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白 何星
何:最近我看到您的作品《仰望飛雪》,很喜歡。藍天映襯下飛揚的由雪花形成的,或粗或細或長或短的白色線條很觸目,請問您是如何構思這個畫面,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李:那次我在壩上草原遇上了大雪。天亮后,雪停了,天也放晴了。放眼壩上,藍天、白雪、黃葉組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我鏡頭中的雪景雖然很美,但全是靜態(tài)的,少了雪花紛飛的氣氛,并且因為去景區(qū)的路很遠,到達時已近中午,艷陽高照已屬頂光——光線從頭頂上直射下來,是一天中光最硬、投影最短、造型能力最差的時候。盡管如此,壩上的晴天麗日和白雪,斷然是不能輕易放過,我要想方設法克服現(xiàn)有條件的不利之處拍出好照片。于是我仔細觀察了一番,發(fā)現(xiàn)不時有陣風吹過,每當陣風一來,樺樹枝上的積雪就有一部分被風吹向天空。我忽然來了靈感:何不鉆到樺樹的下面,采用低視點,將鏡頭仰起來,等候陣風刮起,捕捉風吹雪飄的動態(tài)雪景呢?當采用仰視角時,對于鏡頭中的樺樹的黃葉和枝上的白雪來說,頂光就成了逆光了。而逆光恰恰能給黃葉帶來透明感,能使白雪顯得晶瑩。
何:看來這張照片的成功。除了風的幫助。頂光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巧用頂光,還有別的例子嗎?
李:在我自認為成功的照片中,還真有一些是只能用頂光才能完成的。尤其是大家熟知的《看不見的故宮》畫冊中,有許多重要的作品,都是利用頂光完成的。比如《故宮風云》就是其中的一張。那是我在一個赤日炎炎似火燒的夏日中午拍攝的。
何:從畫面看。這是典型的頂光——琉璃瓦屋檐下的走廊暗黑。幾乎難以分辨任何細節(jié)。您是恰巧碰到了這種光線。還是有意尋找、等待頂光完成的這幅作品?
李:那天我從上午就進了故宮,本來打算吃完午飯,等下午光線變斜再開始拍。但這時我看見天空中正飄著具有動勢的斜云,就想何不利用眼前強硬的頂光在宮殿上形成的強反差、深陰影的視覺效果,再結合天空中耀眼的斜云,構成一幅具有隱喻故宮是一個充滿明爭暗斗的風云之地的作品呢?拍攝的結果與我事前的構思還是比較吻合的。
何:《云與影》和《四姑娘山的正午》這兩幅作品在畫面上的共同點是漂浮在藍天中耀眼的云朵。您構圖時是不是有意識在畫面中突出云朵的?
李:這兩幅照片都是碰上了頂光,而且是造型能力差的頂光。但是由于云朵的出現(xiàn),卻發(fā)生了根本性的逆轉。因為太陽高懸在云朵的上方,當陽光自上而下時,碰到了云朵的阻擋,就會在云的下方,形成色澤深重的投影,使畫面產生強烈的明暗對比。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在構圖時利用強烈的明暗對比,產生富于美感的造型?!对坪陀啊分饕抢盟{天、白云,灰藍的山脈,金黃的沙丘所形成的色塊組合;而《四姑娘山的正午》則是利用光與影、明與暗、線條與色塊構成的更復雜的形式組合。這些組合之所以能形成,根本原因在于有強烈的頂光。
何:《俯瞰大地》也是頂光拍攝的作品?我看有些像順光的造型。
李:是頂光下拍攝的西藏。但因為我是在飛機上俯拍的,所以頂光在這時就變成順光了。而大地上的河流、沙漠因為順光少了影子的干擾,而形成了純粹的色與形的抽象組合。
何:《建筑物上的光與影》也是用頂光拍攝的吧?但頂光不是缺少影子嗎?
李:是用頂光拍攝的。在通常情況下,由于頂光自上而下,物體的投影都會落在自身的下面,雖然不明顯,但是當建筑物的造型不是方方正正時,或者大屋檐,或者鏤空,或者流線型,或者大斜坡,或者大曲面時,頂光也可以產生豐富的影子,甚至會比斜光產生的影子更觸目(因為正午的光線強烈)。我們一定不能被教條束縛,而要學會巧用光線,即使像頂光這種公認的缺乏造型能力的光線。光線用對了,也能使畫面的幾何造型表現(xiàn)得非常出色。這張照片的最大亮點就是因頂光形成的影子造型。
何:《烈日下的杏花》一看就是頂光,影子落在了樹下。我看過一些描寫杏花的照片,您拍的這一幅,運用了頂光。光線自上而下,正好將盛開的杏花照個正著,使杏花格外明艷。
李:從我今天所展示的幾幅頂光拍攝的各種類型的照片,多少可以說明好照片也可能藏在最不受歡迎的頂光之中吧。
何:嗯,很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