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詩
摘要:中國擁有廣闊海疆,歷來就是海洋國家。先秦早有相關(guān)活動,沿海一些諸侯國已經(jīng)具有海權(quán)意識之萌芽。秦漢率先確定包括南海在內(nèi)之海疆,并進行管理巡視。三國時期東吳孫權(quán)積極推動海上發(fā)現(xiàn),提倡航海事業(yè)。西漢以來開辟之“海上絲綢之路”,經(jīng)唐、宋、元歷代繼承并發(fā)揚光大,對外貿(mào)易與造船業(yè)等均居世界領(lǐng)先地位。明初鄭和七次下西洋發(fā)展至巔峰,揭開15世紀之“世界航海世紀”之序幕。惜乎明清海禁,致使中國逐漸落后于西方海上強國,乃有近代飽受欺凌之痛。但是中國仍舊擁有包括南海諸島在內(nèi)之神圣主權(quán),不容外人輕易覬覦。
關(guān)鍵詞:海疆;海事活動;海權(quán)意識;海洋主權(quán)
中圖分類號: K207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4)05006509
一、中國史前及先秦時期海上活動
中國不僅是大陸國家,也擁有廣闊海疆,并積極開展海事活動。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海洋國家,具有豐富航海經(jīng)驗。
最古老的地理書《禹貢》有云:“四海會同”。該書明確指出中國四周的海疆?!抖Y記》進一步提出了東海、西海、南海、北海的觀念。其中的東、南二海,可以確切肯定前者包括今天的渤海、黃海和東海,后者就是今天的南海。渤?;蛟槐焙#耸橇硪环N解釋。中國歷代均曾積極開展海上活動,海權(quán)意識十分清楚。
中國海事的“古”,始于何時?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遺址,有鉆孔的海生貝殼,其必定來自最近的渤海灣。這二者相距有一定距離,原始時期山頂洞人必定曾多次往返,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留下了“涉?!钡淖C據(jù)。
新石器時代例證更多。舟山群島出土石器,與附近河姆渡遺址系同一時期。臺灣許多地方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和山東城子崖遺址屬于同一體系,乃幾千年前的航?;顒幼C據(jù)之一。
江蘇吳興錢山漾遺址,有4700多年前的船槳出土。河姆渡遺址亦有7000多年前船槳出土。渤海大長山島4000多年前遺址,發(fā)現(xiàn)船槳及一殘缺不全船尾。大連長??h的廣鹿島和旅順郭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亦曾發(fā)現(xiàn)船形陶器,說明當時海上已有了船。所有這一切均清楚表明了,早在幾千年前,中國沿海地區(qū)即已開始航?;顒?。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生活在海邊,怎么可能不出海。
除考古發(fā)現(xiàn)外,古籍亦有記載?!吨駮o年》記述,夏代帝芒曾經(jīng)“東狩于海,獲大魚?!?/p>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魚類不會如此正式記載,《竹書紀年》記載的如此大魚非鯊即鯨。北方海上無鯊,很可能就是巨鯨。但是,鯨不可能在近在咫尺之海濱獲得,外海大魚能抓捕帶回亦不簡單。這也說明當時航海技術(shù)已達到一定水平,否則不可能在外海獲此巨魚。
遠古時期,涉海事例尚多?!蹲髠鳌酚涊d,夏代有一叫“澆”之駕船好手。斯時有寒浞者,趁羿在外,奪其權(quán),霸其妻,生下豷、澆二子。后來澆受父命率兵先后滅親夏的斟灌氏與斟鄩氏。此二者在山東半島,澆于此出海十分合理。《論語》亦云:“羿善射,澆蕩舟”??梢娍鬃右仓淙?,與羿并列,暗示在同一時代,有同樣超常本領(lǐng),其真實性十分可靠。
夏代如此,商代若何?在當時的甲骨文中,就已經(jīng)有“舟”字出現(xiàn)。殷墟卜辭中,還有商王用船追捕大批逃亡奴隸之事件。帝辛討伐人方的時候,曾經(jīng)有派遣3000多人,兩次渡過淮河以后,再沿海岸前進的記載。
前述帝芒捕鯨之事,在殷墟終于覓得可靠物證。殷墟遺址曾發(fā)現(xiàn)鯨骨,著名考古學家李濟在考察報告中說:“小屯時代的殷人,能……捕東海之鯨?!边@豈不是反證了夏代帝芒所抓住的大魚,很可能也就是鯨?古代中國的捕鯨活動,必定就開始在這個時代。如此推理,似有根據(jù)。
夏商之后的周,繼承夏商水平,北方齊、魯,南方吳、越,航海水平均已非常發(fā)達。山東半島最東端之萊夷,早有“通工商之業(yè),便魚鹽之利”,可算是不折不扣的海上民族。吳、越更毋庸諱言。西周開始不久之周成王時代,就有“于越獻舟”的事件。
《慎子·逸文》曰:“行海者坐而至越,有舟故也。” 仔細分析這句話,豈不清楚說明,因為當時有海船,就能十分順利坐船到南方的越國。這說明近3000年前,就有了沿海航行。
《禮記·月令》記載:“季春之月,命舟牧復(fù)舟。五復(fù)五反,乃告舟備?!?“復(fù)”乃檢查之意,舟牧即管理船只之官員。春末之時,經(jīng)過管理船只的官員5次反復(fù)檢查,船只才能通過,可以出海航行??梢姰敃r對航海很重視,質(zhì)檢制度非常嚴格,并已經(jīng)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制度。這也反映出當時的航?;顒臃浅U?guī),而且頻繁,否則設(shè)置這樣的質(zhì)檢官員有何用?
此時航?;顒影l(fā)達,還可以用一件事證明。《左傳》曰:“陳轅、濤涂謂鄭申侯曰:‘師出于陳、鄭之間,國必甚病。若出于東方,觀兵于東夷,循海而歸,其可也。申侯曰:‘善?!睗恳愿纨R侯,許之?!闭堊⒁馄渲小坝^兵”兩個字,似乎當時東夷已經(jīng)有了海軍。再看“循海而歸”這句話,表明春秋時期早就有了沿海航線,在山東地方由齊國控制,所以有了這個想法,還必須齊國國王允許。再注意“齊侯許之”中的一個“許”字,猶如現(xiàn)在到別國入境,必須得到簽證,這豈不是說明當時人們已經(jīng)有非常明確的海權(quán)認識和制度。大海無邊,誰都可以走,為什么還要別人允許?這一“準入”事例,清楚地表明當時已經(jīng)有了領(lǐng)海的觀念。
關(guān)于有無海軍之事,在戰(zhàn)國時期就非常清楚了?!蹲髠鳌分杏幸欢卧挘骸跋?,二十四年,楚子為舟師以伐吳?!边@說的是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3年)的事情,楚國就有了“舟師”。如果說這是內(nèi)河艦隊,還不能算是真正的海軍的話,那么另一本《越絕書》記載的應(yīng)該算是海軍無疑?!对浇^書》記載:“越王……,有樓船之卒三千余人?!痹絿诤_?,早就有頻繁的海上活動。這些巨大的樓船和3000水兵,當然是正規(guī)的海軍無疑?!对浇^書》又云:“水居而山處,以舟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痹饺肆晳T了水上生活,航行自然非常發(fā)達。又曰:“勾踐伐吳……,起觀臺,周七里,以望東海。”一個平常的望海臺,面積超常巨大,可見越王勾踐的海權(quán)雄心也很大。
越國如此,其旁之吳國亦然。其也是一個“不能一日而廢舟楫之用”的沿海國家,早在公元前6世紀就能制造各種各樣的船只,其中包括十幾丈長、可以裝載90多個戰(zhàn)士的戰(zhàn)艦“大翼”。
《左傳》又曰:“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齊人殺悼公……,吳子三日哭于軍門之外,徐承帥舟師自海入齊。齊人敗之,吳師乃還?!边@清楚表明,不僅南方吳國有海軍,北方齊國也有海軍,雙方發(fā)生過一次海戰(zhàn)。當時沿海的諸侯國一般都有自己的海軍,乃是平常之事,無須過多佐證。
綜上所述,早在幾千年前的夏商周時代,就有海上活動,也已經(jīng)有了明確的海權(quán)思想。確鑿之物證、人證、書證,足以說明中國是古老的航海民族。
當時海上活動之頻繁常見,《論語》亦有記述。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睆钠湔Z氣中,可以想見出海覓求新的生活方式,乃是極其平常的事情。
《國語》中有記載,齊桓公曾經(jīng)“通齊國之魚鹽于東萊”,就是另一個“涉?!钡氖录?/p>
東萊在今天的煙臺、黃縣境內(nèi),臨近渤海灣,是當時的一個小小的萊子國?!秶Z》的這句話表明,當時齊國曾經(jīng)和它交流過一些海產(chǎn)品,發(fā)展過海上貿(mào)易。
試想,倘不直接下海,怎么可能得到這些東西,東萊和齊國必定都有相當發(fā)達的海上活動。不消說,東萊人必定是名副其實的“海上民族”,比齊國更加了解海洋,有更多的海上經(jīng)歷。另一本《說苑》,就有一段更加值得注意的記載。公元前五、六世紀之交在位的齊景公,曾經(jīng)“游于海上而樂之,六月不返?!边@個國王居然在海上玩得高興,整整半年也不回家,實在太逍遙自在了。較諸今日之幾天、十幾天出境游,以及最最使人羨慕的81天環(huán)球郵輪旅行,不知要長多少。雖然“游于海上”這句話的意思,并不一定從頭到尾統(tǒng)統(tǒng)都泡在海上,很可能也會在一些風景美麗的小島和港口停留一時;但是長時間出海卻是不爭之事實。這個國王真正是旅游達人,今天許多旅行家也沒法和他相比。
再者,他在海上整整泡了半年,這是玩樂,還是考察?不管是玩,還是考察,豈不都有很強的海權(quán)意識。
二、秦漢時期海上活動
秦漢涉海,首先應(yīng)從秦始皇、漢武帝觀海說起?!队碡暋酚涊d:“夾右碣石,入于河?!惫湃私忉屨f:“碣石,海畔山”。大禹曾經(jīng)到過這里,這不是平常山丘,包括秦始皇、漢武帝、曹操、唐太宗、毛澤東在內(nèi),古代雄才大略的帝王和國家領(lǐng)導人,都曾經(jīng)東臨碣石觀海。這里不能簡單地將古代帝王和國家領(lǐng)導人觀海歸結(jié)為游樂觀賞,還應(yīng)從開辟海疆的觀念深入透視這個問題。其中特別是秦皇、漢武,在此登高觀海,是和其整個巡視海疆的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的。秦始皇曾經(jīng)多次“東巡海上”,五次出巡,四次到海邊,從北起渤海碣石,南至東海會稽。他還曾在瑯邪出海,經(jīng)嶗山、成山角至芝罘,不避風浪之險,繞航整個山東半島。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曾有“渡海渚”“望于南海”之經(jīng)歷,又“并海上,北至瑯邪”。其種種海上活動,應(yīng)該不是偶然的行為。后他又曾“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和隨行重臣“議于海上”。所謂海上“東門”,應(yīng)該理解為海上世界,具有明確的海疆和海權(quán)意識。乃至派遣方士徐市也就是徐福率領(lǐng)大批男女與甲士,入海尋求仙山與不死藥等活動。所有這一切,都不能簡單歸于個人欲望,還應(yīng)進一步從深層探討其開辟海疆之海權(quán)意識。
《史記·秦始皇本紀》關(guān)于大秦帝國之疆域,有“東有東?!钡挠浭?,瑯邪刻石“東撫東土”。請注意其中“有”、“撫”二字的領(lǐng)土含義。聯(lián)系上述一切活動,其暗含之目的就更加清楚了。同書又記載,秦“置南???,治所番禺(今廣州)”。同書《貨殖列傳》又云:“番禺亦一都會也。珠璣、犀、玳瑁、果、布之湊”都來自所屬南海。東沙、西沙群島,即在此時正式列入中國版圖。
秦代的海上積極活動,還可以從朝鮮半島三韓中的辰韓,亦即秦韓地方得到說明。所謂秦韓,就是當時從中國移居朝鮮半島之秦人所建立者。從其具有的規(guī)模,也可以想象當時中國海上交通的發(fā)達和規(guī)模。此外,海運大宗糧食也從此時開始,值得特別注意。《楊升庵外集》之十《秦官名》記載,由于航海事業(yè)興起,秦代曾經(jīng)設(shè)置樓船官,主持造船工作??梢姰敃r對航海之關(guān)注,絲毫不亞于后世。
在此基礎(chǔ)上,漢代造船技術(shù)更加進步。開始使用尾舵,有多層樓船出現(xiàn),最高達到四層。漢武帝時期設(shè)置帶領(lǐng)水軍的樓船將軍和弋船將軍,監(jiān)督造船的水衡都尉。漢武帝繼承秦始皇開辟海上之意愿,又進一步發(fā)揚光大。不僅也曾巡視海濱,還在開辟西域“絲綢之路”的同時,積極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漢書·地理志》記載: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厓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yīng)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zhuǎn)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風波溺死,不者數(shù)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書中十分詳細記載了漢代“海上絲綢之路”之路線和行程。主要出發(fā)港為徐聞、合浦,進一步開發(fā)此前未曾充分開發(fā)的廣闊南海。
海陸同時對外發(fā)展,其作用不亞于“陸上絲綢之路”?!对涂たh志》記載,漢時“積貨物于此,備其所求,與交易有利。故諺曰:欲拔貧,詣徐聞?!边@段史實盡人皆知,毋庸過多敘述。由于經(jīng)常出入,當時人們對南海之認識非常深刻,可以從其名稱得到反映。當時南海又名漲海?!逗鬂h書》曰:“交趾七郡貢獻,皆從漲海出入?!弊⒁馄渲幸粋€“皆”字,表明當時南海諸國經(jīng)過漲海向中國中央王朝進貢,南海已經(jīng)建立了穩(wěn)定的相互來往航線。《韓非子》、《尚書大傳》均有“帝堯之地,南至交趾”之言。注意其中“地”字,明白作“領(lǐng)土”解釋。鮑照《蕪城賦》中,描述中國之疆域吟詠說:“南馳蒼梧漲海 ,北走紫塞雁門?!?/p>
《舊唐書·地理志》說:“南海在海豐縣南五十里,即漲海 ,渺漫無際?!碧拼娙松騺缙谡f:“北斗崇山掛,南風漲海牽”,“崇山瘴癘不堪聞,南浮漲海人何處?!鼻宕膶W家姚鼐說:“漫天漲海游龍魚,西界閩越東尾閭?!笨梢?,漲海即南海,早已深入人心。
《史記》記載,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粵之亂后,設(shè)置南海、郁林、蒼梧、合浦、儋耳、珠崖、交趾、九真、日南等南九郡。其中儋耳、珠崖兩郡在海南島,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天越南,其他均在兩廣,南海諸島亦在管轄之內(nèi)?!逗鬂h書》記載:“交趾別駕陳茂隨交趾刺史巡郡,涉漲海遇風”,乃是有案可稽之中國官員第一次巡視南海諸島、宣示主權(quán)的行動,值得特別注意。
南海還有另一個別名叫做“炎?!薄!董傊莞尽方忉屨f:“南溟者天池也,地極燠,故曰炎海;水恒溢,故曰漲海。”另一本古書也說:“炎海善溢,故曰‘漲海?!薄耙纭闭撸?。所描述者不僅起伏不住之強大潮水,字里行間還透露出,經(jīng)常發(fā)生臺風,引起巨大涌浪和風暴潮的現(xiàn)象。
簡單一個“溢”,一個“漲”字,包含意思很多,這不是僅指偶爾“溢”、“漲”,而是“恒溢”。這也反映了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長期觀察南海潮汐起伏和海洋氣象,完全掌握了自然規(guī)律。
“炎?!本褪恰盁岷!敝?。這里位于熱帶,自然就是“炎?!?。“漲?!?、“炎?!?,清楚描繪了南海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沒有長期觀察體驗,不可能有這樣深刻的認識。由此可見,漢代開辟之“海上絲綢之路”,并非偶然性行為,亦非單純經(jīng)濟性質(zhì)的活動。根據(jù)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保持長期航行之主導權(quán),首先當屬科學地命名。而當時除扶南等極少數(shù)國家外,南海周邊并無其他可以相提并論的國家,開展同樣的活動,宣示同樣的主權(quán)??梢哉J定早在當時,南海就應(yīng)歸屬中國可以影響的海疆范疇之內(nèi)。
三、三國時期東吳的海上活動
中國古代涉海事件,三國東吳大帝孫權(quán)有特殊貢獻。東吳擁有漫長的海岸線,控制整個東海和南海,即使在曹操面前之黃海、渤海,也能自由出入,其水上實力舉世無雙。況且,其有明確的海權(quán)意識,有理想,有行動,早就具有“藍色國土”的觀念,非只知在內(nèi)陸爭奪一城一池之曹劉可以望其項背。其可以被視為組織海上活動、無可替代之“航海家”。
以其水上實力而言,無論“硬件”、“軟件”均屬當時一流。孫權(quán)時代的東吳,僅僅造船基地就有武昌(今湖北鄂州)、豫章(今江西南昌)、湖州(今洞庭湖區(qū))、建安(今福建建甌)等好幾個最重要的制造中心。其中,武昌能造一種名叫“長安”的特大型船只。洞庭湖區(qū)所造的船也很大。古書記載“湖州七郡,大艑所出,皆受萬斛。”一斛相當于十斗,一斗糧食的重量大約7.5千克。如果按照這樣換算,東吳的萬斛糧船就可以裝載750噸,可以想象這里的造船業(yè)多么興旺了。其中一些是江船或江海聯(lián)運船舶,福建建安所造即是海船,應(yīng)該比江船大得多。
西晉左思《吳都賦》描述曰:“泛舟航於彭蠡,渾萬艘而既同。弘舸連舳,巨檻接艫。飛云蓋海,制非常模?!逼渲姓f到鄱陽湖里的船,有上萬艘一模一樣者。一種名叫飛云的大船,幾乎蓋滿海面,形狀非常特殊。雖然文學描寫有夸張的成分,可是無論江船、海船之多之大,卻是沒有疑問的。
當時東吳的海岸線很長,從今天的長江口,到遙遠的越南,管轄的地方非常廣闊,陸上交通不便,包括糧食和其他商品運輸,主要就依靠海運。若是要和海上鄰國來往,那就更加離不了航海事業(yè)。孫權(quán)曾派人訪問朝鮮半島的高句麗。高句麗國王贈送84匹駿馬,都是用船運回來的。試想這近百不安份的動物,也得要幾艘特大的海船才能裝下吧!
當時東吳水上艦隊,其戰(zhàn)船數(shù)量和類型之多,聞所未聞,稱之為雄霸一方的無敵艦隊亦不為過。在這支艦隊中,有船舷高,舷邊帶護墻,專門用以水戰(zhàn),頗似今日主力戰(zhàn)斗艦般的“斗艦”。有從頭到尾蒙著厚厚牛皮、船身狹窄速度快、用以沖鋒陷陣、不懼槍林箭雨、能從射擊孔向外瞄準射箭的快速炮艦般的“艨沖”,還有更小更快、沖鋒艇一樣的“舸”。這種“舸”一上來就是一大群,敵人無法阻擋。此外,還有更大的樓船,以及一種叫做“飛云”的許多特大型戰(zhàn)艦。根據(jù)《三國志》記載,東吳最大的樓船可以裝載兩千個士兵。孫權(quán)曾命將軍聶友、校尉陸凱帶領(lǐng)3萬大軍到海南島。不知得要多少大海船,才能運送這支幾乎相當于今日三個師的部隊。如此水上實力,曹、劉均無法與其相比。
海洋意識就是最好的“軟件”。孫權(quán)不僅充分利用條件發(fā)展運輸,還利用自己的海上優(yōu)勢進行外交活動,探索外部世界。
為了尋求同盟,對付共同敵人曹魏,他曾不止一次派艦隊訪問遼東半島之公孫度,動輒上百艘軍艦、上萬士兵。即使今日世界,一些國家的海軍外事訪問也無法相比。公孫度坐鎮(zhèn)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來訪的東吳艦隊從黃海進入渤海,大搖大擺在曹操面前經(jīng)過,安安穩(wěn)穩(wěn)停靠在遼河口。這簡直就是侮辱性的海上示威,一世之雄曹丞相視而不見,無法對其制約。由此可見,孫權(quán)時代之東吳,不愧是第一流的海上強國。
除了這種近海航行之外,孫權(quán)還積極組織進行遠洋航?;顒?。黃龍元年(公元229年)他在金陵稱帝,次年即派將軍衛(wèi)溫、諸葛直率領(lǐng)30多艘戰(zhàn)艦、1萬多士兵(相當于今天一個師的兵力)巡視并開發(fā)夷洲(今臺灣)。當時的丹陽太守沈瑩根據(jù)他們考察敘述所寫的《臨海水土記》,就生動描述了當時還處在母系氏族社會的臺灣高山族的生產(chǎn)和生活情況。
呂岱平定交州(今兩廣與越南北部)叛亂后,孫權(quán)又于赤烏年間派遣康泰、朱應(yīng)出使扶南(今柬埔寨、老撾南部、越南南部、泰國東南部一帶)?!稌x書·扶南傳》記載:“吳時遣中郎康泰、宣化從事朱應(yīng)出使其國”即言其事。這乃是中國首次派出專使與東南亞諸國交通往來的一件大事,或以為就古代南海對外交通史而言,其意義不亞于兩漢時期的張騫、班超之通西域。朱應(yīng)著有《扶南異物志》記述其事。據(jù)《三國志·吳主傳》、《吳歷》等記載,在此前后扶南多次遣使來華,積極開展外事活動。
所有這一切,都是孫權(quán)時代的功勞。說他是有眼光的“航海家”、一代海上之雄一點也不錯?!吧赢斎鐚O仲謀”之語,當從更加深層意義領(lǐng)會。
四、南北朝、隋、唐、宋、元時期海上活動
兩晉、南北朝時代,海上活動并未衰減。南北朝文獻記載,廣州“海舶每歲數(shù)至”。東晉末年,獅子國(今斯里蘭卡)使臣經(jīng)過漫長的10年跋涉,首航廣州前來“朝貢”,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謝靈運《武帝誄》有“劉宋漲海”的記載,反映了當時就曾派遣水師巡邏南海維護主權(quán)。
結(jié)束了魏晉南北朝的混亂時期,隋朝一統(tǒng)天下后,雄心勃勃的隋煬帝登基之初就設(shè)立四方館,專門負責外交和外貿(mào)事務(wù)。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他派遣常駿、王群政出使赤土國(今馬來半島吉達地方)?!杜f唐書·地理志》記載,振州(今海南三亞)管轄之地,包括“西南至大海千里”,其中明確表示南海諸島屬于中國領(lǐng)域。
《韓昌黎集》卷二十一,記述唐穆宗時期,嶺南節(jié)度使管轄范圍,“隸府之州,遠者至三千里,懸隔山?!嘀輱u”,顯示唐代中期,南海諸島也在版圖之內(nèi)。
大唐王朝時代,航海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賈耽《海內(nèi)華夷圖》記述其中最長之“廣州通海夷道”。從廣州直通波斯灣,全長14000千米,舉世無雙的國際航線。揚州、明州、泉州、廣州等對外貿(mào)易大港亦應(yīng)運而生。當時廣州港可以停泊上千艘大小海船,“蕃坊”聚集12萬外國商人、水手和家屬,于是在此設(shè)置市舶使專門管理。唐代的市舶使以及后來的宋代市舶司,主要檢查進港外國船裝載之貨物,按規(guī)征收關(guān)稅,收購專賣品,頒發(fā)允許販賣一般貨物之證件,接待保護外國商人等。這其中含有今日海關(guān)、工商管理、交際處等綜合作用,乃執(zhí)行海權(quán)保護之正式機構(gòu)。
唐宋以來,造船技術(shù)進一步發(fā)展。至宋、元時期,在朝廷堅持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政策下,“海上絲綢之路”發(fā)展達到了頂峰,不僅官方積極進行對外貿(mào)易,還允許私人出海貿(mào)易,并加以鼓勵?!董傊莞尽酚涊d,北宋仁宗年間“招收廣南水軍,予以旗鼓訓練,備戰(zhàn)守之役?!泵靼子涗浟水敃r建立南海水軍的事實?!段浣?jīng)總要》還記載了當時水師備防和西沙群島巡海情況。
元朝是騎馬的王朝,想不到對海洋也十分關(guān)注,亦可算是下海的王朝。除繼續(xù)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遠洋航行不輸唐宋,其中就有幾件值得注意的大事。
其一為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為了掌握領(lǐng)土的范圍,派天文學家郭守敬進行“四海測驗”。其中南海測量點在黃巖島,可見其十分注意維護海疆。早在此時黃巖島就已經(jīng)列入中國版圖,豈有其他外邦置啄之地。
其二為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史弻“以五千人合諸軍發(fā)泉州,……過七洲洋,萬里石塘,歷交趾、占城界”。這可視為中國第一次派兵巡視南沙群島,意義十分重大。
其三為元武宗、元仁宗年間,朱思本繪制并由羅洪先增補之《廣輿圖》,將千里長沙、萬里石塘一并列入中國版圖。當時周邊地區(qū)無人可以議論。
其四為海上運糧通道的開辟。為了完成南糧北調(diào)、鞏固經(jīng)濟的重要任務(wù),并針對大運河泥沙淤積嚴重、長期沒有疏通的情況,丞相伯顏進入南宋首都臨安,立即收繳包括海圖在內(nèi)大量涉海資料,安排海上長期偷運私鹽,熟悉海情的朱清、張瑄,開辟一條海上運糧航線。從長江口沿海岸往北,經(jīng)成山頭、渤海灣、海河口,直達距離大都不遠之今日天津武清區(qū)楊村碼頭。另據(jù)《續(xù)文獻通考》記載,最高運量達到三百五十多萬石,占當時全國收糧總數(shù)的三成??梢姶藭r近海運輸之宏大規(guī)模。還須加以注意的是,元代海運航線開始于沿岸迂回航行之青水洋,采用江海通用之平底船。由于受長江口以北海岸泥沙淤積對運行時間和運輸量的影響,運輸又改用尖底海船,經(jīng)遠海黑水洋直線前進,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達到有史以來南糧海運之最高峰。
在元代鼓勵通商政策影響下,泉州港之崛起可以作為此時航海事業(yè)發(fā)達之最好例證。泉州港又稱刺桐港,可與當時古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媲美,乃東方第一大港。呈現(xiàn)一派“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早在《宋史》就有記載曰:“泉有蕃舶之饒,雜貨山積”。南宋時期負責管理福建和泉州海外貿(mào)易的趙汝適,在《諸蕃志》中記述,當時到泉州港的外國商船有58個國家。東自日本,西到非洲、意大利西西里島,南邊包括南洋各國,北邊還有從中亞轉(zhuǎn)運來的貨物。大旅行家馬可波羅親筆描寫,稱之為“光明之城”。這是他在中國居住17年后,離開中國的最后一站。《馬可波羅游記》第二卷的《刺桐城》一章里說:“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這里,貨物堆積如山,的確難以想象?!?/p>
1289年,波斯國王派使者到中國來求婚,元朝的開國皇帝忽必烈派馬可波羅護送一位公主從泉州起航,經(jīng)過蘇門答臘、印度前往波斯。他描寫自己乘坐的船隊說:“大汗又下令準備了十四艘船,每船有四桅桿,能揚九帆……,其中至少有四五艘船,可容納船員二百五十或二百六十人?!笨梢娺@些海船有多大,反映當時海運之發(fā)達。
對于元代的海事活動,還可以大旅行家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為總結(jié),書中記載近百國家和地區(qū),充分反映當時航海事業(yè)之發(fā)達和中國影響之深遠。
五、明、清、民國時期海上活動和海權(quán)主張
繼承宋元之明代初期,可以鄭和七次下西洋為代表,航?;顒舆_到最高峰。西方以15世紀末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第亞士繞過好望角、達伽馬到達印度為“三大航線”,以為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航海世紀的開始。其實,鄭和第一次出海在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早于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出海有87年之多,無論船隊規(guī)模及其他,當時西方均無法與之相比。跟隨其出海之費信、馬歡分別著述之《星槎勝覽》、《瀛崖勝覽》,記載了沿途各地情況,具有極大的科學價值。世界最偉大的航海世紀當自鄭和開始,毫無任何爭議可言。惜乎后來由于多次下西洋耗費太大,加之倭寇騷擾,終于導致禁海令頒布。清代繼承了這一閉關(guān)自守的政策,斷絕繼續(xù)出海之可能,被西方殖民者后來居上,引發(fā)種種禍端,乃至在西方炮艦威逼下國門大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之可悲境地,那是不堪回首之后話了。
雖然如此,一些民間活動仍一直進行。特別是南海地區(qū)之活動,始終蓬勃開展,未有任何停止。以下將集中就南海地區(qū)的有關(guān)海事,作進一步闡述。
前述早自漢代,即對南海有充分認識,根據(jù)其特點稱之為漲海、炎海,宣示了中國之命名權(quán)。其實當時尚有更加全面之認識。東漢楊孚《異物志》記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徼外人乘大舶,皆以鐵錮之,至此關(guān),以磁石不得過?!比龂鴸|吳萬震《南州異物志》亦曰:“東北行,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宋代《太平御覽》引用另一東吳將領(lǐng)康泰《扶南傳》也說:“漲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盤古,珊瑚生其上也?!薄捌轭^”就是礁石。古人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南海上有許多險惡的礁石,好像有磁力,很容易觸礁,因之稱為“磁石”。后又進一步發(fā)現(xiàn)這些礁石就是珊瑚礁盤,一些“極大崎頭”,就是指珊瑚洲和珊瑚島。
在此基礎(chǔ)上,又有千里長沙、萬里石塘之稱謂。前者即西沙群島,后者為南沙群島。東沙島則在晉代裴淵《廣州記》中曰:“珊瑚洲在(東莞)縣南五百里。昔人于海中捕魚,得珊瑚”。其中之“縣”就是廣東東莞。根據(jù)我國漁民相傳,這里古時又名落漈?!皾T”乃“海水深陷的地方”之意。所謂落漈,必是此處大海忽然變得很深。古人如何在平坦海面,知悉下面海底地形?非長期作業(yè),難以掌握此隱秘特點?,F(xiàn)在海洋學家考察,這里是南海水下大陸坡的上段。海上的東沙島,坐落在300米深的一個水下臺階面上。兩相對照,情況完全吻合。
康熙年間,《海上紀略》書中一張“海道圖”,又將這里叫做“氣”。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東南洋海道圖》,《乾隆五十五年七省沿海圖》(公元1790年),咸豐三年(公元1798年)《咸朝七省詳圖》內(nèi)之《環(huán)海全圖》,均一律將其稱為“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陳倫炯《海國聞見錄》中,有一張《四??倛D》,稱其為“南澳氣”。表示它和正北面的廣東沿岸南澳島有關(guān)。
仔細考證,“氣”與其另一個俗名“風窟”相應(yīng),乃每年冬季強勁之東北季風集中活動的處所。
此外,東沙島尚名“萬里長沙頭”之別名。乃包括東沙、中沙、西沙、南沙在內(nèi)之統(tǒng)稱??梢姽湃嗽缇桶涯虾I纤械膷u礁看作一個整體,都是我國漁民歷來活動的范圍,也都是他們最早發(fā)現(xiàn)的?!叭f里長沙頭”這個名字,豈不明確含有我國對整個南海擁有主權(quán)之意。
除民間活動外,還有兩個材料值得注意:一是正德年間之《瓊臺志》“疆域”條,將千里長沙、萬里石塘均列入瓊州管轄范圍;二是《海南衛(wèi)指揮僉事柴公墓志鉻》記載:“廣東瀕大海,海外諸國皆內(nèi)屬”,“公統(tǒng)兵萬余,巨艦五十艘”,“巡邏海道幾萬里”。這不僅清楚說明南海諸島“皆內(nèi)屬”,表示南海主權(quán),又有巡海的事實。南海屬于中國,再清楚也沒有了。
我國南海,歷來尚有大明海、大清海、支那海、南中國海等稱謂。外國怎么稱呼南海,亦有書為證。比《馬可·波羅游記》更早,一個唐代到中國訪問的阿拉伯商人蘇萊曼所寫之《蘇萊曼東游記》,又名《中國印度見聞錄》,是中世紀關(guān)于遠東一帶的一部最重要的地理著作。書中說:“到了一個海,名叫Canhay,再往前就到中國門”。所謂“中國門”乃海上“浮山”,亦即“千里長沙”、“萬里石塘”海上成對分布之小島。船從兩個島之間穿過,好像走進一道門,繼續(xù)前進就能登上中國大陸。這乃是古代世界關(guān)于南海隸屬問題的一個最早也是最好的書證。
古代世界如此看南海和中國的關(guān)系,近代如何認識?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外交官郭嵩燾乘英國輪船經(jīng)南海,奉命出使英國。在其所著《小方壺齋輿地叢書》中說:“船人名之曰‘齊納細,猶言中國海也”?!按恕奔从瑔T,“齊納細”即“支那?!保嗉础爸袊!?。當時外國地圖均如此稱呼。例如,1855年日本出版的《重訂萬國全圖》明白將南海標志為“支那海”。1861年出版的《新刊輿地全冊》,干脆叫之為“大清海”。也有一些外國地圖,把南海叫做“大明?!?。今日許多外國出版的地圖,毫無例外均將南海叫做SOUTH CHINA SEA,就是南中國海,而不是別的任何名字。
乾隆《瓊州府志》記載,康熙年間,廣東水師副將吳升曾經(jīng)率領(lǐng)艦隊巡邏南海,“自瓊崖歷銅鼓,經(jīng)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視,地方寧謐。”
道光《瓊州府志》記載:“崖州協(xié)水師分管洋面。東自萬州東澳港起,西至昌化縣四更沙止,共巡回洋面一千里。南面直接暹羅、占城夷洋”。直至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所管轄的南海十分廣闊,西沙、中沙、南沙均在領(lǐng)域之內(nèi)。直至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被迫與法國簽訂《中法界務(wù)條約》,兩國確定之紅線以東,包括西沙群島、南沙群島,還歸屬中國。
關(guān)于南海海上活動,還不得不言及《更路簿》。此乃我國海南島文昌、瓊海一帶漁民,根據(jù)世代積累之寶貴經(jīng)驗所制作的一種特殊航行指南,亦即西沙、南沙捕魚作業(yè)路線圖。除這種手抄冊外,還有一種口頭相傳之“更路傳”。
何謂《更路簿》?前人解釋說:“更者,每一日夜分為12更,以焚香柱數(shù)為度,以木片投海中,人從船只而行,驗風之迅緩,定更數(shù)多寡,可知航行至某山某界。”“路”就是不同航線。一個“更”相當于多少航行距離,眾說不一。清代《海國聞見錄》解釋說:“以風大小順逆較更,每更約水程60里。風大而順則倍累之,朝頂風逆則減退?!逼渲新?lián)系了風力大小、順風逆風以及船舶大小,情況十分復(fù)雜。
《更路簿》最早起源于明代,清代補充更加完整,其中有《定羅經(jīng)針位》、《水路簿》、《西南沙更簿》、《順風得利》、《注明東、北海更路簿》、《去西、南沙水路簿》等許多不同版本,乃無數(shù)闖西沙、南沙漁民用鮮血換來的“生命航線”。書中記述當?shù)睾I虾叫凶钪匾轿淮_定和航行距離,以及不同航線的航向和距離,島礁的地形、物產(chǎn);不同海區(qū)的波浪、潮汐、風向、風暴等許多必須掌握的水文和氣象信息。
海南漁民經(jīng)過長期實踐,在制作《更路簿》同時,對南海諸島使用圈、筐(環(huán)礁)、門、孔(礁環(huán)缺口)、嶼(島、沙洲)、峙(小島、小沙洲)、線(高潮淹沒,低潮顯現(xiàn))、郎(暗沙、暗礁)、塘(瀉湖)等不同詞,把各種各樣的島礁區(qū)別開,逐一命名,此處不再列舉,并在一些島上留下廟宇、住屋、水井、墳?zāi)挂约般~幣等文物。無論從首先發(fā)現(xiàn)權(quán)、命名權(quán)、居留權(quán)等,南海均顯示為中國所有,具有不可辯駁之證據(jù)。
上述世代相傳的《更路簿》,是活的南海導航指南,有非常珍貴的價值,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這樣的航行經(jīng)驗十分寶貴。清末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巡視南海諸島,特別招募一些精通《更路簿》的海南瓊海漁民做引水??箲?zhàn)勝利后,中國海軍收復(fù)南海諸島,每艘軍艦也請瓊海漁民充當向?qū)?,順利到達西沙和南沙群島一些島礁完成任務(wù)。一本本《更路簿》,就是一部部南海開發(fā)史,表現(xiàn)了我國漁民早就在幾百年前踏遍南海上每一個島礁、對這里擁有主權(quán)的鐵證。
李準和民國海軍兩次巡海,宣示南海主權(quán),具有重要意義。宣統(tǒng)元年(公元1909年),李準親率“伏波”、“廣金”、“琛航”三艘軍艦,前往西沙群島查勘,探明15個島嶼,逐一命名后,在珊瑚礁上刻寫碑文、鳴炮升旗宣告是中國領(lǐng)土。
1911年,民國建立后。廣東省政府宣布把西沙、南沙群島劃歸海南島的崖縣管轄。1922年,崖縣派員勘查西沙群島。1927年,廣東省政府民政廳將西沙群島磷礦交中山大學管理。1928年,中山大學即派教授沈鵬飛率領(lǐng)調(diào)查團,乘海瑞號軍艦,登臨西沙群島作科學考察。1933年,廣東省政府派軍艦兩艘赴南沙群島考察。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根據(jù)1943年中、美、英三國元首《開羅宣言》以及1945年《波茲坦公告》,臺灣與南海諸島應(yīng)回歸我國。1945年12月8日,我國臺灣省氣象局即派成田號,從高雄出發(fā)巡視南海諸島。
1946年12月,中國海軍派遣護航驅(qū)逐艦太平號、驅(qū)潛艦永興號、坦克登陸艦中業(yè)號和中建號,在指揮官林遵率領(lǐng)下出發(fā),從日本占領(lǐng)軍手中正式接收南沙群島,豎立主權(quán)碑石,以太平艦為主島命名,留下“太平島”三字和“南沙群島太平島”七字。十分醒目的紀念碑,背面清楚注明日期——“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立”;左右兩側(cè)分別刻寫“太平艦到此”、“中業(yè)艦到此”字樣。此外,還有一座孫中山先生塑像,峙立在高威遠樓前。為了清楚表明這是中國的領(lǐng)土,后來又樹立一個5米多高的“南疆鎖鑰”雪白鋼碑。同時也對南沙一些島礁進行命名。
與此同時,又以前來接受之永興號軍艦,對西沙群島主島命名。1947年樹立的紀念碑,明白寫著“海軍收復(fù)西沙群島”,另一個紀念碑,刻寫著“視察紀念”四個大字。旁邊還有一行字:“大中華民國十年立”。
有時間,有地點,有明確的標志物,難道還不能宣示中華主權(quán)嗎?
參考文獻:
[1]作者不詳.禹貢[M].顧頡剛,校譯.北京:中華書局,2010.
[2]禮記.余仁仲校本.知十行本經(jīng)注文本的底本.
[3]佚名.竹書紀年.編年體史書.戰(zhàn)國晚期.
[4]徐仁甫.左傳疏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5]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語錄體和對話體.成書在約公元前540年-公元前400年.
[6][戰(zhàn)國]慎到.慎子[G].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7]李步嘉.[M].越絕書校譯.北京:中華書局,2013.
[8]國語.國別史,分別記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事,是各國史料的匯編,成書約在戰(zhàn)國初年.
[9][西漢]劉向.說苑.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10][東漢]班固,等.漢書[G].標點鉛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62.
[11]范曄.后漢書[G].校點本.北京:中華書局,1965.
[12]韓非子.韓非子.戰(zhàn)國時期法家韓非的著作總集.
[13]尚書大傳.《四庫全書總目》卷十二《經(jīng)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尚書大傳》四卷、《補遺》一卷
[14][后晉]張昭遠等.舊唐書.成書于后晉開運二年(945年).
[15][唐]賈耽.海內(nèi)華夷圖.唐代地理學家賈耽于德宗貞元十七年(801)繪制的地圖.比例:一寸折百里;幅面:10平方丈.
[16]續(xù)文獻通考.清乾隆十二年(1747)官修,共二百五十卷。體例與《文獻通考》相同﹐紀事下限止于明末﹐引徵各代舊史及文集﹑史評﹑說部等﹐加以考證﹐對《文獻通考》未詳者亦有所補正.
[17]脫脫,阿魯圖等.宋史.成書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收錄于《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496卷,紀傳體斷代史.
[18][宋]趙汝適.諸藩志二卷//清光緒7年廣漢鐘登甲樂道齋刻本(函海).
[19][東漢]楊孚.異物志[G].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9.
[20]萬震.南州異物志[G].漢魏六朝嶺南植物“志錄”輯釋選(一).
[21][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太平御覽.始纂于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三月,成書于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十月。南宋蜀刻殘本:分藏于日本帝室圖書寮、京都東福寺.
[22]張岳崧.瓊州府志.清道光年間編撰.
[23]王錫祺.小方壺齋輿地叢書[G].鉛印本.上海:上海著易堂,清·光緒十七年(1891).
[24]梁生智.馬可·波羅游記[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
[25]蘇萊曼.蘇萊曼東游記[G].穆根來,汶扛,黃倬漢,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
[26]李濟.安陽最近發(fā)掘報告及六次工作之總估計[J].安陽發(fā)掘報告,1933,(4).
[27]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匯編[G].北京:中華書局,1978.
[28]汶江.古代中國與亞非地區(qū)的海上交通[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
[29]陳連慶.孫吳時期康泰、朱應(yīng)的扶南之行[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4):32-40.
[30]陳克勤,等.中國南海諸島[M].??冢汉D蠂H新聞出版中心,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