jié)能型配電變壓器S11、S13等,禁止系統安裝高耗能變壓器。
3 配電網降損管理方案
3.1 線損指標考核管理
分級分層嚴格進行10kV配電網系統線損率的管理工作,且嚴格做好評估工作。在指標考核管理時,供電企業(yè)需要依照電壓等級、分變電站、分線路的劃分落實工作到各基層管理小組,將線損考核工作落實到人,確保降損節(jié)能工作的質量。
3.2 加強系統計量管理
電能表需用先進的節(jié)能型用表,電能的計量需采用高精確度互感器(0.2S級),做好輪校、輪修、輪換、母線電量、用戶端電能計算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必須保證不平衡率處于2%以內,發(fā)現異常,及時處理。
3.3 加強檢修管理
供電企業(yè)要符合“安全、優(yōu)質、多供、少損”的原則,做好檢修工作,盡量在一次停電期間進行檢修工作,節(jié)省時間,提高檢修效率。春季時,需要做好10kV供電線路的清障工作,特別是線路絕緣的清理工作,控制漏電量,保證供電設備的供電經濟型和安全性。
3.4 全網系統線損精細化管理
做好電網110kV、35kV、10kV變電站和10kV專線用戶的電量分析工作,對照著10kV非專線用戶線的用電量趨勢和負荷波動再結合著分析;通過潮流計算并分析線路電量損失。在數據互聯及遠程抄表的基礎之上進行計算和評估管理工作,于各供電基層單位之間實施10kV及以下電壓等級電網系統的10kV供電線路和變配電臺區(qū)的對標管理工作,達到精細管理的效果。結合遠程集抄系統、GPRS無線通信系統、95598電力客服系統等,逐漸建立一個決策系統,確保該系統的精細化并覆蓋10kV配電網系統的全網。改變常規(guī)線損管理中的靜態(tài)統計的模式,做好10kV配電網線的統計分析及命令決策工作,提高抄表的精確性,確保實時性。另外,還為反竊電用電稽查工作提供有意義的數據支持,確保線損管理可如實反映城鎮(zhèn)電網精細化管理的工況情況。
4 結語
線損管理工作為供電企業(y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是提高運營效益的重要內容,在工作實際開展過程中,企業(yè)需要積極采用先進的節(jié)能降損技術,大膽采用創(chuàng)新方法,保證節(jié)能降損工作的水平,保留發(fā)展裕度,推動配電網系統的良好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李勇.淺談配電系統降損節(jié)能的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J].廣東科技,2008,(14).
[2] 彭康華.配電網線損管理探討[J].廣東輸電與變電技術,2009,(1).
[3] 郭裊,鮑鋒,呂飛孔,楊杉,曹蕾,王莉.配電網線損率變化及降損潛力的研究[J].黑龍江電力,2010,(5).
作者簡介:邊丹丹(1985—),女,河北省任丘市電力局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線損管理。
(責任編輯:趙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