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偉東
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大多是屬于身心發(fā)展不平衡相關的問題。中學生處在特殊的年齡階段,具有較強的可塑性的,教師和家長主動加以積極干預和調節(jié),可以避免和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增強心理免疫力,使其終身受益。
一、發(fā)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確立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原則
學校是直接教育中學生的場所,在防治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學校首先要從根本上改變只重分數(shù)與升學率,忽視學生健康人格培養(yǎng)的本末倒置的辦學方針,要充分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一般來說,人格健康的學生其學習成績也會優(yōu)良。而在片面的教學方針的指導下,卻可能會培養(yǎng)出許多人格不健康的高分學生,這些學生終會因其人格不健康而抑制自身的發(fā)展。學校在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方面,要建立一整套制度,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例如建立心理咨詢室,對學生的心理衛(wèi)生教育,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心理健康知識的教育,舉辦各種方式的主題知識講座,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使中學生對自我心理特點以及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有更多的了解和體驗;二是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及時監(jiān)測與幫助。教師應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并予以輔導解決,不能解決的,可轉至學校的心理輔導室,由專職心理教師進行輔導。
二、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要發(fā)揮橋梁紐帶和引導作用
個別老師不懂得學生的心理特點,不能正確對待他所犯的錯誤,處理方式不當,使矛盾和沖突日益惡化起來。對這一部分學生應該因勢利導,揚長避短,老師要善于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充分發(fā)揮其作用。使學生把大部分心思轉移到他愛好、感興趣的事情上。春風化雨,堅持疏導教育,注意保護他的自尊心。當他犯錯誤時,不要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點他的名字,而是在與學生個別交談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耐心幫助學生分清是非,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愿意主動地去改正。要經(jīng)常、持久地心理輔導,頑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兩次說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復抓,抓反復,平時多留意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經(jīng)常與學生交流、溝通,深入了解的學生內心世界,幫助他解決青春期的煩惱。爭取家長的主動配合:首先和家長取得聯(lián)系,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以及從學校回到家之后的表現(xiàn),與家長溝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達成共識,以便對癥下藥。
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教育策略與轉化措施:
1. 教師主動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因為學生往往不會主動與教師交流)了解的學生,架起師生情感的橋梁,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才能提早解決問題;
2. 積極與家長聯(lián)系,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思想和行為表現(xiàn),及時通報學生在學校的表現(xiàn),使教師與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3. 通過合理的發(fā)泄方式讓學生進行發(fā)泄情感(例如體育運動),轉移其注意焦點;多參加集體活動,多多結識好朋友。參加集體活動一方面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閃光點,讓別的同學很快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另一方面可以結交到新的朋友,讓朋友經(jīng)常幫助、提醒自己;
4. 通過疏通學生情緒,使學生學會認識錯誤,幫助其找出原因并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通過改變自身的認知和行為,轉變其對學習的看法和態(tài)度,引導其對自己的學習行為做出正確的歸因,通過分析自身的原因,從其自身的因素出發(fā)來提高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
最后,協(xié)助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確立鼓勵性原則。
幫助學生家長了解中學生的心理,明白子女身上發(fā)生的變化,能正視兩代人之間存在的差異,以理解、平等態(tài)度去引導他們認識自我和環(huán)境。家長的關心與指導,就會及時調節(jié)他們的不穩(wěn)定情緒、緊張的精神狀態(tài),父母要清楚自己的過失給小孩造成的不良影響,坦誠的與學生進行溝通,并且及時地配合學校教師予以教育和心理輔導;
改善家庭教育環(huán)境:指導家長閱讀一些教育孩子的書籍,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創(chuàng)造良好、溫馨、民主的家庭環(huán)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勵、表揚,少批評、責罵,合理對待孩子的需求,不挫傷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抽時間帶孩子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鮮空氣,為孩子安排有意義的生日慶祝會,設計各種溫馨的家庭活動,利用親情來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對立情緒;
讓孩子體驗成就感。幫助孩子做好積極的心理準備,父母可以用積極的語言暗示孩子,以幫助孩子形成積極的心理準備,這對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提高孩子的學習效果十分有效;許多孩子對某門學科怕學、厭學,父母應該和孩子―起分析,把該門學科的學習目標從易到難進行分解,一旦孩子達到制訂的學習目標,學習有了進步,家長就要及時給予鼓勵、表揚,這樣孩子對“薄弱學科”的信心就會隨之增強。
責任編輯 邱麗