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潤濤
自秦漢起,各級官員均由皇帝任命,這些官員大多存在異地仕宦解決住所的需要。大約也就在此時,官舍逐漸趨向制度化。官舍即官吏的住所,常與官衙連在一起。
當(dāng)然,古代官舍與現(xiàn)在的政府機(jī)關(guān)大院性質(zhì)不同,所有官舍都?xì)w皇帝所有,官員只能在赴任時居住。而且,官員入住官舍的條條框框眾多,卸官后連一桌一凳都不能帶走。
皇帝特批,重臣才可置地
一百多年前,山東濟(jì)南的舊軍門巷有一丁家大院,主人是晚清“中興名臣”——時任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曾被曾國藩贊譽(yù)為“豪杰士”,除了在貴州老家變賣家產(chǎn)清剿匪患,在山東任職十年間更是設(shè)機(jī)器局、辦書局、創(chuàng)書院、修水堤……即便如此,丁寶楨在任職地的住房問題仍不是可以“肆意為之”的事情。
1867年,丁寶楨升任山東巡撫。照現(xiàn)在的話說來,他在山東可謂軍、政“一把手”。但是,就是如此國家“要員”,丁寶楨上任之初也得在一家老小的住房問題上費心勞神。
按照清朝的規(guī)定,異地做官是不能把家安在任職地的。而丁寶楨遠(yuǎn)在貴州老家的房產(chǎn)早已變賣用于剿匪,他是攜家眷及兄弟族人一起來山東的。于是,他向皇帝請旨,在濟(jì)南購置了土地。
“舊軍門巷的丁家大院應(yīng)該是在這種情況下獲得了朝廷特批?!倍殬E的五世嫡孫丁健在世代口口相傳的故事中重構(gòu)了丁寶楨的故事。
一人住官舍,老婆孩子不能住
當(dāng)然,丁寶楨由于家眷眾多,在任職地自己置房安家只是“特例”。一般來看,自秦漢以來,皇帝就開始向赴任官員提供住房,即官舍。
根據(jù)上海歷史民俗專家完顏紹元研究,古代官員異地做官,在任時擁有官舍的使用權(quán),但不擁有產(chǎn)權(quán)。皇帝給官員解決的住房大都是機(jī)關(guān)宿舍性質(zhì),與賞賜給功臣勛爵的宅第是不同的。
這一判斷可以從史料中找到佐證。現(xiàn)存最早決定為官員提供官邸的文件是劉邦的一份詔書。這份于漢高祖辭世那年3月(公元前195年)發(fā)布的詔書說:“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賜大第室。吏二千石,徙之長安,受小第室?!?/p>
文中透露了對列侯賜給寬大住宅和對兩千石級別的官員遷居長安安排稍小住宅的信息,這就是劉邦解決官員住房的具體做法,可以看作向官員提供官邸的正式依據(jù)。
在《太平御覽》卷四九一引《漢書》稱,光祿大夫魏霸喪妻,其長兄特意“為(魏)霸娶妻,送至官舍”。此段文字表明,魏霸就住在官舍里,還可以攜家?guī)Э凇?/p>
不過,為官清廉的人在家人入住官舍的問題上非常謹(jǐn)慎。西漢年間,有一位陜西咸陽的名臣叫何并,從縣令干到太守,以不畏強(qiáng)權(quán)、居官嚴(yán)正而聞名。
據(jù)《漢書·何并傳》說,“(何并)性清廉,妻子不至官舍”。這段文字說明,何并這人很清廉,自己一人住朝廷提供的官舍,不讓老婆、孩子入住。
當(dāng)然,不管為官是否清廉,官舍都成為官員配套體系的一部分。完顏紹元講述:“官舍大約是在秦漢之際逐漸趨向制度化?!?/p>
不帶走公家用品,宰相也不能違反
根據(jù)完顏紹元的研究,古代不僅為官員提供官邸居住,還提供成套家具和擺飾。不過,官邸和家具、擺飾都屬于公家,官員在任期間可以居住和使用,卸任后必須退還。
《海瑞集·興革條例》中記載了明朝縣級官舍配備的家居設(shè)施,知縣的家居雜用有63種200多件。
著名的北宋詩人、政治家王安石曾在官舍上犯過錯誤。王安石從出判(出任州官)江寧府任上自請退休,夫人吳氏把官舍里一張?zhí)闪?xí)慣的藤床帶回了家。不久,郡吏前來索要,吳氏及侍從都不敢說,只好悄悄地向王安石匯報。
王安石知道吳夫人“好潔成癖”,自己則以邋遢與她“每不相合”,于是他赤著腳登上藤床,穿著衣服躺了很久。吳氏見狀,讓人將藤床送還官舍。
由此可知,官員搬出官舍時不得帶走任何公家用品,也是歷代的規(guī)矩,即使貴為宰相,亦不得違反。
當(dāng)然,在古代也有許多貪官佞臣貪污受賄,巧取豪奪,名下?lián)碛写罅康姆繕I(yè)地產(chǎn),這都是他們把自己凌駕于朝廷制度之上的結(jié)果。
選自《齊魯晚報》
民間故事選刊·下201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