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翻譯標準的原型范疇觀

      2014-06-01 12:30:15薛海濱
      關鍵詞:譯作范疇原型

      薛海濱,王 斌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上海 200093)

      翻譯標準的原型范疇觀

      薛海濱,王 斌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上海 200093)

      各種翻譯學派不斷地嘗試從不同的層面對 “忠實”的翻譯標準進行解讀,但始終難以找到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看待翻譯標準,可以頗為合理地解釋這種不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在此基礎上提出翻譯標準屬于原型范疇,各種翻譯標準可以同時并存,不同翻譯標準的原型源于其背后的理想化認知模型,具體翻譯標準的確立要根據(jù)實際情況,視其背后的理想化認知模型而定。

      翻譯標準;體驗;原型范疇;理想化認知模型

      一、翻譯標準研究及問題

      對翻譯標準的研究,一開始是圍繞原作和譯作的關系,認為譯作一定要 “忠實”于原作,追求與原作的對等關系,原作是絕對的標準。在中國,有嚴復的 “信達雅”,傅雷的 “神似論”,錢鐘書的“化境說”等;在西方,有泰特勒(A.F.Tytler)的“三原則”,奈達(E.A.Nida)的“功能對等”等。但是,究竟何為 “忠實”,說法總是不統(tǒng)一,因此,文質之爭,直譯和意譯之爭從未停歇。其中,奈達還將讀者反應的視角引入了 “忠實”的考量標準,認為所謂 “忠實”應該表現(xiàn)為譯作讀者對譯作的反應應該像原作讀者對原作的反應。

      20世紀70年代,以霍姆斯(J.S.Holmes)、列費維爾(A.Lefevere)和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等人為代表的翻譯研究派興起,翻譯學開始了文化轉向,該派認為 “翻譯研究應從狹隘的原作和譯作內(nèi)部關系擴展到翻譯的外部關系——社會歷史因素”[1]。這種觀點從更廣泛的視角看待翻譯標準,提高了譯者的地位,突顯了譯者的主觀能動性,挑戰(zhàn)了以原作為中心的 “忠實”論,原作的絕對權威地位被弱化。后來,以圖里(Gideon Toury)和佐哈爾(Itama Even-Zohar)為代表的多元體系學派繼承并發(fā)展了翻譯研究派的觀點,認為 “接受文化的社會和文學標準決定了譯者的美學假設,因而影響著翻譯的全過程”[1],譯者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原作的地位進一步下降,“忠實”的翻譯標準進一步被質疑。

      與此同時,德國興起了功能派翻譯理論,最具代表性的是威密爾(Hans Vemeer)的“目的論”(Skopostheory)。該派依據(jù)行為學理論提出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活動。“翻譯時,譯者根據(jù)客戶或委托人的要求,結合翻譯的目的和譯文讀者的特殊情況,從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進行選擇性的翻譯?!保?]可見,目的論要從譯入者的新視角來詮釋翻譯,企圖打破原作的絕對權威地位。

      以德里達(Jacques Derrida)為代表的解構主義翻譯派(Deconstruction)的興起將對以原作為中心的 “忠實”標準的聲討推向極致,該派認為原作不可能有終極意義和不變的內(nèi)核,文本是開放的,原作和譯作是相互依存的共生關系,原作的意思無法窮盡,不斷產(chǎn)生的新譯本是對原作的修訂與補充。這種觀點徹底顛倒了原作和譯作的地位,強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但是,這讓翻譯失去了客觀有效的衡量標準,有可能使譯者在翻譯時隨心所欲,任意發(fā)揮。

      1989年,辜正坤先生提出了“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試圖平衡各家說法,一舉攻克翻譯標準這個難題。他認為,翻譯標準問題之所以爭論不休,是因為我們思維方法上存在單向性或定向性的特點,他倡導立體思維,即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方式,并強調思維的空間性和暗示思維主體者的作用,進而提出翻譯標準不可能是唯一的,應該將原作視為絕對標準,絕對標準只是一個出發(fā)點,因為譯作永遠不可能完全忠于原作,達到這個標準就意味著一個字都不翻;在絕對標準之下,應該有一個最高標準,他稱之為最佳近似度,以代替 “忠實”這個字眼;最高標準之下還有無數(shù)的具體標準。這就是翻譯標準的多元性。所謂互補性,即 “一個翻譯標準所具有的優(yōu)點,正是別的翻譯標準所具有缺點”[3]。

      辜氏理論的優(yōu)點是它的確為我們看待翻譯標準打開了一種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各派的爭論,讓大家以更客觀的方式看待翻譯標準,不要再厚此薄彼,因為視角不同,翻譯標準就不可能統(tǒng)一。但是,他提出的最佳近似度這個概念仍是一個不可衡量的標準,試問直譯和意譯到底哪個離原作更近呢?不同的譯者對原作可能有不同的解讀,如何能知道譯作離原作的距離到底是近還是遠呢?這些問題之所以難以回答,是因為我們對于翻譯標準的認識一直停留在結構主義的框架內(nèi),認為所有譯者都有可能對原作有更為 “客觀”的解讀,譯作與原作的距離是可以衡量的,因而能尋求一個終極的翻譯標準。但是,結構主義的問題在于忽略了人的體驗(embodiment)對認知客觀世界的重要性,而認知語言學的體驗觀恰好可以彌補其不足之處。認知語言學認為,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客觀現(xiàn)實會有不同的體驗,也必然會產(chǎn)生不同的認知;不同譯者對同一本原作也會有不同的體驗,也必然會產(chǎn)生不同的解讀,因此,很難尋求一個終極的翻譯標準。那么,人類的翻譯活動作為一個客觀存在,終究需要一個衡量的標準,這個標準到底該向何處尋呢?筆者認為認知語言學的原型范疇理論(the prototype theory)可以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

      二、翻譯標準的范疇化

      范疇(category)是認知語言學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指人們在互動體驗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普遍本質在思維上的概括反映,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屬性所構成的 ‘完型’概念構成的”[4]。認知語言學認為人的認知源于體驗,始于范疇化(categorization),先有范疇,然后形成概念。范疇化是范疇和概念形成的基礎。任何一個概念都對應一個范疇。

      對范疇的研究源自亞里士多德,起初是經(jīng)典范疇理論,將范疇視為一組擁有共同特征的元素的集合體,認為特征是二分的,范疇的邊界是明確的。后來,哲學家維根斯坦(W ittgenstein)對此提出質疑,他通過對GAME的分析研究,指出范疇邊界具有不確定性,提出了 “家族相似性 (family resemblance)”這一概念,把范疇比作家族,認為家族成員容貌有相似之處,但彼此又很不一樣。20世紀70年代,在維根斯坦 “家族相似性”理論的基礎之上,Eleanor Rosch和她的同事們對經(jīng)典范疇理論進行了批駁,提出了原型范疇理論。

      原型范疇主要指的是具有 “家族相似性”的范疇。Rosch&Mervis(1975)曾將家族相似性定義為:“…a set of items of the form AB,BC,CD,DE.That is,each item has at least one,and probably several,elements in common with one or more other items,but no,or few,elements are common to all items.(能構成AB、BC、CD、DE關系的一組成員,就是說,每個成員至少有一個,也可能有幾個,與其他一個或更多成員享有共同成分,但沒有一個或很少幾個成分是所有成員都共同享有的。)”[4]也就是說,范疇成員之間的界限具有模糊性(fuzziness),無法加以準確的區(qū)分。“原型(prototype)”指抽象的對范疇成員的圖式表征(schematic representation),即范疇成員的屬性集合。

      翻譯標準作為一個概念,也必然經(jīng)歷一個范疇化的過程?!靶胚_雅”、“神似論”、“化境說”、“功能對等”、“目的論”、“多元互補論”等中外學說都是翻譯標準這個大家族的家族成員,彼此之間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交織在一起成為一個連續(xù)體,邊界模糊,互補性強,且具有開放性。這些家庭成員無一例外地從不同角度指向同一個點,即 “忠實”,“忠實”就是翻譯標準范疇的原型。該原型并非是簡單地將原作視為中心,而是一種抽象的、高度概括的意象圖示的表征(schematic representation),可作為翻譯標準的認知參照點。翻譯標準的任何家族成員,無論強調譯作內(nèi)容上忠實原文,還是強調風格忠實于原文;無論是語篇功能的近似,還是讀者反應的近似,都帶有 “忠實”這一原型的影子。譯者主觀能動性發(fā)揮越少,譯作就越接近原型;反之,則越偏離原型。

      與傳統(tǒng)的結構主義翻譯標準觀相比,用原型范疇觀解釋翻譯標準有如下優(yōu)勢:第一,更為合理地解釋了 “忠實”的翻譯標準。傳統(tǒng)翻譯標準認為“忠實”是一個客觀存在,是譯者應該追求的目標,譯作應該并且可以不斷地向原作靠攏;認知語言學認為 “忠實”只是一種理想化認知,是一個原型概念,可以作為翻譯標準的參照點,譯者在翻譯時的出發(fā)點,但絕對的 “忠實”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不同的譯者對原作的體驗不同,對 “忠實”的理解也不同,這正是 “忠實”論不斷受到挑戰(zhàn)的根本原因。然而,無論各家各派怎樣質疑該標準,卻總是無法脫離該標準,所有的爭論都是以此為基點展開的。第二,更為合理地解釋了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原型范疇具有開放性,因此譯者也必然具備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不同譯者對原作有不同體驗,也會對原作做出不一樣的解讀;但是,由于原型效應的存在,并沒有必要擔心譯者會信馬由韁,致使譯作完全偏離原作,成為譯者的創(chuàng)作。同時,這也解釋了解構主義學派 “作者死了”的觀點,即不同譯者會對原作多角度地進行不同解讀,原作和譯作會形成互補關系,但不會導致譯者因此而任意解讀原文,隨意發(fā)揮進行翻譯。例如,中國清末翻譯家林琴南自己不懂外語,卻翻譯了多部外國文學著作,譯作錯誤很多,卻被奉為譯界典范,錢鐘書先生對他評價很高,何故?就是譯者將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到了極致,同時又沒有完全偏離原作使然。第三,更為合理地解釋了原作和譯作的關系。在結構主義的影響下,對原作和譯作關系的理解呈現(xiàn) “一邊倒”的模式:先是要求譯作絕對忠實原作,原作是主人,譯作是仆人;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以后,譯者的地位突顯出來,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大家開始關注譯作讀者的反應和譯作對譯語文化的影響。就像一塊翹翹板,不是這邊高了那邊低了,就是這邊低了那邊高了,始終難以找到平衡點。即便是辜正坤教授的多元互補理論,表面上看起來是對各家各派理論學說的有效調解,也更為客觀,但還是沒有跳出原作是核心的傳統(tǒng)思維,因此也沒有更好地解釋原作和譯作的關系問題,譯者無法確切地知道譯作離原作有多遠,什么才是真正的 “最佳近似度”。認知語言學體驗觀認為,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源于人的體驗,不同譯者對原作體驗不同,譯作自然就會不同,譯作應該是譯者通過原作和原作者進行的一次思想交流的產(chǎn)物,譯者的思想和原作者的思想就如同父母親,譯作則像一個新生兒,新生兒會帶有父母雙方的影子,但同時又是一個獨立的人。因此,譯作中既包含譯者主觀思想,也包含原作者通過原作所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兩者有機地契合在一起,不能簡單地說以原作為中心,還是以譯者為中心;也不能簡單地說原作和譯作誰是主人,誰是仆人。結論是,原作是媒介,譯者通過原作跟原作者進行跨時空的思想交流,其產(chǎn)物是譯作,原作和譯作的地位是平等的,譯者和原作者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三、翻譯標準確立的依據(jù)

      翻譯標準的本質是原型范疇,翻譯標準確立的依據(jù)就是其原型產(chǎn)生的根源。Lakoff為了闡明原型的來源,于1982年和1987年提出了理想化認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簡稱ICM)的概念?!八^ICM,就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說話人對某領域中的經(jīng)驗和知識所作出的抽象的、統(tǒng)一的、理想化的理解?!保?]Lakoff認為范疇構成及原型效應都是ICM的副產(chǎn)品[5]。也就是說,所有的概念都對應一個范疇,所有的范疇都有一個原型,原型源自作為其特定背景的ICM。根據(jù)Lakoff的觀點,原型效應主要有如下四個來源[6]。

      (一)最簡單模型(the simplest type of typicality effects)

      最簡單模型是指由于ICM的不匹配而造成的原型效應。最初的 “忠實”翻譯標準指的是譯作在內(nèi)容和形式兩方面要絕對服從原作,這個簡單的定義就是 “忠實”標準背后的ICM。如果譯作恰好能對應這個ICM,則被認為是忠實于原作;反之,則是不忠實的譯作。例如:將“I am a student”譯為“我是一個學生”,這是忠實的譯文;但譯為 “我在上學”則被認為是不夠忠實的,因為該譯作只是內(nèi)容符合原作,形式卻背離了原作。之所以 “我在上學”也是可以接受的譯作,是因為譯者認為譯作內(nèi)容符合原作,同時不違背譯入語標準,可以為譯作讀者所接受。換言之, “我是一個學生”背后的ICM僅關注譯作與原作在語言上的對應程度,而“我在上學”背后的ICM淡化了語言形式的對應,同時關注了譯作在譯入語文化中的接受度。當兩種ICM不匹配的時候,“我是一個學生”這則譯作就更接近 “忠實”翻譯標準的原型。

      (二)集束模型(typicality effects due to cluster models)

      集束模型是指多種ICM交織在一起,通過突顯其中一種而形成的原型效應。隨著人們對 “忠實”這一標準認識的深入,“忠實”所對應的ICM已經(jīng)不限于探討原作和譯作的對等關系,最起碼有如下幾種。

      語言本身:譯作從內(nèi)容和形式兩方面與原作對等;

      語篇功能:原作在源語文化中的功能與譯作在譯入語文化中的功能對等;

      讀者反應:原作讀者對原作的反應與譯作讀者對譯作的反應對等。

      這幾種ICM融合在一起,構成了 “忠實”這一翻譯標準。不同的翻譯學派對翻譯的認識不同,會突出其中的一個方面,原型效應就會產(chǎn)生。例如,在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之前,大多數(shù)學者從純語言的角度來看待翻譯,則會突出譯作語言與原作語言本身的對等關系;功能派翻譯理論突出語篇功能的對等;翻譯研究學派和多元體系學派更看重影響翻譯的社會文化等外部因素,則會抬高譯者的主觀能動性,淡化譯作與原作語言上的對等關系,更突出譯作在譯語文化的接受程度,即讀者反應。

      (三)轉喻模型(typicality effects due to metonymy)

      轉喻模型指的是一種部分代整體(part-forwhole)或整體代部分(whole-for-part)的ICM模式,如 “我讀過魯迅”,即用 “魯迅”這個作者的姓名來代指魯迅的所有作品,“魯迅”即具有原型效應。對翻譯標準的認識當中同樣也存在這種模型,最典型的就是用嚴復的 “信達雅”這個典范(paragon)來代替一切的翻譯標準。很多學者不斷在質疑此標準是否真的能作為翻譯的通用標準,從轉喻模型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再恰當不過,“信達雅”只是翻譯標準范疇中的原型,對很多翻譯作品的評價可以向此靠攏,但絕不能說 “信達雅”就是翻譯的唯一標準。

      (四)輻射范疇(radial categories as a further source of typicality effects)

      假如把前文所述集束模型里的各個方面綜合起來,當作 “忠實”翻譯標準的復合原型 (the composite prototype),那么圍繞該原型可以衍生出不同的次生范疇的翻譯模式(subcategories),如改譯、編譯、刪譯、節(jié)譯等 (如圖1所示)。

      圖1 翻譯標準的輻射范疇模型Fig.1 Radial categoriesmodel of the translation standard

      次生范疇是文化的產(chǎn)物,無法依據(jù)復合原型來預測,即復合原型的 “忠實”翻譯標準本身無法產(chǎn)生各種次生翻譯模式,僅是因為文化發(fā)展需要,才會誕生各種次生翻譯模式,但不管哪種次生翻譯模式的產(chǎn)生,都必須以復合原型的 “忠實”翻譯標準為基點。次生范疇與復合原型的接近程度則會產(chǎn)生原型效應;此外,隨著各種次生翻譯模式作為特別的翻譯模式被某種文化接受,則不同的次生翻譯模式會產(chǎn)生不同的原型效應。

      綜上所述,翻譯標準是原型范疇,原型是一種ICM,可以作為譯者翻譯的出發(fā)點和評價譯作優(yōu)劣的參照物,但沒有哪個譯作可以絕對符合 “忠實”的翻譯標準;翻譯標準的確立應該依據(jù)特定時代特定文化中的ICM,并非一成不變。

      四、結 論

      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待翻譯標準,將人的對客觀世界的體驗——即譯者對原作的體驗——納入了考量體系,彌補了以往結構主義將原作絕對化以對及原作、譯者和譯作主次關系認識不清的不足,提出從原型范疇的角度來解釋翻譯標準,將 “忠實”視為翻譯標準范疇的原型,該原型僅是一種理想化認知模型 (ICM),隨著時代不同文化不同而不斷改變,翻譯標準的確定并非是固定的,而是隨ICM的變化而變化的。

      [1] 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 [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2] 張錦蘭.目的論與翻譯方法 [J].中國科技翻譯,2004(2):35-38.

      [3] 辜正坤.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J].中國翻譯,1989(1):16-20.

      [4] 王寅.認知語言學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5] Lakoff G.Woman,F(xiàn)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6] Evans V,Green M.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編輯:鞏紅曉)

      The Translation Standard as a Prototype

      Xue Haibin,Wang Bi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200093,China)

      While different translation theories probe into the translation standard of“faithfulness“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they cannot reach agreement on this issue.This article suggests studying the translation standard in term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which can solve the problem in amuch reasonable way,and then proposes to incorporate the translation standard into the Prototype Theory,in which the various translation standards stand side by side,pointing to the prototype of translation standard,that is,faithfulness.The variety of translation standards derives from the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ICMs)behind them,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ranslation standard can be realized.

      translation standard;embodiment;Prototype Theory;idealized cognitivemodels

      H 315.9

      A

      1009-895X(2014)03-0211-05

      10.13256/j.cnki.jusst.sse.2014.03.003

      2013-09-17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研創(chuàng)新重點項目(12ZS132)

      薛海濱(1975-),男,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Email:haibin_x@sina.com

      猜你喜歡
      譯作范疇原型
      例說文言文中常見副詞的意義和用法
      批評話語分析的論辯范疇研究
      what用法大搜索
      正合范疇中的復形、余撓對及粘合
      包裹的一切
      Clean-正合和Clean-導出范疇
      《哈姆雷特》的《圣經(jīng)》敘事原型考證
      論《西藏隱秘歲月》的原型復現(xiàn)
      劍南文學(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42
      原型理論分析“門”
      人間(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08
      Chinese Television Fan
      馆陶县| 星子县| 南木林县| 新乡市| 太仆寺旗| 共和县| 石首市| 家居| 永仁县| 建平县| 夹江县| 通州区| 寻乌县| 电白县| 南木林县| 常德市| 奉节县| 博野县| 武平县| 合山市| 安乡县| 涿州市| 栖霞市| 双牌县| 广饶县| 桂阳县| 双流县| 宝鸡市| 鄢陵县| 沙田区| 中方县| 修文县| 米脂县| 新泰市| 龙里县| 惠东县| 莎车县| 美姑县| 金堂县| 甘泉县| 茶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