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楓逸
2014年2月18日上午,備受關注的復旦大學醫(yī)學院研究生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2013年4月,復旦大學研究生黃洋因舍友林森浩投毒死亡,年僅28歲。
隨著一審宣判,這起令人唏噓不已的校園投毒案的法律程序暫告一段落,但這并非句號?!耙悦鼉斆惫倘惑w現了法律的尊嚴,告慰了逝者之靈,但一個風華正茂的研究生,用如此殘忍的方式剝奪了同窗室友的生命,同時也葬送了自己的未來,留給兩個家庭無限的悲痛。如何防止類似悲劇發(fā)生,成為留給全社會的思考題。
復旦投毒案并非個例,近年來各地接連發(fā)生過多起由校園矛盾引發(fā)的故意傷害案件,“校園投毒”這個令人生懼的詞匯一再進入公眾視線。當“感謝室友不殺之恩”成為網絡流行語,幾分調侃之外更多的是困惑:為何當初那個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卻成了反目成仇的敵人?彌足珍貴的同學情誼,卻異化為傷害和被傷害的孽緣?
法庭上,說及投毒緣起,林森浩表示自己和黃洋并無直接矛盾,只是彼此間“有些看不慣”,實施投毒行為只是想在愚人節(jié)“整人”。僅僅因為“看不慣”就可以拿他人當小白鼠,所謂的“整人”居然是以剝奪生命為代價,如此難以理喻的邏輯思維,不得不讓人懷疑,在校園投毒者頭腦中,還有沒有大是大非的價值判斷,懂不懂得敬畏生命?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說過:“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焙笕擞纱丝偨Y出“先做人后做學問”的道理。顯然,對于校園投毒者來說,盡管進入高等學府深造,卻還沒有學會如何做人,如何與身邊的人相處。
不過,我們又無法過于苛責。在某種意義上講,校園投毒者也是當代教育體系的結果。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從校園、家庭到社會,人們關注和談論的,除了學習就是利益。學生們在應試指揮棒的驅使下,跋涉于文山題海、奔波于教室和輔導班,卻不曾有人告訴他們,怎樣做一個善良正直的人,學會愛人和被愛,如何開展人際交往,處理矛盾糾紛。經歷這樣的成長軌跡,自私、冷漠也就成為部分大學生的集體表情。
雖然對復旦投毒案已作了一審宣判,但對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反思和糾偏不能停止,是時候重拾“先做人后做學問”的古訓了。這不僅需要大學“補課”,更需要我們的家庭和中小學一以貫之地教育引導,幫助孩子們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